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主要表现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等问题的回答上。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德里达着重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德里达主要强调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于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后马克思主义是继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出现的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后马克思主义渊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但主张超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一些共同点,存在一定的连续性。但是,后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上,有着解构马克思主义的趋向,从而比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加远离传统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运用的重大问题。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存在支离破碎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片面简单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割裂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体系、制造经典作家的思想对立等现象。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本质,破解误读马克思主义的种种现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发展史上的卓越代表。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给出了很好的回答,从而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生命力。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内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观集中表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观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他对马克思主义下了明确的定义,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及其意义,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特征,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的的历史命运。在对“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他强调,科学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具体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观既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机马克思主义从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一是断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已经过时;二是指责马克思不加批判地接受了欧洲现代主义的错误假设;三是宣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机械论世界观。另一方面,有机马克思主义又乔装假扮马克思主义,这是通过有机马克思主义者对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来实现的:首先,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重塑”;其次,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再次,有机马克思主义是过程思想或过程哲学的一种形式。有机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明确否定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乔装假扮马克思主义,其目的是谋求用假扮的马克思主义替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者寄希望于在中国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地实现用有机马克思主义替代马克思主义,但他们的愿望是注定会落空的。  相似文献   

7.
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德里达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上。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其产生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德里达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客观条件是: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苏联东欧剧变,马克思主义发展遭遇重大挫折;资本主义世界千疮百孔,马克思主义批判武器并不失效。德里达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主观条件是:成长环境坎坷,认同马克思主义;研读经典著作,走进马克思主义;师从阿尔都塞,结缘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两个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二者统一于一个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高层次、宽范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标的实现条件。我们必须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本质特征: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主要特征;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以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创新马克思主义,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前提,反对教条主义,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事关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进退祸福的重大问题。我们要在以发展的眼光认识马克思主义和以整体的视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即: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具体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大众本位地完善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和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国30余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的发展。文章从五个方面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发展。这五个方面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多元"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基本观点的研究是科学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问题,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探讨,取得了重大进展。以发展的观点认识马克思主义,以整体的视野理解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发展历史、创新规律,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丰富发展经典理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当前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实现中国化?何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路径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旗帜,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之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15.
做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实践中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具体要做到:第一,丰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第二,夯实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平台。第三,充实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队伍。第四,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机构与理念。第五.完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课程建设。与此同时,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要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文化的引领性与时代的先进性,才能使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教育制度化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与马克思主义制度学交叉研究的一个结合点,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向。当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散漫性、形式化、随意性和成本过高问题突出,制度化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规范性、实效性、稳定性和降低教育成本。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制度化的三大关键环节是:制定科学合理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制度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的制度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监督考评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上解释学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解释学的视野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上解释学意识的觉醒首先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的。我们应当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确立科学的解释学意识,并以此来反思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这样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而应该从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普遍解放的终级目标中看到,以人为本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应有之义;应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不单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更应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研究不应仅仅关注政治层面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法律思想,还应从学术层面来探究其理论体系、结构和内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差异性也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9.
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搞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这是正确坚持的前提;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的结合,结合是坚持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是一种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规律性现象 ,它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反映了人们的一定的马克思主义观。这一提问有其发生的特定条件、形式和方法 ,其实质和意义在于反对各种偏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 ,探求判断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标准 ,解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