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古诗英译中的背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古诗英译中的作者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地理背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诗歌有两幅图画一幅是眼中所见的图画,另一幅是心灵中所见的图画。翻译的原则应该是,不但要译出诗歌中描绘的图景,而且要确保读者由此产生联想,想象到诗歌外的图画。为此,读者要对诗歌意境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读者的理解能力、审美情趣进行认真的评估,让读者从美丽的小景,联想到美妙的大景,享受愉快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4.
由于汉语的特点以及其本身的特殊要求.中国古诗倾向于少用乃至不用衔接,这并不伤害其语篇连贯,但是,在把它们翻译成英语的时候,为了实现连贯,衔接的添加就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否则译文就无法实现意义的表达和传递.在《芙蓉楼送辛渐》的英译中,指称衔接的反复出现是为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5.
6.
从生态视角来看,翻译就是要维护语言多元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和谐生态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古诗英译的生态翻译取向,从求异与杂合两种译介途径进行论证。求异就是强调译文在可理解性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原文异质性,使译文读者在体验差异性的同时体味原诗的艺术魅力,丰富译语文化;杂合乃一方面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象与汉语句法结构,另一方面巧妙地将古诗表达形式与译语表达形式融合,以一种新语言形式进入译语,以便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意蕴和意境,传达原诗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视角来看,翻译就是要维护语言多元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和谐生态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古诗英译的生态翻译取向,从求异与杂合两种译介途径进行论证。求异就是强调译文在可理解性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原文异质性,使译文读者在体验差异性的同时体味原诗的艺术魅力,丰富译语文化;杂合乃一方面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象与汉语句法结构,另一方面巧妙地将古诗表达形式与译语表达形式融合,以一种新语言形式进入译语,以便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意蕴和意境,传达原诗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8.
9.
隐喻是诗歌创作不可缺少的修辞手段,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诗人个人主观因素和自然、社会等客观因素的综合体。意象认知离不开隐喻的理解,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重要表征。在对现代隐喻理论进行了概括性描述之后,介绍了意象的文化内涵及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表现类别,以期从现代隐喻学角度对古诗意象的内涵有深刻的认知理解。  相似文献   

10.
基于音乐艺术语言的相关理论概念,论文选取诗体派译者翟理斯、许渊冲的古诗英译为例,从旋律、节奏和曲式三方面探讨了该派译者对音乐艺术语言运用的艺术特色,其目的在于阐释译者翻译过程中的艺术认知机制,揭示音乐艺术语言的译学价值,彰显文学翻译中跨艺术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小学古诗教学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有许多人不够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层次的朗读、范读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枫桥夜泊》四个英译本为例,从主位推进模式探讨中国古诗翻译,认为在古诗翻译研究和实践中应当关注诗词所呈现的主位推进模式及其体现出的语篇效果,应尽量顺应原诗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13.
14.
明代古诗选本中,钟惺、谭元春选评的《古诗归》占有重要地位。明朝末年,因它与众不同的选诗标准,《古诗归》风靡大江南北三十余年。这一标准,招致清代钱谦益等著名学者的攻击,不久便销声匿迹;但《古诗归》的选诗标准直接影响到清代许多著名古诗选本,如沈德潜《古诗源》等。  相似文献   

15.
木斋所著《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提出十九首可能产生的时间为建安时期,主要的作者则为曹植,观点新奇,论证严谨。美国学者宇文所安的新著《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从迥然不同的角度,得出与木斋相近的结论。这两部著作从东西方不同的知识背景、文化视野下观照古诗十九首,为古诗十九首的研究提供新了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明代有一位诗人,很喜欢游山玩水。有一次,他和几位朋友来到一座大山前,发现山前的石碑上有一首描绘景色的诗: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的古诗今译活动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新诗”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古诗今译是对“新诗”写作的有益探测和锻炼,而古诗今译所生产的文本,也是一种“新诗”,一种被更新的诗。就整体而言,古诗今译最重要的意义,是为早期新诗的合法性提供了一种姿态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太康之英"陆机是有晋一代对<古诗十九首>进行模拟创作的第一人.他的拟古诗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拟诗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文章旨在针对历代对陆机拟诗评价较低,且评论者多认为其一味因袭原作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陆机拟诗创作在由质朴变文雅的过程中,实是表现出了一定的发展创新,是其"袭古而弥新"理论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9.
自1871年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诗经》英译本问世以来,国内外古诗词曲英译作品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正所谓译家众多,风格各异。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思雏方式的差异,客观上给古诗词曲英译带来了诸多问题。所以,作为古诗译者,他不仅必须是个文化人,对各种文化差异了然于胸,而且在翻译时还能熟练采用各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文章探讨了几种常用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张晓彭 《南都学坛》2008,28(3):136-137
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75年版)作为一部古代的诗歌选本,探本求源,以史存诗,反映了唐以前诗歌发展的脉络轨迹及各个时代诗歌的创作成就,其功不可没,具有很大的价值。一、探本求源,展示源流新变沈德潜认为,诗至盛唐极盛,但唐以前的诗正是唐代和后世各代诗歌的源头,所以,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