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状况及比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皓 《南方人口》2001,16(2):43-47
本文分析了我国几个大城市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状况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流动儿童入学的政策演变过程 ,并提出了对我国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几点思考与意见。  相似文献   

2.
高丽茹 《西北人口》2015,(2):123-128
本文聚焦于南京市流动儿童享有的教育机会,通过在H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所开展的访谈、问卷调研及对相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解读,探讨流动儿童在享有教育机会上所面临的不公正、不平等待遇。尽管国家要求地方政府要为流动儿童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但地方政府政策又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其获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包括制度排斥和经济排斥。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保障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流动儿童心理状况及讨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运用在北京市某区进行的小样本抽样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分别就读于流动儿童学校和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并从流动儿童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两个方面讨论了影响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原因。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学校中的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相对较好,因此,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流动儿童学校的存在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有关部门应该对当前处于自由发展、自由竞争中的流动儿童学校给予某种指导与帮助,以期能够为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更好地学习与发展提供某种政策支持。同时,更应该注意到本地常住儿童的心理状况相对较差的事实,这可以被视为当前鼓励流动儿童以公立学校就读为主的受教育政策的负面效应之一。公立学校应该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防止这种状况的扩大。当然,流动儿童的心理评价及各种影响后果的研究仍然有待于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结构及其与父母的居住模式是流动和留守儿童各种问题的根源。本文利用2006年的珠三角农民工抽样调查原始数据,从农民工子女流动或留守的两种生存状况出发,探索了决定这两种生存状态的各种因素。结果发现,农民工子女的流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己的年龄、农村社会支持、迁移距离和父(母)在城市生存状态,他们的流动与否不仅是作为农民工父(母)理性选择的结果,还与国家、地方、生产等方面的制度有关。也就是说,与人口迁移中推拉理论的论述一样,农民工子女的流动与否也是由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各自的推拉合力作用的结果,也是作为父母的农民工经过利弊权衡后的理性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5.
运用抗逆力理论,从风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的对应结构为逻辑出发点,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发现这两类儿童面临的成长困境既有各自独特的方面,也具有较强的共性,即成长环境中某种或某些保护性因素缺失,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变大。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在深入探讨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所面临风险因素类型的基础上,提出最大保护与最小限制的政策取向,建议从消除制度壁垒、构建家庭发展能力等方面,提升保护因素,构建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6.
对流动儿童学校之合理性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流动儿童学校的状况和合理性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产生流动儿童学校的制度、观念等层面的原因 ,进而探讨了流动儿童学校的合理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认为流动儿童学校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体现了现行的户籍制度和教育体制的滞后性。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全国妇联日前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人,巳近1个亿人的规模,并且还在逐年扩大,带来的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日渐突出。报告指出,全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的1/5;城乡流动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人,与2005年相比增加超过四成。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部长邓丽指出,从我国目前的城镇化发展来看,这个数字今后还会继续增加。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2000年人口普查0.95‰数据,比较农村地区11~14岁的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的教育机会(定义为是否在学).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偏高,但流动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降低;(2)与母亲一起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得到改善,但与父亲一起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降低;独自流动和与父母一起流动儿童教育机会受到不利影响,但与母亲一起流动儿童教育机会与其他儿童无显著差异;(3)女童教育机会明显低于男孩,但儿童类型对教育机会的作用不因性别而异.模型分析结果具有多方面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2006年以来在北京市某区开展的三轮流动儿童发展状况跟踪调查的数据,描述了总样本和跟踪样本的心理状况及其发展过程,并予以简单讨论。结论认为:尽管本地儿童、公立流动儿童和流动儿童在三轮调查中一致性地表现出改善的趋势,但是公立流动与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和抑郁感始终强于本地儿童;公立流动儿童与本地常住儿童有着相同的心理状况及其发展轨迹;流动儿童不仅具有不同的发展过程,而且归因于社会不公的流动儿童的抑郁感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这两个方面尤其应该引起广泛而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较大规模问卷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结果的比较分析发现。留守儿童在性格特征、基本生活技能、人际交往、规范遵守、奋斗目标、成人角色等六个方面的社会化不及流动儿童。文章最后从社会化主体的角度对这一差异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解释。  相似文献   

11.
关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利用 2 0 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 2 0 0 2年全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资料 ,揭示了我国流动儿童的总量规模及其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状况 ,分析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威 《西北人口》2012,33(2):98-102
利用"人口迁移与儿童发展的跟踪研究"基期数据,本文讨论了流动儿童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期望及影响因素,旨在回答流动儿童家长的教育期望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家长的个人生活经历与社会态度是否会影响到家长的教育期望这两个问题。结果发现,希望子女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仍然是中国社会较为普遍的现象;就读于不同学校儿童的家长,其教育期望的确存在差异,但这与家庭的经济条件无关;儿童的学习成绩、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学历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等家庭的文化背景及家长的社会态度乃是影响家长教育期望的主要因素;并且,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是不同的。但教育选择(就读何种类型的学校)与教育期望之间的因果关系等问题尚需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Recent migration studies have adopted the lens of mobility to examine the stratifying effects of border policies, but few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ial mobility of migrant families and children. This paper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migration literature by consider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border policies, family configurations, and differential mobility. We apply the lens of differential mobility to the experiences of Chinese cross-border pupils – young child migrants with Hong Kong permanent residency who reside in Shenzhen, China, and cross the border to attend school. We begin by describing shifts in Hong Kong’s border and immigration policies since 1997, which have created a typology of families differentiated by mixed status, citizenship rights, and mobility. We then turn to four case studies of students with unequal border-crossing experiences to elucidate how border control constrains or promotes family mobility and perpetuates inequalities.  相似文献   

14.
与以往主要关注家庭因素、基本人口特征的流动儿童精神健康研究不同,本研究将分析视野扩展到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和个体抗逆力。数据表明,流动儿童的精神健康差于非流动儿童,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支持和个体抗逆力均对其产生影响,其他社会支持的影响不显著。流动儿童由于面临着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流动方面的"双重劣势",单纯提升个体抗逆力不足以改变其精神健康不良的事实。因此,一方面努力提升流动儿童的个体抗逆力,充分发挥其面对逆境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在宏观层面上不断地瓦解产生"双重劣势"的制度基础。通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能改善流动儿童的精神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何志鹏  余康  刘强  李雷 《南方人口》2021,36(1):17-30
从"只身外出"到"举家迁徙"的农民工流动趋势转变,子女是否随迁逐渐成为进城农民工家庭面临的重要选择.本文利用"城镇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和食品需求"调查数据,考察了子女随迁对进城农民工营养摄入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收入和劳动强度等因素后,与子女未随迁的农民工相比,有子女随迁农民工的热量摄入量显著增加了4.9%,从营养摄...  相似文献   

16.
要重视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流动儿童少年人口的教育问题必须受到重视 ,流入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从全国的高度认识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 ,流入地的学校要采取措施吸收流动儿童少年入学 ,以更好地发挥流入地的教育资源优势 ,要允许流动人口开办“打工子弟校” ,从事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工作 ,同时 ,对各种“打工子弟校”要加强管理。在“入学率”和“巩固率”统计中 ,要改“户籍人口”口径为“常住人口”口径 ,以促使流入地更好地关心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7.
周小刚 《西北人口》2012,33(3):6-11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在以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城乡差异制约下,农民工自身在城市尚难以完全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并且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仍然是现时期中国义务教育的难点和薄弱环节。这不仅表现在农民工子女获取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需进一步妥善解决,并且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公平又提出新的要求。本文通过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调查数据,选取户籍为农业户口的进城农民工样本,并对其15周岁以下子女进行性别年龄结构和分布特征分析,通过区分不同年龄段、不同流动类型和不同居住地类型三个维度,对农民工子女的辍学率和就读学校类型等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