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第三代数字通讯(3G)在中国的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手机新媒体将进一步完善其通讯及网络功能,创造一个更为巨大的媒体市场.手机报便是手机新媒体环境下诞生的新型媒介形态.近几年来,我国手机报发展迅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对手机报进行传播学的解读,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种种不利因素及解决对策,对促进手机报的未来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传媒应该坚定传播传统文化的信念,承担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受众的求知心理、求实心理、求乐心理和求异心理,丰富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同时也应积极发挥传媒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被称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异军突起,给传统报纸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报纸谋求发展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难题。本文将从传统报纸的网络化、电子化入手,探讨传统报纸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4.
关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重民思想以及维护天下百姓利益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人类理想社会及民主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同之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的这种共同之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文化基础,也是中国思想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媒介形式、传播渠道、受众接收方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计算机互联网络、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给传统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从传统报纸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入手,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传统报纸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新媒体时代报纸行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和举措。  相似文献   

6.
试从免费报纸的生存空间谈传统报业的生存空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免费报纸的兴起是媒体市场的一个新现象,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其出现有客观必然性,它所具有的广阔生存空间使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免费报纸势必对传统报业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传统报业应把握大势,因势利导,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以不变应万变,沉着应对即将来临的新一轮同业竞争。  相似文献   

7.
《新学术》2007,(5)
当今社会,影像传播日新月异,传统美育倡导的观点势必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向前发展,影像美育的发生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而且其本身也应当是不断更新的。然而,在当下所处的电子时代,影像美育仍然承接了传统美育的种种弊端,抑制了其应有作用的发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电子时代影像美育出现了新特点和新原则,如何把影像与传统美育有效结合起来对展现美育新图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绵延数千年,是因为它拥有一套独特的文化传播机制,主要包括教育考试选拔机制、排斥异端邪说的抑制机制、以注经为主线的损益机制、儒道佛互补机制,等等。这种传播机制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应当能够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9.
白华鲜 《理论界》2010,(3):157-158
当今的媒体生态是新旧媒体并存、互补、融合、创新,即新旧并存,功能互补,边缘融合,形态创新。媒体的变化主要得益于技术的力量并随着传播主体及传播方式的变化,对传播秩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手法林之达深深扎根于民众中,具有很强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传播效果之所以良好,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非常重视并善于对传播内容(信息)进行加工。正像人们需要吃肉而又不吃生肉,必须把生肉加工成多种多样的美味佳肴才吃...  相似文献   

11.
李文竹 《阴山学刊》2011,(4):108-111
在新媒体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报纸消亡论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关于报纸消亡论的经验说、融合说、两分说和发展说等四种不同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于其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在今天的时代尚需进一步判断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其民主性精华还是封建性糟粕,对马克思主义传播都起着阻碍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中,封建的纲常名教是反动派遏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思想武器;传统的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一些人把它作为阻止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挡箭牌,或者用它来曲解马克思主义,它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仍然起着阻碍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不继续消除因传统文化的影响而造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微阅读”成为阅读新常态。高校手机报作为“微阅读”的重要形式,已成为广大学子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但实践中,“微阅读”也存在传递途径单一、内容失于宽泛、受众互动不足、媒介素养欠佳等问题。为此,应当从平台拓展、内容建设、互动沟通和媒介素养培养等方面着手不断完善高校手机报的传播运作,进一步提高其传播影响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4.
早期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有着某些契合点。如传统大同理想、民本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和敢于斗争的传统等,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民主性精华,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诗百年历程中形成了薪火相传的知性传统.印刷媒介时代的知性新诗借助"现代解诗学"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传播劣势.视觉文化时代,中国新诗试图通过与影视媒介的联姻突出重围.与易懂易诵、轻快明朗的抒情诗相比,知性新诗在视听传播的范式转型中更易受到忽视和遮蔽.这与它在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定位和评价形成鲜明反差.知性新诗的视听传播应当成为诗学界和电视文艺界关注和破解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17.
18.
英语强势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英语强势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仅仅处在自然接触状态是远远不够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走出国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其魅力而言还相去甚远,还有很多因为不了解文化而对中国的误读.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缺失、创新性挖掘以及国人传播意识的欠缺是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内因;主要外因则是西方缺乏中国语言和文化常识.对此,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对内需提高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意识,提高国民素质,注重优秀文化的创新性挖掘;对外则需推进多层级的中外交流,以便向世界更好地“说明中国”.  相似文献   

19.
“沉默的螺旋”是一种传统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结合CMC(以电脑为媒介的传播)与FTF(面对面的传播)有关群体压力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网络受众从众心理的动因继续存在,从众现象依旧普遍,因此,产生“沉默的螺旋”机制的基本条件在网络空间中仍然存在,并分析了“沉默的螺旋”在传统大众传播环境和网络传播环境中表现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断融合,世界已进入全媒体时代。在全媒体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传统文化的传播在新时代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是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机遇。通过分析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全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策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