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钟惺,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是明朝后期崛起于文坛的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文学流派——竟陵派的领袖,与同里谭元春(1586——1637年)为忘年交。但是,入清以后,迄今为止,人们对钟惺的生卒年还杂说不一。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钟惺生于1572年,卒于16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辞海》都说钟惺生于1574年,卒于1624年。笔者认为钟惺生于1574年而不是1572年。  相似文献   

2.
杨义先生的《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宋、辽、西夏、金、回鹘、吐蕃、大理、元代卷)(三联书店2006年版,以下简称《中国古典文学图志》),从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中,对10世纪-13世纪的中华民族文学、文化的动态过程作了整体性的考察,突破了以往文学史编撰仅注重纵向历时性研究,而忽视横向共时性研究的局限,以“图志”的形式,把一种全新的学术理念和写作方式引入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之中。  相似文献   

3.
陈思和先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把"共名"作为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进行解释。本文对"共名"一说做了考证,发现早在1956年,何其芳先生就在《论阿Q》一文中提出过"共名说"。陈思和先生对于前人使用过的名词,提出一个相同名称、不同含义的概念,并且写进《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而不加任何注释和说明,会造成文学史研究中概念的混乱,作为教材,于后学不利。  相似文献   

4.
摘要: 章培恒、骆玉明两位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汲取了近代人文思潮中的文学史观以及现代精神分析、文本批评和接受美学的成果,重视经典的解读,微观实证与宏观结论相结合,将文学史的审视与人性精神史的考察融汇一体,使文学史的写作既是对精神历史审美形态的严肃解读,又是对当下精神与审美话语的积极介入,体现了人文学者的求实学风与现实关怀精神,对于推进文学史学科建设的现代化、提升文学史研究的思想性都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文学史撰著方法层面看,夏志清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意义在于:其比较方法带给文学史写作的通观视野,与文本细读伴随而生的文学史编著的个性化策略,以及"一炉而冶"的文学史史传模式。  相似文献   

6.
陈子展先生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与《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两书,构成了近代文学史的首次框架.他从文学与社会思潮的关系、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及文学内部诸因素的发展动向出发,把近代文学的起点定在1898年,并从古典文学如何通过近代文学过渡为"五四"新文学这一角度着眼,在近代文学中剖分出"旧文学"与"新文学"两种因素,通过它们在诸文体领域内的消长蜕变,而构架起了一部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文学史.而他把学术史与翻译文学纳入文学史,又开创了文学史写作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一部“活”文学史——读林庚先生《中国文学简史》吴相洲林庚先生的《中国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下称《简史》)修订本出版了。这是文学史写作上的一件盛事。《简史》从1947年出版后,1954年、1958年两次修订,多次重印,影响广泛,但两...  相似文献   

8.
自清末黄摩西鹰写《中国文学史》至今,已有许多比较优秀的同类著作相继问世,如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余冠英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7月出版),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出版).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等.这些著作长期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影响广泛,且以其各自的成就而深受高校文科师生的欢迎.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加之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不断增加,高校大学生、尤其…  相似文献   

9.
199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风靡全国,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迄今已销售20万套。2007年9月,章培恒、骆玉明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和上海文艺出版总社联合推出。《中国文学史新著》是海内外著名文史研究专家章培恒先生古稀之年领衔撰写的结晶之作,是一部极富特色与创意的文学史著作。全书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对现代文学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作了实事求是而又独具特色的描述。作者打破了此前同类著述主要按朝代论述文学史的惯例,将先秦至1900年的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0.
<正> 作为一个学者,钱钟书先生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知名的。但是,作为一个作家的钱钟书先生,在建国以来的几十年中却是很少有人提及的。钱先生早在解放以前,就曾出版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的边上》。一九四七年他出版了长篇名著《围城》从而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被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的《围城》,是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空虚、虚伪、灰暗的精神生活的。它不象“五四”以后的革命文学那样,具有鲜明而强烈的为着革命和理想召唤风雷的战斗色彩和内容;它所描写的只是“那一部分社会”和“人类”的生活,但人们却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豹,从知识分子们  相似文献   

11.
0.1 《历史研究》一九八○年第四期发表了蔡美彪先生的大作《元代圆牌两种之考释》,对“兰州发现的银字圆牌”和“扬州出土的元代圆牌”从牌符类型上;从语言文字上作了辨析和考释。关于“兰州圆牌”,因为郝苏民曾于一九七九年第一期《西北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过《对西藏元代八思巴字蒙古语圆牌的译释兼论其意义》一文,对“兰州发现的银字圆牌”的八思巴文作过释读的尝试,故无赘述必要。而蔡先生关于“扬州出土的元代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研究一直以来处于相对薄弱的局面,截至目前只有《中国当代民族文学史稿》(李鸿然,1986年)、《中国当代民族文学概观》(吴重阳,1986年)、《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特·赛音巴雅尔,1993年)等3部著作出版,因此,2004年11月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荣获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一书对研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杨义先生认为该书的出版“使这个学科在知识含量和学理深度上都有所创获,甚至开拓了一个新境界”(《光明日报》2005年5月20日)。李鸿然先生所著…  相似文献   

13.
黄云石新考     
贯云石是中国文学史上很有成就和影响的维吾尔族文学家。他生活在民族隔阂、阶级矛盾都极深的元代,却抛弃了种族的偏见,虽然出身于勋贵家庭,却“不为燕酣绮靡是尚,而与布衣韦带角其技”(引贯云石好友邓文原语),自觉地去作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他不但是一个有成就的散曲家,也是一个有影响的诗人,并被史学家陈垣先生称为“浊世佳公子”,正因为如此,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切与重视。陈垣先生可称是近代第一位对贯云石给予足够的关注的学者。三十年代,他写出了《元西域人华化考》,比较全面地评价了贯云石。此后,任讷先生、隋树森先生都曾致力于贯云石散曲的收集、整理工作;任先生辑有《酸甜乐府》(见《散曲丛刊》),隋先生  相似文献   

14.
萨都剌简论     
萨都刺是元代独具特色的诗人。长期以来,关于他的族属、生平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颇有争议。本文全面论述了萨都刺的生平、思想与创作,并就他的生卒年月、族属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萨氏并非蒙古族、维吾尔族,而是回族。他的一生约活了八十多岁,晚年避元末农民大起义而隐居。他的一生“以诗鸣世”,是元代独成一家的诗人。他为中国诗歌园地增添了一种新的活力与北方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英国文学史家、教育家、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本文在对王佐良先生的主要著作《英国20世纪文学史》深入研读的基础之上,参考其他学者对于王佐良先生学术成就的评价,从而总结出他在英国文学史研究方面的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画坛上,孙克纲先生是一位令人瞩目的山水画家。他的艺术,具有十分独特的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涵。读过先生作品的人,无不被那气吞万象、神游无阻的笔墨形态所震撼,仿佛处在一个墨彩交相辉映、碰撞勃发的张力场中,感到一片生机和奕奕神采,能充分领略到画家的才情、信念、学养、气度与风骨。为反映生活、表现时代,孙克纲先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代祖国山川立言”是孙先生崇高的艺术理想,充分显示了他人生的大目标和艺术的大境界。从他创作的许多作品,如《昌黎景色》、《焦家山早晨》、《秦岭烟云》、《山区开发》、《井冈晨曦》等等,都能看…  相似文献   

17.
巴·苏和先生研究蒙古族文学发展史近二十年 ,曾发表论文数十篇 ,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文学概要》(1 993年 )、《蒙古文学发展论》(1 995年 )、《蒙古文学发展概要》(1 996年 )等文学史著作。《蒙古文学发展史引论》(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 0 0 0年 )便是以前研究的继续和进一步深化。这部 37万字的文学发展史专著 ,体现了作者坚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文学史意识 ,标志着蒙古族文学史写作新突破。这是一部研究性、学术性都很强的文学史 ,在一定程度上它已摆脱了以往文学史的教科书心态。以往的文学史多以机械地介绍作家作品为能事 ,努力提供社会…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上屈宋并称,二人的文学创作开辞赋之先河,受到历代文学家的景仰。但是人们对屈原及其作品特别是《离骚》赞誉有加,而与《离骚》有着相同精神实质的《九辩》却由于某些原因被打入冷宫,作者宋玉也因为某些学者的偏见而受到不公正评价。文章力求从精神思想方面探讨《离骚》与《九辩》的主题,说明二者都是文学史上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19.
五十年代以来,我就想独立编写一部中型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不允许这样做。过了“十年动乱”时期,资料散失,年届七旬,也不可能写全部中国文学史了,仅仅编过一本《建安文学编年史》来作为文学史新形式的探索。另外还想编一部断代的文学史,作为中国文学通史的一个片段来进行探索。经过一些朋友的鼓励,决定编写一百万字的五卷本《元代大文学史》。从一九八二年起,已经开始搜集资料的工作,因为只有一位业余的私人助手,进度很慢。直到一九八四年,领导决定成立  相似文献   

20.
目前学术界专门心态史研究的专著较为少见。特别是揭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人心态演进历史的著作。近读徐子方教授的《挑战与抉择 :元代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1年 5月 ) ,获益颇多 ,眼界大开。元代文学纷繁复杂。屈原、司马迁、辛弃疾等那种执著用世的追求已经失去了意义 ,元代文人空前失落 ,在寻求精神空隙的无奈中存活。元代文学有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的“异质”。因此剖析元代文学的新特点需要相适应的方法 ,而由“心态史”入手能够透视文人的心灵深处的隐秘 ,无疑是解析元代文学“异质”的科学途径。《元代文人心态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