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网恋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恋的社会心理分析不仅具有学理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恋爱具有虚拟性、神秘性、隐秘性、超时空 性和纯理想性等特点,其深层原因是浪漫心理、需要满足、人格因素和社会原因。网恋可分为"从虚拟走向现实" 和"让虚拟永远虚拟"两种形态。网恋成瘾会危害身体健康、产生心理障碍、破坏家庭稳定和导致校园危机。  相似文献   

2.
论大学生电脑网络人格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因其年龄阶段的特殊性表现出矛盾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思维常带主观片面性,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大。因此,在虚拟开放的网络社会里,存在人格的虚拟性、人格的封闭性、道德人格缺失、价值观模糊、心理空间封闭、网络责任感缺乏等人格异化的现象。因此,要从主、客观两方面深入探讨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的原因,从而为探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和途径提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算法驱动型虚拟数字人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能够在基于元数据投喂的基础上,通过对海量大数据(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自主解析与人类进行多维交互。搭载ChatGPT技术的虚拟数字人,将实现算法驱动+真人建模/虚拟形象相结合的3D场景化应用。其输出内容(人工智能生成物)包括音乐、舞蹈、文本等多种形式。算法驱动型虚拟数字人因具备交互性、数字化、拟人化、独特性四大特征,随之产生了虚拟数字人本身的权利保护和因其交互性而生成相关内容的权属划定等争议问题。第一类是算法驱动型虚拟数字人在研发之初,预训练数据采集和优化训练数据过程中对享有数据权利的主体造成的损害;第二类则是算法驱动型虚拟数字人自身或者对其享有财产权益的研发主体可能遭受的侵权。具体又可以分为由算法驱动型虚拟数字人自主产生的具有独创性内容的生成物所可能面临的权属争议和算法驱动型虚拟数字人基于不同的创作模式下产生的不同权属划归两种情形。运营公司单方创作的情形下,算法驱动型虚拟数字人的权益应划归运营公司,但如果用户也参与到虚拟数字人的创作过程中,又可以细分为“材料主义”“创作主义”与“合作主义”三种形式,分别对应着平台所有、用户所有和共有三种归属主体。现阶段,虚拟数字人作为一种数字化工具,并不具备拥有人格利益前提的人格尊严,因此不宜认定其具有独立人格,享有人格利益。通过对虚拟数字人各部分进行解构的方式,如肖像、名称、声音以及名誉所产生的利益主要采取“财产说”进行保护,而对虚拟数字人的名誉则通常采用“同一说”予以救济。另外,智能型虚拟数字人生成物可版权性问题本质上是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可版权性问题,学界存在将其是否纳入公共领域的争议。我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可考虑探索人工智能统一立法的方式。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增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的大型基础设施服务义务来平衡其和政府之间的监管义务分配责任,二是从鼓励发展的角度建构起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元数据采集的适度豁免规则,三是明确现阶段人工智能生成物不宜直接进入公共领域,其权属划分以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的约定为主。  相似文献   

4.
理想人格的设计、培养和塑造是儒家道德学说的核心 ,也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君子型人格 ,其要求和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博爱情怀 ;“忠恕”的道德品格 ;“博施济众”、“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高尚情操和志向 ;“中庸”的气质和风貌 ;“志于道”、“志于仁”的理想和信念 ;“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义利观 ,等等。尽管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矛盾、弱点和缺陷 ,但它作为中国社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理想人格模式 ,已深深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 ,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今天 ,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对于我们社会主义新型理想人格的设计、培养和塑造 ,仍然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校德育目标的建构,不是由教育者或教育管理者主观任意选择的,而是有其自身的科学依据。高校德育目标建构的基本依据主要包含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高校德育的新要求以及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高校德育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高校德育目标的新框架是一个由“意识形态认知与实践”、“文化认知与实践”、“个体与社会价值认知与实践”、“心理认知与实践”和“道德(法纪)认知、道德实践与道德境界”等诸多要素构成的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孕育了虚拟的网络世界,它在塑造了社会的网络结构的同时,也悄然实现了从“纯粹的虚拟”到“虚拟与真实兼备”的完美蜕变.网络世界的“虚拟与真实”属性决定了社会治理意义上的网络世界治理不仅仅局限于对虚拟世界的治理,而是特指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与人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对互联网所链接的虚拟世界及其派生的社会网络结构的合作共治.网络世界治理在实践中要达至既有的社会治理目标,必须遵循合作治理、更加注重伦理构建、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实现社会的有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基本准则.基于此,政府在网络世界治理中的职能定位亟须变“控制”为“引导”,充分重视对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以生产力发展为标准 ,以协调发展为保证的社会发展观和社会发展模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公民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格范型 ,这种人格范型就是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同时也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求的“法治型人格”。“法治型人格”范型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高素质的建设主体 ,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内在动力基础  相似文献   

8.
“共景监狱”为虚拟社会治理设定了一个特殊语境,政府作为虚拟社会治理的主导方,经常处于被围观、被评论、被言说的场域之下。由网络信息技术所营造出的这种“共景监狱”场域,刻画出了以众人围观为标志的网络狂欢图景,使虚拟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基于时代元素产生的现实考量。网络中弱势心态的泛化弥散、公民社会作用的过度夸大、后现代主义的盲目流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虚拟社会治理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安顿虚拟社会公众的自我启蒙、培育内生自律型网络社区秩序、从包容性发展的视角完善网络监督体系、给予虚拟社会非政府组织制度化生存空间、平衡多元参与主体间的权责冲突等途径,并从现实社会入手化解梗阻产生根源,真正实现虚拟社会的治理与善治。  相似文献   

9.
近代日本知识分子人格刍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人格角度观察 ,近代日本知识分子可分为独立型、依附型和人格断裂型三种。独立型知识分子以“思想自由 ,远离权力”为人格的外部特征 ;依附型以“掌握权力或思想为权力服务”为人格外部特征 ;断裂型以“思想与行动的转化”为特征。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人格问题是与国家发展方向、国民性及知识分子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标志,具备“和谐人格”的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微观基础。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完美人格的标准,笔者认为,大学生和谐人格结构应包含和谐心理人格、和谐道德人格与和谐法律人格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1.
人格是伴随着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它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有健康的人格就是具有积极的人生现、价值现,能将自己的所思、所说、所为协调一致,并将自己的愿望、需求、目标与行动统一起来,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可通过锻炼意志、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参加社会实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优化人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苏北衣村地区——陈集镇农村居民实际生活的考察,从社会层面以及心理层面分析了苏北农村居民的人格现状及其特点。苏北农村居民大体上具有思想上相对保守,缺乏开创冒险精神;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与人为善;以自我或家庭为中心,自我封闭性较强,但又不完全墨守陈规、逆来顺受,希望通过诚实劳动改变命运等特点。苏北农村居民人格的形成与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之间存在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与教育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学习途径,同时也使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增多:网上交友的欺骗性,网上抄袭的侵权性,网上黑客的犯罪性。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增多的原因是多样的,网络文化的特点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要纠正并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政府、社会要加强立法和约束制度;学校也要从加强德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两课"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促使大学生网络道德从他律转向自律;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四个方面加强教育和引导,才能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苏北农村地区--陈集镇农村居民实际生活的考察,从社会层面以及心理层面分析了苏北农村居民的人格现状及其特点.苏北农村居民大体上具有思想上相对保守,缺乏开创冒险精神;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与人为善;以自我或家庭为中心,自我封闭性较强,但又不完全墨守陈规、逆来顺受,希望通过诚实劳动改变命运等特点.苏北农村居民人格的形成与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之间存在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5.
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网络的力量不断聚合放大,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然而,当网络给人们带来信息自由的时候,也对传统道德和伦理产生巨大的冲击,并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挑战。作为信息发布的重要载体的网站,不仅承担着信息发布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信息把关的责任。目前,我国网络信息控制的法规主要是政府制定的,它体现出明显的行政色彩。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给社会风气、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网络空间内加强网络伦理建设,网络媒体更要注重行业自律。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使用行为既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反作用于人的心理。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发现与互联网的使用行为发生相互作用的主要有动机、人格和性别心理特征等心理因素。对互联网使用中心理因素的探析,不仅对网络成瘾问题、互联网的合理利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启示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对互联网使用心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团体测验的方式 ,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状况上的差异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总体上看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个性发展无显著性差异 ,但独生子在独立性上的得分明显低于非独生子 ,独生女在实验性上的得分明显低于非独生女。独生子女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非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非诚信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的无知、从众、侥幸和反叛。这些心理因素的存在既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单向性和转型期社会规范体系的滞后的影响,又受到不良的家庭结构和个体自身个性心理发展出现偏差的影响。有鉴于此,要重构大学生诚信行为,必须构建现代伦理价值、树立社会文化规范、建立诚信监督机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诚信文化环境、发挥育人导向作用,个体也应完善自身人格、诚信交往。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过度沉溺于网络而引发的各种问题日益增多,其中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的研究从网络、个体、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进行回顾和评价。网络的特点具有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倾向;个体消极的人格特征和非适应性认知等容易发展出病态网络使用行为;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社会支持、社会交往的缺乏和社会生活事件的打击会促使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研究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方法上的缺陷,基础理论的薄弱,本土化研究匮乏等。  相似文献   

20.
高职生网络成瘾心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容易使人产生依赖。高职生网络成瘾既受个体人格因素影响,也反映出某些心理需求未得到满足。通过帮助高职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健康的上网模式,消除挫折情境,转移注意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专业的心理干预等,可以引导高职生科学使用网络,远离网络成瘾,更好的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