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白与谢安     
李白十分推崇谢安,诗文中出现次数很多,因为谢安适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李白与谢安的气质相似,人生态度也有相似之处,生活理想也很相似。隐居待时、功成身退,是李白仰慕的政治理想;狂傲自负、志存高远、不慕荣华是李白钦佩谢安的另一方面。然而,谢安既有政治才能,又有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和特殊地位,建立了盖世奇功。李白富有政治热情而无政治才能,也缺乏政治家的素质;政治理想没有实现,但不幸的经历却成就了世界级的诗人。  相似文献   

2.
李白诗中月     
被诗圣杜甫誉为"口吐天上文"的诗仙李白,是中国盛唐时期,诗坛上一位性情狂放、风度飘逸,开一代浪漫诗风,最能"倒笔写天"的天才诗人。其诗作不但格调清新,雄奇豪迈,奔放多  相似文献   

3.
千百年来,一提到李白,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将他归为诗人,并且给其戴上了一顶顶诗人的桂冠,诸如“诗仙”、“大诗人”、“千古诗人之冠”等等。但是,据笔者对李白生平的研究却发现,李白本人从不愿意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诗人,更不以自己是一位诗人而引以为荣。李白一向具有远大的政治  相似文献   

4.
始于汉末盛于魏晋的士人纵酒之风,由最初只是名士身份的标榜,到东晋后渐渐雅化,至陶渊明开始酒与诗结缘,到盛唐时,诗与酒关系更为密切,“诗酒风流”成为文人风度的突出表现。较之魏晋,盛唐士人从理性做作的“借酒佯狂”变为真实自信的“纵酒狂放”,从借酒避世到心忧天下,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都大大增强了。  相似文献   

5.
李白是我国古代写月亮最多的诗人,月亮意象是李白一个永恒的情结.李白的月亮诗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哲理精神,是高亢激昂的盛唐时代理想和清明政治的象征;是诗人浪漫主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性格的标志;是诗人消解内心痛苦,确认自身人格的方式;是诗人抒发热恋故土,怀念友人之情的对象,还是诗人寄寓叩问人生、探索宇宙的哲理思考的栽体.李白的月亮意象意蕴丰富,艺术高超,代表了我国古代咏月诗歌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唐代诗人任华的三篇诗歌———《寄李白》、《寄杜拾遗》、《怀素上人草书歌》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出任华的审美思想:一、景仰壮阔浩博的大美境界;二、欣赏狂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三、崇尚充满激情和豪气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同时也附带揭示出任华的性格特点:耿直、磊落、傲岸、豪达。  相似文献   

7.
李白在政治幻想中常常以为自己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实际上他的仕途是失败的。但当李白把才华运用于诗歌的艺术想象之中时,其创造性是超凡脱俗的,具有历千年而不朽的价值。绝句《下江陵》是李白在遭受政治打击之后创作的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诗人感觉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代诗人心态研究成果丰硕,有从历史宏观角度研究唐代诗人心态对唐诗的影响,也有从贬谪、科举、隐逸、宗教等层面,探讨政治文化因素对唐代诗人心态的影响,还有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创作心态进行深入剖析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9.
杜甫是守儒持重的文人 ,但亦有极为狂放的一面 ,只是他的“狂”和李白有着很大的差异。李杜二人“狂”的共同之处在于狂得真挚 ,共有着“清狂”与“痴狂” ,而李白的狂态中少有杜甫那种蕴含着巨大痛苦的“迷狂”  相似文献   

10.
"谪仙"自我,是李白蓄谋深远的一种"政治"策略。李白自身的个性特点,原本就极易产生精神偏执的病症,而其硬要往政治上发展的人生定位,使其生成了越是走不通政治而越是要走的精神偏执。"谪仙自我"的自我设计和角色错位,则助长了他的精神偏执和人性扭曲。"谪仙"自视,这种宗教情感的支撑,让李白始终感到自己有一种超人的伟力,也进入了仿佛一夜卿相的政治迷幻。因此,诗人天马行空的狂狷,独来独往的漂寓,加之其诗神异浪漫的色彩,则将其"谪仙"身份演绎得恰如其分、真实而生动,也使其诗人的浪漫天真具有悲剧性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寅在诗歌中常以李白自比,其狂放心态与他天性中本就有狂的一面有关,又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吴地商业经济发展以及吴中任诞之风的盛行分不开。  相似文献   

12.
《旧唐书·李白传》:“李白,字太白,山东人.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此传以李白为“山东人”,大误;“父为任城尉,因家焉”,亦属无稽.唯与孔巢父等隐于竹溪,集中有诗可证,当为实录.因传既以李白为山东人,故叙其事于“少”时.《新唐书》本传纠正了旧书关于李白籍贯的错误,但仍叙竹溪共饮于天宝以前,  相似文献   

13.
《旧唐书·李白传》;“李白,字太白,山东人。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此传以李白为“山东人”,大误;“父为任城尉,因家焉”,亦属无稽。唯与孔巢父等隐于竹溪,集中有诗可证,当为实录。因传既以李白为山东人,故叙其事于“少”时。《新唐书》本传纠正了旧书关于李白籍贯的错误,但仍叙竹溪共饮于天宝以前,改为“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  相似文献   

14.
天才诗人李白的诗歌中存在着不少西域文化因子,这些因子营造了李白部分诗歌的西域文化氛围,也证明着诗人与西域文化的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呈现在今人面前的李白 ,并非一个历史本真的李白。从研究者的角度看 ,有必要寻觅出历史原型李白。作为社会角色 ,历史原型李白是一位鲜明的志士型和诗人型的历史人物 ,而超常的奇异性则是其独特的个案特征。当然 ,历史原型李白也有其从俗性的一面。研究历史原型李白对于研究“李白文化现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白于天宝三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从此,诗人就象大鹏折翅,天马坠地,从理想的高空跌进了现实世界。随着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腐败,他逐渐看清了黑暗的社会本质,创作出愈来愈多的优秀诗篇,深刻地反映了盛唐的时代面貌。李白并不是天生的伟大诗人,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有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的。  相似文献   

17.
李白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但在科举已成为士人入仕之重要途径的盛唐时期,这位平生夙愿是以布衣直取卿相的诗人,却未能实现其政治理想,从而导致一生之政治悲剧。这一悲剧的原因除了李白自身的性格、气质以及政治素养之外,还有在其身上体现出来的古代士志于道的文化性格,以及盛唐时期所彰显之儒道合流之士林风气。  相似文献   

18.
"干谒"是我国古代文人士子为寻求入仕门径而向当朝达官显贵或有名望者呈送书信、进献诗文赋作,以求得他们赏识援引、擢拔重用的一种"多为人所笑弄"的不光彩的行为,虽说"干谒"之举不是始于唐代,然至盛唐却大为风行.那时相当一部分诗人都有过这样的行为和经历,就连大诗人李白亦未能幸免,这自然与当时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政策和文人士子普遍的求仕心理有很大的关系.就李白来说,他之所以走上"干谒"之路,除了受当时盛行的"干谒"之风影响外,也与他率性选择、盲目从俗的求仕心态有关.实践证明,"干谒"并未给李白带来功名富贵,而只能让他坐失从政良机.可以说,李白一生的政治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率性、盲目的"干谒"活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李白安陆干谒、供奉翰林和从王米行动的分析 ,指出了诗人参政之所以失败 ,其主观原因是政治目标过于理想化、缺乏实际政治才干和嗜酒纵疏 ,客观原因则是玄宗后期厌倦朝政、沉溺声色、奸相专权及政治日趋黑暗和朝廷不再真正重视人才。  相似文献   

20.
黄庭坚为江西诗派鼻祖,以宗杜为主,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李白的喜爱和欣赏,他是宋代诗人中学习李白较为突出的一位,其今存的诗、词、文中歌咏或评说李白的材料多达22条,其中词1首,诗5首,文16篇。书法家、诗人、学者身份的黄庭坚对李白的接受和继承,在整个宋代李白接受史上具有较为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