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及在戏曲史上的地位,明代杂剧比不上在当时兴起的传奇,也比不上浑然天成的元代杂剧,但是,明代中后期的文人杂剧仍然成为了中国古代戏剧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存在。这里借助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明代中后期的文人喜剧进行时空架构方面的分析,认为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轻时间推进,重层次展开的特点,通过虚拟场景的设置、多视角的介入,使审美客体呈现出其自身的荒谬可笑之处。而且,这些叙事手法的采用,与创作者的喜剧意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3.
一对审美趣味的研究之所以仍是美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往的研究意识似乎都不自觉地隐含这样的假定,即可以通过对审美趣味某一要素的把握认识审美趣味本身。于是势必产生这样的悖论:越是深入地对审美趣味某一要素作线性的把握,就越有可能使认识远离审美趣味的整体。这实在是靠不住的。审美趣味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以特定的方式包容了显意识的知、情、意,也“振荡”着无意识的深层心理因素,由此导出相应的趣味判断。首先是“知”的范畴。它应该兼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象和思维等都挤身其中。任何个体的审美起点必然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在这里它们始终受制于特定的审美趣味的心理结构而显得格外有个性色彩。主体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的水平始终影响、制约着主体情感过程的展开和深化,细腻、丰富而深刻的情感总是同具有相当质量的感性认识相 相似文献
4.
5.
何孝荣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61-68
明代中期以后,实行鬻牒度僧。景泰、天顺年间,是鬻牒度僧初行时期;成化至正德年间,是鬻牒度僧基本确立时期。嘉靖以后,是鬻牒度僧普遍推行时期。户部及督抚等官是鬻牒度僧的主要倡议和推动者,礼部及僧录司等官开始多反对鬻牒,至正德以后也转而同意,而皇帝则可分为拒绝型、摇摆型、坚持型三类。明代中后期的鬻牒度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危机,对巩固国防、保障百姓生活有一定积极意义;大量鬻牒度僧,使僧团冗滥混杂,对生产发展、社会稳定也起了阻碍作用;它与试度共同造就了明朝庞大的僧团,维系着佛教表面的繁盛;大量鬻牒度僧,导致僧众素质低下,佛学进一步衰微。对于明代社会来说,鬻牒度僧的积极意义是主要的;对于佛教来说,其消极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6.
明朝前期,庄子学沉寂。从明朝中期开始,受社会环境变化、儒学新变、印刷业繁荣、评点之风的影响,庄子学出现了勃兴的局面,有近二百部著作出现。这些著作中,有以儒解庄者、以佛解庄者、以文解庄者、以道解庄者,在阐释指向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由于受社会浮躁风气、出版商"射利"、心学末流之影响,明代中后期的庄子学也呈现出虚浮之风气,有空疏、剽窃之弊,故而明代中后期的庄子学成就并不是很突出。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它的通俗性,反映在创作的审美追求上就是强调趣味.趣味审美追求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有"趣",情节要生动起伏;二是要有"味",具有很深刻的思想或寓意.趣味追求始终贯穿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昆曲的兴起与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时尚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的结社交游、兴办家乐、追逐豪华服饰等时尚之风对于昆曲的创作和理论建构、昆曲的传播与表演艺术以及昆剧戏衣的定型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引领当时社会时尚的文人士大夫自然就成为了推动昆曲勃兴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中后期,画家们逐渐脱出古法,强调主体审美的自由抒发及作者内心的真切感受,表现真实性情的审美理想被高度强调,进而形成独有的审美形式风貌,开创出大写意花鸟画的新局面,在美术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天趣”一词;其一是指自然界本身形成的未经加工的事物(大如西天巧云、高山飞瀑、大海涌潮,小如美丽的贝壳、雨花石,神态毕肖的蛇状树根等)给人们一种自然的审美情趣,也有个别美学著作中称为“物趣”。与此种意义上的“天趣”相对应的是经过人工努力而获得的趣味;其二是指艺术品的意致和韵调。汤(?)《古今画鉴·宋画》中说:“元章尝称华亭李甲,宋景元,作翎毛有天趣。”“作翎毛”谓画鸟。这里的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结构有其外在的方面,如古诗中的格律、小说的章回。但结构中内在的部分如作家对人生经验的组织,却更值得我们重视。因为经验的组织受制于民族文化中的深层观念,无视经典文化里的深层观念,则无法说明小说家对经验的独特组织,也就无从说明作品结构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中后期,在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间,出现了一种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倾向,并逐渐发展成为一股冲击传统文化和解放思想的人文主义文化思潮。这一思潮不仅对晚明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一些方面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部份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有某些相通之处。下面拟就这一问题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作为明朝京师门户和辽东前线及后方基地的环渤海地区 ,明政府对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非常关注 ,明朝中后期在全国经济繁荣的形势下 ,本地区的农业发生了一些变化。农业技术的推广 ,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方式 ,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为满足京城和辽东前线庞大的官僚队伍和军队的需要 ,经济作物也有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后期文人画再度兴盛,讲求笔墨意趣画风取向的花鸟画高度发展。且在丰富多彩的美感内涵观照下,花鸟画于题材取向、内容意蕴、绘画形式与风格意境等方面,出现风貌鲜明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6.
17.
余岱宗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25-27
本篇文章重点,在于辨析《故都的秋》的审美趣味,认为该篇散文所叙述的故都秋色,并不是作者在文章中明言的“悲凉”、“萧索”,作者笔下的故都秋味恰恰不是那么“悲凉”,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平民情调。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后叶诗文审美新变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后叶诗文创作的审美理想发生了由古典和谐美向近代冲突美的嬗变,其表现有二:一、感情情欲与封建伦理尖锐矛盾的冲突美;二、主体与客体、个人与自然对立的崇高美,而嬗变的实质则是明代社会思潮下个人与社会及其政治人伦神圣理性规范的对抗,是以人的独立个性为前提的内在心灵的自由显现。 相似文献
19.
基于独特的艺术指向,中国古代文人剧作呈现了雅化的审美趣味。元明以来众多文人剧作家与批评家显示了雅化趣味的理论自觉。雅化趣味具有文词的雅致、韵律的幽婉、句式的妥帖、文人主体意识的凸显等表征。从文化心理、主体意识、文学体制、文化思潮等方面,可以探索文人剧作雅化的深层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20.
徐渭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也是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先驱者.过去人们多以狂人视之,其实是对徐渭的误读.他的身世和遭遇,他的绘画和戏剧创作,可以看作是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第一声号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