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西游记》中的佛教并非真正的佛教,而是道教内丹学意义上的佛教。从道教内丹学角度看《西游记》,则其中的许多佛教之谜均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
江淹是我国南朝诗人、辞赋家,在南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界对江淹的作品及其生平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而对其思想的研究相对有所忽略。江淹的思想兼有儒道释三家,三者相融为一。江淹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家思想贯穿其一生,成为江淹一生最根本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其儒家思想具有通脱的特点,是南北朝动乱不安时代儒家思想在安身立命方面的曲折反映;而以道家思想与佛教思想为辅,其佛家思想又依附于道家思想之上。  相似文献   

3.
科学实践和道教长生修炼都有求真的要求,在求真的方法上科学采取了物质实验的方法,而道教长生修炼则采取了身心体验的方法。科学实验追求的是客观物质的知识真理,而道教长生修炼体验追求的是生命活动的存在真理。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实践中走到了破坏自然和戕害生命的反面,而道教的长生修炼则坚持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这一点对科学实验的反面效应可有补偿作用。而道教长生修炼中由于从自身求道,偏重重视活的肉体而忽视意识思维,这一点科学实验对意识思维的重视则可起到补偿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赣西北客家佛教道士所从事的度亡醮保留了客家文化的鲜明特色。客家度亡醮有着繁杂规范的超度仪式,具有浓郁的佛教拯救意识,并以之与本籍的道教道士所从事的道教度亡醮形成泾渭分明的民俗文化界别。赣西北客家道士的度亡醮糅合了佛教与民间传统的巫教、当地本籍的道教,形成别具一格的客家民间信仰——普庵香花教信仰。客家佛教道士通过度亡醮来谋生,也同时通过它来传承客家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5.
唐代三教并行政策的形成寇养厚一这里首先说明三个问题。(一)关于“三教”。所谓“三教”,按一般说法,是指以孔子为教主的儒教(孔教)、以释迦牟尼为教主的佛教(释教)、以老子为教主的道教(老教)。佛教和道教都是名副其实的宗教,不存在争论。但孔子创立的儒学是...  相似文献   

6.
宗密认为儒释道三教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他将儒、道的思想汇入佛教的业报说中 ;将儒教的天命论和道教的自然元气说与佛教因果说会通。而且用佛教的理论来评判儒道两教 ,认为佛教高于儒道。并以“心”为三教的统率 ,从佛教出发来论证三教合一。  相似文献   

7.
在中唐至明末清初期间,宋明理学经历了一个由产生、发展、鼎盛到逐渐式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宋明理学积极吸收道教和佛教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具体的修道办法。这些修道办法虽然包含许多道教和佛教成分,但它始终持守着儒家的核心理念,延续着源远流长的儒家道统,从而实现了儒学的返本开新。  相似文献   

8.
《阅微草堂笔记》对于儒释道三教的态度 ,总的来说比较宽容 ,作者对各教中符合传统道德伦理的内容表示肯定 ,批评了与此不相适应或有所抵牾的内容 ,作者看重的是宗教对于民众的教化作用 ,因此奉儒教为至尊 ,以佛教和道教为其补充 ,但决不排斥和贬低佛教和道教。  相似文献   

9.
道教的组织是组成道教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教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组织形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道教自身发展的需要,吸纳了佛教的组织方式,形成了以陕西楼观道为代表的宫观式组织方式,它促成了道教道士人数大为增加、教徒向低龄化和贫民化发展、管理更加严格等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教传说的文化价值刘守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道教的传说》,是作为中国民间信仰传说丛书之一选编的。中国各民族信奉多种宗教,其中以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最为深广,佛教由印度传人,道教却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然而国内对道教的研究却很薄弱,直到进入80年...  相似文献   

11.
杨淑琴 《北方论丛》2004,(2):99-101
以儒释道精神为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理生活和行为方式;而儒教、道教、佛教作为宗教对中国普通民众的影响尤其体现为对其天命观、鬼神崇拜意识等宗教心理的塑造.在儒释道教化大背景下阐释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对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略论道教的信仰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种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信仰,以解决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着的种种苦难。道教作为中国民族的宗教,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其宗教信仰,宗教救世的理论及方法都有着与佛教等其他宗教不同的显明的特点。 一 宗教是民族的梦,是一个民族埋藏在心灵深处和无意识中的理想与愿望。个人的长寿永生与社会的和谐安乐正是中国先贤一种永远无法满足的梦,而中国道教对生命存在的崇拜与不死的执着探求正是重人贵生的中国文化的极端表现。  相似文献   

13.
道教是汉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本教是青藏高原上的原始宗教,二者在其历史过程中都受到了佛教的重大影响。在佛教传入之时,道本二教同佛教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二者也存在着一些差异。道教从佛教身上汲取营养发展为与儒佛并立的成熟大教,本教最终被佛教所湮灭,表现出了文化交流的两种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14.
道教艺术的符号象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对道教艺术进行探讨,指出道教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符号象征系统。作者区分了道教艺术的自然符号与人工符号之特性和功能,考察了具象符号与抽象符号在道教艺术中的不同表现及其象征蕴含。在此基础上,作者从道教艺术的审美功能上发掘了隐含于道教艺术中的人的精神,说明道教的生命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符号象征来体现的。道教艺术之所以充满生命的气息和律动,正在于关注生命之精神的作用;也正因为此,这种艺术形式才闪烁着独具魅力的美的灵光  相似文献   

15.
隋文帝杨坚之崇信佛教,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关于他与道教的关系,则所知甚少,学界对此尚未进行探讨。本文试图就此发表一些浅见,以引起治史者的注意。杨坚自幼出生成长于佛教环境中,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仰者。他“每以神尼为言,云我兴由佛”,多次表白:“朕尊崇三宝,归向情深,恒愿阐扬大乘,护持正法”,“朕于佛教,敬信情重”。他对道教,起初尚无好感,但他不采取北齐文宣帝式的打击道教政策,而是“复行佛逍二教”,对道教的发展同样予以扶持。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就在于: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历史的座标上深深刻划出宗教迅速发展的轨迹,传统文化孕育下的道教羽毛渐丰,外来佛教也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交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超稳定的结构,保留了较多的原始观念,为怪诞文学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和思想基础.巫的观念、民间信仰和道教、佛教等追求神异性和神秘主义,直接催生了怪诞文学艺术的产生.中国文学艺未以生命为美,促成了将不同的生命形式拼凑于一体的怪诞文学艺术.怪诞的文学艺术为生活在黑暗社会和异化世界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宣泄精神痛苦的假想性渠道.人类为表现个性、追求独创和免除审美疲劳,不断以陌生化的手法创造出怪诞的文学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7.
司空图思想行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侧面,即佛教爱好。这一爱好,以其"储善之佑"说为表征,并与其爱好道教、爱好书法、爱好诗歌等思想行为并行不悖。司空图是一个喜游佛寺,喜与佛僧交往,喜将佛教名词入诗、文,喜做佛事,喜阐释佛学的人。司空图所交往的佛僧较多,但主要是律宗中人和禅宗中人。交往大多以观景、品茶、饮酒、赋诗、谈禅、斗机心、讲因果报应等为内容。司空图所阐释的佛学,有律、禅并重,律、禅交融之特点。司空图爱好道教,兼亦爱好佛教;以及对佛教持律、禅并重,律、禅交融的看法,是道教与佛教在唐末逐渐交融,佛教不同宗派此消彼长在士人思想行为上的一种反映。司空图的佛教爱好与父亲司空舆分不开。后者的思想行为引导了前者,也为其佛教爱好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生死主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死亡是一个永恒的存在,有如人的生命有限这一事实是永恒真理一样。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从古神话“不死药”的传说,到《诗经》祭祀诗对生命延续的企求和对未来的关注期待,从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哲人们对生的强调重视与对死的关注忧伤,到《左传》、《楚辞》等对人命运的估测与将死视为人价值实现的最高方式,生死主题始作俑者即充溢着情理交融、诸说并俱的特色。经含孕老庄生命意识、自然哲学又为儒家理性化了的魏晋玄学推动,生死主题在道教、佛教氛围浓烈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空前繁盛的阶段,由此贯串  相似文献   

19.
(一)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建立元朝之后,采用了对各种宗教宽容和利用的政策。蒙古人原来所信奉的萨满教乃是一种原始宗教,没有形成完整的教义和仪式,也就不象其它宗教那样稳定或排它。于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乘虚而入,竞相发展,使元代宗教盛况超过了以前所有朝代。成吉思汗西征时,曾让全真教(道教之一)主到中亚传道,并给国内道士以优厚的待遇。到了忽必烈,佛教尤其受到推崇。忽必烈本人就尊西藏大喇嘛为帝师,还让帝师给皇妃传佛戒,并亲自主持过佛道的论争。当时掌管宗教的都是高级官员,比如掌管佛教的就是宗政院的院使,从一品;掌管道教的是集贤院的院使,从二品。以1291年计,全国寺宇有42,318座,僧尼213,148人。黄时鉴先生在他的《元  相似文献   

20.
湛若水与王阳明曾经围绕儒释道问题展开直接论辩.相对而言,湛若水比较强调儒与释道之间的异,王阳明则更强调儒与释道之间的同;湛若水排斥佛道二教的态度较为激烈,王阳明对待佛道二教的态度则比较温和.两人对待佛道二教的不同观点、不同态度,既与他们修习佛教、道教的不同经历以及所接受的佛教、道教的不同影响相关,又与他们的卫道意识、自立门户意识有所差异相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