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及目前治理的困境已经成为次贷危机检讨的重要内容之一。经历近30多年发展,宏观审慎逐渐成为系统性风险治理的新框架,并构成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宏观审慎监管体制需要确立中央银行在系统性风险治理方面的主导地位,并进一步加强对微观审慎监管的整合。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法律改革应引入宏观审慎监管以代替金融稳定,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地位,建立宏观审慎监管的决策机构,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2.
宏观审慎监管全球"一体化"暗含着对金融监管权力的加强,以及对金融创新的限制。美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转向,源于对自由放任主义监管模式的反思,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监管权力扩大和金融创新监管加强,与"一体化"背后的意蕴相吻合。中国金融监管逻辑建立在集体主义与稳定优先的逻辑之上,在金融监管向宏观审慎迈步中,如不考虑中国自身情形,盲目"与国际接轨",可能导致监管权力进一步扩大,市场与政府失衡,与金融监管法治化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3.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香港已经形成了以稳健的银行体系为核心,自由化与监管同时推进的金融监管体系,并形成了完善的检讨机制。借鉴香港的经验,在建立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对银行体系的监管是金融监管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强调银行与证券业的自律管理;审慎地推进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建立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的定期检讨机制。  相似文献   

4.
影子银行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子银行"泛指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影子银行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影子银行的风险及其监管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针对危机中暴露出的监管问题,美国和欧盟相继出台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或相关指令将影子银行纳入其监管框架,并加大监管力度;FSB则强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并提出分类监管措施。借鉴国际经验并立足我国的实际,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应当注重实现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的有效平衡。  相似文献   

5.
以比较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以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和历史分析,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与中日各国金融创新情况比较入手,对2007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在金融监管职能、金融监管目标、金融监管原则以及金融监管体制方面的改革进行横向比较,从中总结出金融监管改革的经验教训:坚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辩证哲学的前提下,强化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注重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重点监控系统性风险、保证金融监管体制与金融结构相匹配,这是各国在金融监管改革中应坚持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双碳”目标的日益推进,碳金融作为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手段,其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发展时间较短,缺乏对监管理念、监管主体以及碳排放权等基本法律理论的深入研究,法律制度尚存在完善空间。因此,在明确界定碳金融监管理论问题的基础上,优化监管法律制度和监管模式很有必要。本文首先对“双碳”目标下的碳金融进行法律溯源分析,阐述了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和监管模式。其次,本文对比分析了欧盟和国内碳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寻找对我国碳金融监管有益的法律制度经验。最后,本文通过全面剖析目前我国碳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困境,结合我国碳市场的发展阶段和需求提出了碳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本研究有助于明确碳排放权法律属性及碳金融内涵界定问题,并为完善我国碳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提供可行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秉持“走出去”理念,抵御当前全球非正式治理的逆全球化思潮,以及经济进入新常态和实施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和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金融配套支持,然而沿线各国金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金融监管模式纷繁芜杂,其金融监管架构、国际合作和治理需要未雨绸缪。基于行为监管、微观和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思路,应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应对系统性风险,使之满足贸易开放、经济发展和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实际需要。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监管架构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借鉴国际金融监管的先进经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监管及其合作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我国金融监管策略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监管从金融诞生以来就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并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社会发展而不断优化和完善.不同于十年前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金融监管改革,在新时代背景下,新经济、新金融、新业态、新技术所引致的金融监管问题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简单的趋严监管不一定能达到预设的监管效果,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应是拿捏好金融监管的"五度"问题,即金融监管的角度、广度、力度、高度和监管适度五个方面,进而探索金融监管在这五方面的创新思维与改革路径:即金融监管角度方面宏观上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观上要防范系统性风险,微观上要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金融监管广度方面要探索混业监管,并借鉴"监管沙箱",实现监管创新;金融监管力度上要坚持审慎性监管和弹性监管;金融监管的高度方面要保持前瞻性、主动性、穿透性监管思维;金融监管的适度即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并采取包容性监管思维.  相似文献   

9.
宏观审慎监管其实起源于上世纪末,但一直未得到相应的关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监管开始得到各国的重视,随之我国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也开始进行。在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作为十大课题之一,并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的子课题进行部署,足以见得我国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高度重视。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还存在许多问题,但这并不妨碍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将成为金融监管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后危机时期的两岸金融监管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将两岸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推升至历史高位.虽然其在2009年得以部分缓释,但在全球经济复苏基础脆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两岸金融机构的风险水平于2010年重现反弹趋势.目前,加强两岸金融监管合作成为双方携手应对危机的现实选择,也是后ECFA时期推动两岸金融往来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两岸金融监管仍处于以MOU为导向的原则性合作阶段,未来急需建立起强化宏观审慎监管,保持微观审慎监管的全面监管合作框架,以实现两岸金融业的可持续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金融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是健全的金融监管措施.不适当的监管措施会构成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而审慎的金融监管是金融全球化顺利演进的必要条件.本文首先探讨了金融服务全球化与金融审慎监管关系,论述了全球化背景下银行审慎监管的原则以及巴塞尔协议所确定的银行审慎监管国际标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外资银行监管法律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防范系统性风险角度,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反思的直接成果就是建立国际统一流动性监管标准,将流动性监管置于与资本监管同样重要的地位。回顾微观审慎监管向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并重转变中我国流动性监管法律制度的演进过程,有利于发现问题、更好前行。我国流动性监管法律制度的从无到有,是一个后发国家制度模仿与创新的过程,更是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坚持与努力。我国现行流动性监管制度体系,主要以较低层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载体,存在政策依据过多、法律依据不足、不能适应当下金融市场深度融合等问题。为此,从进一步改革现行监管体制、使其更好适应我国金融市场深度融合、综合经营改革需求的角度,制定、修订相关金融法律,规定流动性监管统一规则与指标。  相似文献   

13.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长期持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济绿色转型既需要中央银行完善货币政策体系为其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也需要创新宏观审慎监管体系防范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转型风险。经济绿色转型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权衡、政策工具的优化和创新、政策传导渠道的疏通等提出了挑战;而转型风险的防范对宏观审慎监管中转型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资本和流动性管理等监管工具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支持“双碳”目标实现的双支柱宏观调控体系需要将气候目标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创新支持绿色转型的中长期货币政策工具,优化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大再融资合格抵押品范围,疏通绿色货币宽松向绿色信贷宽松的传导渠道,提升政策效果;宏观审慎政策方面,在构建转型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的基础上,优化资本和流动性管理等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实现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和防范转型风险的激励兼容。与此同时,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提升政策的可信度,将有利于提升双支柱政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金融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金融已确立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金融结构体系 ,金融工具日趋多样化 ,金融宏观调控手段的地位日益突出。但现阶段我国金融也存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承担财政职能、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不健全等突出的问题。预计今后我国金融结构的发展趋势是 :实行宏观与微观相分离的二级金融制度 ,形成金融创新空前活跃、金融工具种类繁多的发达金融市场 ,在宏观上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为此 ,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金融体系 ,改善金融管理 ,促进金融结构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问题。金融审慎监管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微观审慎监管的终极目标是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我国为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当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界定金融消费者的含义,明确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国际金融危机迫使法国反思并改革其金融监管体制。自2008年起法国陆续推出了《经济现代化法》、《银行金融监管法》等,对2003年确立的分业监管、机构冗繁的监管体制再次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此次变革核心点在于机构重整和权力强化:其进一步撤并简化了监管机构,合并了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监管机构,新设了审慎监管局和金融监管与系统性风险委员会,强化了金融市场管理局的权威,加大了监管力度,对金融衍生品、信用评级机构等实施了更为严格审慎的监管。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农村金融监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北省农村金融监管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指出当前在农村金融监管中存在诸如监管主体自身缺陷、监管基础薄弱、监管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监管合力以及监管理念落后等突出问题.在充分论证农村金融监管现实需要的基础上,结合河北省经济金融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针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多元监管体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监管协作体系、改进金融监管方式、针对民间金融,探索建立差别监管模式和风险监控体系以及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原有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指标体系对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均考虑不足,缺乏动态化的考虑,没有考虑经济资本的作用和逆周期管理的要求。通过引入经济资本约束和宏观审慎理念,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线性规划模型进行了改进。经过改进的管理模型适应了动态化的资本管理,使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能够满足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的新要求,在宏观审慎框架下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经济资本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民间金融是指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机构的常规监管体系,并缺乏政府协调和指导的民间自发的金融活动。民间金融对于经济发展既有积极的支持作用,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在正视其存在的客观性的同时,通过立法明确其地位,并逐步将其纳入我国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有关自贸区金融创新的法律法规在立法内容上既具有共性又不乏个性,并且革新了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对我国自贸区金融创新的稳步发展发挥了有目共睹的积极作用。但相关法律法规亦存在诸多困境与弊端,主要表现为:严苛的市场准入制度抑制自贸区金融创新的活力,金融业务创新立法的滞后满足不了自贸区金融创新实践所需,以及不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难以有效规制自贸区金融创新风险。未来我国自贸区金融创新立法,应朝着制定相对宽松的自贸区金融创新市场准入制度、完善金融业务创新规则以及建立健全自贸区金融创新宏观微观审慎监管体系等三个路径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