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多种货币形态共存,货币之间必然存在比价与变动,这是经济社会中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在明代货币白银化进程中,货币比价变动对社会经济、国家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在政治权力下衍生出来的套利经济一定程度地人为破坏了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2.
《"白银时代"的落地》是近年中国货币史和经济史领域的上乘之作。该著聚焦明代白银与货币问题,超越了传统货币史研究领域,将研究对象嵌入经济社会构造的变迁中加以观察,拓展了货币史的空间,推进了赋役和财政制度、市场和商品货币经济的研究。同时,该著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反省意识,不仅仅将货币视为一般的等价物,不再局限于货币的基本职能,而且注重具体历史时空内货币制度和流通格局所反映的经济社会不同层级及其相互之间的信用关系,为验证并发展货币信用理论提供了颇具潜力的货币史实证路径。  相似文献   

3.
明代隆庆万历时期是国家货币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时期,然而货币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国家上下,集中表现为白银存量不足与好钱不足。面对此种局面,明廷通过各种举措力图扩大货币供给量。此时又处于海外银流入数额不多、国内银矿屡兴乏力、一条鞭法加速推广的供需矛盾时期,朝廷只得放开海禁、不断寻求内地矿源来增加白银数量,但效果不显。为此明廷将更大的希望寄托于扩铸铜钱来增加货币存量,应对货币主导权日益下移的问题。万历前期的扩铸计划准备充分,工本也属充足,但地方铸钱却在很短时间内纷纷挫败,显示了国家钱法的长期颓势难以逆转。万历后期,神宗甚至采取极端措施,派出矿监税使疯狂地搜刮民间金银,国家铸钱也日益沦为解决财用的工具。不少地方的货币流通遭遇了更加纷乱的局面,政府权威在市场力量面前遭遇挫败。这系列过程昭示着晚明政府在面临日益货币化、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中,始终无法建立起有效的货币金融手段,将其内化成自身的经济资源,折射出明代货币制度缺失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4.
丘浚是明代大政治家、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大学衍义补》中,有许多关于货币的杰出的思想:1.货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的交换而产生的,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贮藏手段的职能;2.主张货币的铸造权和发行权应统归国家;3.提出了以白银为基础,银、钱、钞平行流通的货币改革方案,并明确规定其兑换比率。  相似文献   

5.
西方货币理论主要流派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货币对实物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否中性的问题是西方货币理论的主要争论点。西方经济学的不同流派对货币是否中性问题的探讨实质上推动了货币理论的发展。同时,这一问题导致人们对货币政策的不同理解。一般来说,货币中性论者认为货币政策应注意最终目标的控制;货币非中性论者则认为货币政策应注重中间目标的控制。目前,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对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我国在借鉴西方货币政策时应该注意到这一理论分歧  相似文献   

6.
1935年中国经济由于国内白银大量外流遭受沉重打击,并导致国内货币信用发生严重危机。国民政府之所以发生如此严重的货币危机,不仅是受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国际银价骤升影响,更是中国银本位货币机制存在弊端,以及国民政府实施巨额的财政赤字政策所致。为拯救困境中的货币金融体系,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施废除银本位的货币改革。此次改革使中国货币摆脱了国际银价的影响,并结束了当时中国货币流通的混乱局面,在中国货币金融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但此次货币改革对硬通货白银的彻底放弃,又为中国经济后来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严重隐患。  相似文献   

7.
能使货币更加便捷、安全和低成本的新技术会催生出人们更愿使用的新货币形态。伴随计算机、互联网、密码学等技术进步,出现了数字货币、虚拟货币、密码货币等诸多新货币形态,相关概念的界定非常模糊,引起一些混乱。本文结合逻辑关系与历史发展,从实物货币和记账货币开始,梳理了货币形态的演化,重点分析了新出现的密码货币。对这些货币形态做出了明晰的概念界定,理清了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理论发展史上,关于货币问题经历了各种复杂争论。从梳理逻辑争论的角度可将其界定为三个基本问题,即两分法(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存量与流量、内生与外生货币供给。从根本上讲,这些争论与主流经济学一贯忽视货币作用而强调实物经济的两分法传统有关。实际上,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货币不仅是重要的、内生的,也是决定所有经济关系的根本,整个宏观经济只有通过货币的总量关系才可以形成一个整体进而决定所有价值和分配变量,这是基于现代货币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性质的基本假设来分析现实问题的重要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9.
以汇率为基础的经济信息用于国际比较谬误巨大。比较生产力水平应使用国内购买力货币比价和国内购买力增加值,比较实际国民收入应使用国内外购买力货币比价和国内外购买力增加值,比较居民生活水平应使用消费品购买力货币比价和消费品购买力增加值,比较具体经济指标不能混淆名义外汇价值与实物总量和结构的差异。这样才能正确计量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科学分析与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相似文献   

10.
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基于创立世界货币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两百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发生了诸多变化。从1815年开始到1873年,采用的是金银复本位制,此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则是采取跛行本位制。自1915年到1999年,国际货币体系依次经历了黄金美元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黄金美元本位制、美元本位制以及浮动汇率制。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属于浮动货币区,缺乏统一的国际记账单位,也没有稳定的支柱货币。保罗沃克尔曾说过全球经济需要世界货币,但历史上的超级大国无一例外拒绝建立世界货币。欧元的成立,使得以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主流"分裂成为两个部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60多年后的今天,两大经济体可联合起来构成世界经济的"主流"。如果美元与欧元合并成为一种新的货币,它将会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支柱货币及世界货币。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货币史研究中一向有白银进步论一说,主张白银能够而且必然取代铜钱,是因为贵金属如金、银的规范性特质更适合较发达的商品经济。该说认定明代中后期银进钱退是唐宋以来中国货币经济史划时代之发展,即所谓从铜钱经济向白银经济的过渡。明代的钱退其实和白银丰沛与否无直接关系,直接原因是明代基层市场交易对铜钱的庞大需求推动私铸钱的盛行。铜钱因为币面价值低廉,便于作伪,所以私铸就成为弥补铜钱不足的重要渠道。但是其解决之道是劣币驱逐良币,频繁的货币更新和投机导致钱币信用不高、流通范围狭窄,不同市场之间也因交易媒介不同而出现隔离,这无形中都大大加大了交易成本,严重制约了明代全国市场的发展。白银进步论不仅在逻辑上有重大瑕疵,在实证上也颇成问题。明代白银的流通,实际上是伴随货币供应的大幅滑落。盗铸钱对规范铜钱的排挤才是白银"取代"铜钱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下半期以后,黄金在欧洲国家货币流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先后放弃了银本位制,朝着金本位制方向发展。俄国以白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纸卢布也陷入困境,维特主持财政部工作期间,进行了货币改革。维特货币改革适应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巩固了俄国的国家财政,刺激了投资,加速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方经济学体系中存在着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的两分法,导致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静态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的长期对峙.新古典经济学对它们之间的融通总是顾此失彼,产生一系列的理论纷争.而资本主义的真实情形是货币经济而非实物经济,我们应该坚持凯恩斯的总量思想,并且认识到他分析方法中的缺陷,寻找理论创新的突破口.这一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我们提供了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14.
自打有了大规模的跨洋贸易,有了全球经济这个概念开始,对世界货币的争夺就没有停止过,从黄金白银到英镑再到美元,货币这只隐藏在身后的手一直在改写世界,与此同时,它本身也成为记录历史的一个另类符号。  相似文献   

15.
在“十一五”期间,如何将经济增长纳入科学发展观的轨道,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通过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ECM模型分析,说明货币供应量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在保证货币供应量的前提下,经济增长既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客观上要求不断提高投资效益,改善投资结构。  相似文献   

16.
基于货币职能的理论视角,利用边界检验法、基于ARDL法的协整估计对转型时期的中国货币结构函数进行了计量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实际产出、股票市场收益率、通胀预期、人民币汇率以及非国有经济比重是交易性货币需求和货币结构的长期Granger原因,而执行资产职能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各经济变量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短期来看,交易性货币需求函数中误差修正项系数并不显著。为此,央行在对货币总量进行调控时,其中介目标体系应将各种影响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资产价格纳入其中,引导货币结构趋于合理化。  相似文献   

17.
明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明代广告的发展受到商人阶层社会地位变化、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白银货币大量流通等经济因素的影响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现代西方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虽然对货币政策的主张不同,但都认为货币供给是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从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货币供给却具有明显的内生性,即货币供给的变量是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决定的。本文在回顾内生货币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两个方面论述了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表现,最后在文中指出其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及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主权货币充当储备货币的风险可以概括为通货膨胀风险、汇率风险和铸币税风险,从货币配置资源的角度看,这三种风险对储备货币国家均有不同层面的影响。通货膨胀风险包括可测性贬值风险和不可测性贬值风险两种情况;汇率风险具有宏观层面的汇率风险与微观层面的汇率风险两种表现,且宏观层面的汇率风险防范不同于微观层面的汇率风险防范;铸币税风险则是储备货币国家外汇需求的一种必然。主权货币充当储备货币的结果是:储备货币国家的经济利益发生了向储备货币发行国单方面的转移,从而使得储备货币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20.
货币供给合理与否对经济影响较大 ,因此如何保持一个合理的货币供给水平 ,是各国中央银行追求的基本目标。一般地说 ,财政收入减少、国际资本流入和国际收支顺差增大 ,会增加货币供给 ;如果用货币以外的资产来替代货币资产 ,则会通过改善货币乘数而增加货币供给 ;金融创新通过改变货币层次结构、货币数量和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内外均衡协调状况 ,由利率和汇率的组合结构状况及其水平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