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6月9~11日,由陈平原、夏晓虹、高远东、张福贵、金元浦、汤哲声、贺仲明、郭宝亮等一批著名学者和《文学评论》、《文艺争鸣》、《民族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期刊、出版社主编、编辑参加、云南民族大学主办的"现当代文学与云南"学术研讨会在云南香格里拉召开,会议围绕"现当代文学的地域性"、"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多元性、民族性"、"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动力与历史走向"、"现当代文学的学科性"、"云南现当代文学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思考"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早在19世纪末,西方学者便开始了对中国文学史的书写。20世纪初,林传甲和黄人分别编写《中国文学史》,拉开了中国学者撰写本国文学史的序幕。迄今为止,学界已有数百本中国文学史著述问世。中国学者所著文学史,在文学理念、编写模式和文体分类等方面一直深受西方汉学界的影响,但随着近年来研究思路的改变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已经呈现出由整体“趋同”向“趋异”转变的走势。《中国文学史新著》与《剑桥中国文学史》这两部文学史著作,便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在中西方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中国小说史研究的"第一块基石",长期以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在《中国小说史略》的题名中,"小说史"何以言"略",是个极易被忽视的问题。"小说史"之"略",既与作者撰写全书的体例、结构有关,也与作者的叙述策略及学术理念、立场有关。就《中国小说史略》而言,"略"至少包含三层信息:其一,"略"是作者教学的实际需要;其二,"略"是作者撰史的表述策略;其三,"略"是史家对史料和史实的精要提炼。在小说被纳入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体现了文学史家的高超眼光,为后代学者撰述中国古代小说史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4.
《文学评论》最初刊名为《文学研究》。1957年《文学研究》创刊,1959年改名为《文学评论》,1966年出至第3期,因为“文化大革命”爆发被迫停刊。在这9年半期间,何其芳同志作为文学研究所的所长,一直兼任《文学评论》主编。在《文学评论》直至如今50多年的历史上,这9年半的时段不算很长,但它作为《文学评论》发展史上的第一阶段,在刊物的学术定位、办刊思路上,却奠定了这一刊物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5.
吉尔曼不落窠臼的短篇小说《黄色壁纸》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思想性、创新性和较少的说教性。它既是女性主义学者研究的重要文本。又是英语文学中的重要作品。从女性主义发展的视野对美国有关《黄色壁纸》的重要文学评论作一个初步的梳理,填补了我国在《黄色壁纸》文献研究上的空白,有利于加深我国对该小说美学、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简讯     
由《文学评论》、《上海文学》、《当代文艺探索》三个编辑部和天津市文联、厦门大学语言史学研究所联合发起的全国文学评论方法论讨论会,于三月十七日至二十三日在厦门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七十多名代表会聚一堂,围绕文学评论方法论的变革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与会者大多是近几年来比较活跃的中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他们各抒己见,会议气氛十分热烈。会议收到论文十多篇,将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结集出版。  相似文献   

7.
话语权会对文学史的发展与书写带来影响。从1922年12月李璜编著的《法国文学史》至今,在中国出版的《法国文学史》已经超过五十部。汉语世界的《法国文学史》出版受到主流话语的制约与影响:文化差异使得我国学者"拒绝借用"法国学者所著的本国文学史;阶级话语理论对汉语世界的《法国文学史》出版及写作情况带来长时间的影响;《法国文学史》的编写在以读者需求为主的出版市场面前受到出版社选题策划的约束和影响,在写作风格上文学史写作者难免会在个人学术著作与面向教学的教材之间进行抉择。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10月11日,由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和人文学院主办的"地域文学:中国经验与当代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汉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斯洛伐克科学院、《文学评论》《文艺报》《江汉论坛》《江汉学术》、美国杜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延安大学等海内外高校、  相似文献   

9.
20 0 1年 4月 2 3日至 2 7日 ,来自文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前沿的专家、学者 50多人云集扬州 ,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文学理论研究室和扬州大学联合举办的“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讨论会。与会专家、学者对近二十年来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特别对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问题 ,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与会专家、学者侧重反思了全球化语境中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特别是对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各自的功能与界限作了比较清晰的区分。专家、学者还对经济…  相似文献   

10.
林庚的《中国文学史》是他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编撰的教材,其独特的撰述风格及学术观点,在当时和随后的接受与批评中,分歧颇多。以朱自清和王瑶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林著过度注重“诗”的感悟,“史”的价值减色很多。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林著遭到大规模的批判,但政治因素居多,与学术关系甚微。海外学者对林著的批评,亦颇见分歧:梁容若等秉持“全然于胸”的文学史整体观,强调通史应记录文学史识,反对林著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阐发新式文学史观。陈国球等则充分肯定林著独特的书写风貌,认为其彰显的“诗性逻辑”往往开示出文学艺术的精微之处。本世纪以降,林著再次受到当代学者集体性关注,这昭示着文学史书写审美意识的重申和诗性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报纸文艺副刊与现代文学研究关系之随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联合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问题学术研讨会于 2004年 10月举行。会议围绕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发掘、整理、研究,文献发掘与文献叙述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学者杨义、关爱和、孙玉石、钱理群、吴福辉、刘增杰、鲁枢元、解志熙、吴秀明、孙先科、席扬、陈方竞等参与讨论的文章长短不一,见解有异,但都拒绝空疏学风,言之有物,发出了独特的学术之声。本刊特分两期揭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这篇学术对话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问题:1.深入讨论了中国文学史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历史性与文学性的关系;"2.结合西方世界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中国文学史"著作的书写情况(如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维克托.梅尔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和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共同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介绍了西方世界的最新成果和研究信息;3.关于西方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学者们的治学心态、学术观念与内在感受。  相似文献   

13.
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新世纪生活美学转向:东方与西方对话"国际研讨会2012年9月2日-5日在长春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土耳其、中国台湾地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吉林省作协和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美学家及美学学者近百人参加了大会.《哲学研究》、《哲学动态》、《艺术评论》、《社会科学战线》、《东北师大学报》等学术刊物的代表也应邀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4.
"‘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事研究"是一个具有广阔理论空间与深远学术前景的新命题。2007年4月14~15日,我校文学院与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文艺争鸣》、《文艺报》编辑部,在我校联办"‘乡下人进城’:现代化背景下的城乡迁移文学"研讨会,来自全国的50多位学者就此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不同话语形态和模式之间的碰撞与对话,激发出许多具有开创性的理论问题和新的学术生长点。这对于丰富与深入当前乃至今后的文学创作与研究,无疑是十分有利和极有价值的。本刊有识于此,特设"‘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事研究"专栏。本期刊登这次会议的笔谈实录,作为这一新建学术平台的开场锣鼓。以学术研究立命的各路英雄们,来此发出你们的声音吧!  相似文献   

15.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与《文学遗产》、《文学评论》杂志于9月12日—14日联合举办了中国古代文学“从学科传统走向学科创新”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40余人会聚沈阳,就“传统”与“创新”这一中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北京大学费振刚教授指出,我们的学科建设会目的明确,就是要通过百年学术研究回顾,找出新时期古典文学研究方向。《文学评论》副主编胡明先生强调首先要认清我们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自梁启超尊奉《今别离》为黄遵宪诗歌中的名篇、以旧风格写新理想的典范以来,《今别离》一直受到晚清民国多家诗话的赞评,时人争相模仿或者续作。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以《杂感》和《山歌》等诗作成就奉黄遵宪为白话文的先驱,却不满《今别离》没有做到"我手写我口"而给予差评。而后的文学史著大多因袭胡适的观点,《今别离》淡出黄诗名篇的榜单。从《今别离》在诗坛地位的抑扬降升,可以窥见晚清民国文学观念转变之一斑。  相似文献   

17.
从《朱熹文学思想研究》一书对朱熹各种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文字的具体阐述中,也可看到朱熹对各种修辞方法的重视,许多细节内容可以纠正学界流行的朱熹"重理轻文"观念倾向,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辩证地认识朱熹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8.
《青春之歌》的版本、续集与江华形象的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联合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举行。会议围绕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发掘、整理、研究,文献发掘与文献叙述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学者杨义、孙玉石、钱理群、吴福辉、刘增杰、鲁枢元、解志熙、朱德发、孙先科、席扬、陈方竞等参与讨论的文章长短不一,见解有异,但都拒绝空疏学风,言之有物,发出了独特的学术之声。本刊特分两期揭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和诸城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丁耀亢学术研究会”于5月18日至20日在明末清初文学巨匠丁耀亢故里──山东省诸城市召开。来自海内外的50多位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参加了大会。专家、学者就丁耀亢的创作生涯、著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研讨。大会收到了海内外社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丁氏后人的贺信、贺诗、贺辞14件,论文24篇,专著1部,期刊2辑。会议开得热烈、紧凑而富有成效。研讨会重.夫研讨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一、关于《醒世姻缘传》古典巨著《醒世姻缘传》作者是谁?历来是中国文…  相似文献   

20.
黄修己独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和由钱理群、温儒敏等人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20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个人文学史和集体文学史著作,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做出了杰出贡献。在集体编写文学史的时代背景下,黄修己个人文学史的编写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