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8 毫秒
1.
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大批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然而,事实上,我国广大的农村劳动力的非农流动转移相当困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一是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我国以小农耕作为主要经济特征的社会制度的长期延续,在国民中积淀着两种民族文化心理:一是对土地的高度依恋,农民不愿轻易离开耕地,放弃耕地。不仅古代游牧民、传统手工业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后不完全放弃土地,就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资本家也不轻易放弃土地,他们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金融与乡村手工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俊亚 《江汉论坛》2006,2(10):70-75
20世纪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乡村手工业极为发达。这一地区手工业的兴盛与来自传统金融界的强大支持密切相关。典当业通过抵押借款的形式为手工业者直接提供资金保证,并带动了相关手工行业的发展;钱庄则一方面为手工制品的贸易提供资金,另一方面还直接参与手工制品的市场开发。  相似文献   

3.
榨油业和磨粉业在中国传统手工行业中地位显要 ,近代史上 ,在种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 ,又表现出大致相似的演变过程和行业特征。榨油业中 ,渐有新式机器油厂的出现 ,并在各地次第发展 ,但是部分工序仍以手工作业为主 ,而且旧式油坊的数量和产值始终占据行业的绝大比重。磨粉业中 ,机器磨坊的兴起来势颇为迅猛 ,产值在近代中国新式民族工业中位居第二 ,但机械化程度并不完全 ,同时 ,手工磨粉仍然并行不衰 ,长期来一直占有着绝大多数市场  相似文献   

4.
略论近代湖湘文化嬗变中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代湖湘文化的增变是在晚清以来形成的“二千年来未曾有的大变局”的条件下发生的.在此期间,有两大难题,一是传统文化的价值和自信在西方炮舰挟持的近代西学的撞击下,呈现出“百学中落”的疲弱无力的失落状态;二是近代西方科技文化呼啸而至使整个民族胜目结舌。在这种日益激烈的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的形势下.民族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是迅速地统摄和溶合西方文化,尽快地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应变力.这是那个时代发展的主题和需要,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的机遇。湖湘文化正是以其通古变今、兼收中外的智慧.以经世致用、匡时济物的品格、从湖湘…  相似文献   

5.
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与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申剑敏 《人文杂志》2001,(6):123-128
中国传统民族认同符号以华夏中心主义为思想基础,形成一牢固的泛化政治文化秩序.在世界殖民体系的冲击下,华夏中心主义被动突破,导致了整个传统文化认同符号的结构性危机.中国先进分子从种族、文化、经济、政治四个方面,试图重新构建新的民族认同符号,形成一复杂交错的多元化态势.四种认同符号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最终无法构建新的民族认同符号.民族认同危机无法解决,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现代化的停滞与中断.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的形成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来封建社会的王统政权、道统文化、族统社会的三维体系发生裂变 ,是近代军阀政治产生的根源 ;军阀政治经历了滋生、雏形和最后形成三个阶段 ,具有四点特征 :一是拥兵自重 ,控制政治 ;二是利用民主政治形式实现军阀专制 ;三是个人及政治角色之间不受法律制度约束 ;四是中央权威弱化 ,军阀割据混战  相似文献   

7.
从否定传统文化到“国学热”的兴起(下)●张继良洋为中用,古今贯通,在此基础上整合中西思想文化,一直是近代以来文化精英们试图建造的中国文化结构。但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经常困扰着人们找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结合点。因为,不同的民族文化除具有人类文明的...  相似文献   

8.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不能动摇,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结合时代特征对二者在民族复兴中的功能给予恰当定位,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用传统文化精华培育道德理念,助推民族复兴大业。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 ,随着西方的科技如旭日般地照亮世界各地 ,现代化观念成为世界潮流。在中国 ,部分激进主义者高举现代化的旗帜 ,对传统文化遗产作激烈的否定批判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绊脚石。诚然 ,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是必要的 ,然而对现代化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技术、经济和政治的课题 ,更重要的是应该揭示自己文化独特的精神特质。一方面 ,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看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植根于民族的传统之中 ,都是以传统为前提的 ;另一方面 ,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不宜仅仅从一种狭隘的实用角度…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学热”是指以传统文化复兴为主体内容的文化现象.其兴起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论域的转变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逐渐崛起,近代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逐渐解除.在这种背景下,学术界引发了人文精神危机、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中西文明比较等话题的讨论.这些讨论为解构近代以来制约传统文化地位的传统/现代、保守/进步、中国/西方等二元对立概念范式,扫清制约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想障碍打下基础,并从不同层面导引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为促成大众“国学热”的兴起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日本自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各国所注目,也引起了我国思想理论界的研究兴趣。而研究日本哲学是我们了解日本、认识日本的一个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既善于吸取外来文化,又善于保留自身传统的民族。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进行探索与创造,以此推进日本文化的不断发展。日本哲学作为日本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毫不例外地体现了日本民族的这一特性。古代(以明治维新为界)日本主要吸取中国文化,如果说它也有哲学的话,则主要指传入日本的佛教、儒教、道教中的哲学思想;进入近代以后,日本把眼界从东方扩展到西方,以吸取西方近代文化为主,西方近现代哲学也随之被介绍到日本,从而开拓了具有独立学科意义的日本近代哲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黄遵宪与中西文化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文化撞击的起点是上个世纪中叶,由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巨大差异,加上近代以来文化问题与探求民族出路紧密地相联系,因而百余年来围绕中西文化长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根本性的分歧是三种意见:一,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毫无可取之处,应该“全盘西化”;二,认为传统文化依然十分精妙,主张“保存国粹”;三,认为传统文化中有优秀的东西值得发扬,同时主张大力吸收西方进步文化,并达到二者的融合。从实践上说,对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3.
王翔 《浙江社会科学》2005,45(3):152-158
丝织业是中国传统手工业中发展得最为充分的一种手工行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本文以浙江丝织业为考察对象,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丝织业在近代史上的转型过程:(一)鸦片战争前的浙江丝绸生产;(二)海外市场与浙江丝织业的发展;(三)国际竞争与传统丝织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武云 《学术研究》2003,19(2):78-82
辛亥一代知识分子的主要代表严复、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等 ,在民国初年无一不经历了转向传统的心路历程 ,这主要是由于其时受到国内黑暗社会现实和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使他们对西方式的科学、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的理想从原先的期望、憧憬一变而为愤懑、失望 ,从而萌生了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眷顾之情。这种文化取向主要从伦理道德层面体认文化的民族性 ,强调新文化的建设必须凭藉民族传统。这无不体现了他们对民族命运乃至人类文明的深切关怀 ,然而客观上却难免阻碍近代中国对至为宝贵的科学精神的发扬 ,淡化近代中国面临的文化转型的历史使命而成为近代化进程的阻力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先生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出发 ,研究探讨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征 ,指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基本价值内涵与取向乃基于“情理”、本于“义务”、趋归“合谐” ,在传统中国 ,法律的社会角色认定是退居其后的 ,———礼俗在上 ,道德在先。在近代中西法文化冲突与碰撞中 ,梁先生坚决主张复兴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精华 ,在此基础上合理学习西方 ,重建现世中国的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16.
罗晶  过伟敏 《学术探索》2013,(4):131-134
由于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的历史背景和清末状元张謇在南通的悉心经营和实业建设,南通兴建了大批的近代中西合璧建筑。这些建筑是近代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结果,因其体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形态特征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通过对南通地区现存近84幢近代中西合璧建筑多次调研、测绘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探讨了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因,并从建筑的形态趋向总结了四种基本的式样类型。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凸显文化软实力背景下探索与构建传统文化范式业已成为我国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项紧迫任务。开展传统文化范式研究,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传统文化范式的构建,从对托马斯·库恩提出的范式概念理解与审视的基础上来谈文化的话题,进而从传统文化的反常与危机中谈及文化民族性的重要性;而传统文化恰恰具有此种特征。陶瓷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种类,是民族文化的"胎记",拥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并得以良好传承下来;而传统文化范式所遵循的共同信念——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正回应了这一诉求;传统文化范式应具有的共有的"模式"或"模型"——传统文化理论范式、传统文化研究范式和传统文化学科范式。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文字改革: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族主义思潮的主导下,中国人为了解决在"万国"竞争格局下的民族生存和发展问题,越来越急迫地开展了自救性质的民族振兴运动。民族振兴主要是政治问题,是政治运动,但它在初期确实是把中国人对民族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探索,推向在文化领域兴起革新运动的外在动力;而当近代文化革新运动由不自觉而渐自觉、由表及里而指向本体,或者说当文化革新运动由从属于政治运动而逐渐发展为相对独立的文化本体的革新运动,尤其是进入民族新文化的建设、涉及民族文化内涵的兴革阶段时,两种文化选择便摆在中国人面前:是追随西学进一步向"西"走、指向"欧化主义"甚至是"世界主义"?还是在"万国"竞争的世界、在民族危机的当下坚持文化创新中的民族性,提倡文化的民族精神并强化民族认同及凝聚力?这是当时中国人在开展文化革新运动中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清末语言文字改革运动正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代文化运动始终摆脱不了的民族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巨石压迫这一历史特征,反映了中国近代文化运动从以民族主义为外在动力逐渐深化为以民族主义为内在灵魂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与陈独秀民族文化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德刚 《东岳论丛》2003,24(5):121-124
毛泽东和陈独秀关于文化的本质、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对封建文化的批判都有共同的认识。但是,陈独秀认定民族文化落后而极力主张用西方文化取而代之;毛泽东则认为,我们不仅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民主性的精华,继承农民革命和近代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构成民族文化,并以此成为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毛泽东和陈独秀在民族文化上的区别,除了时代的不同,最主要的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文字改革: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民族主义思潮的主导下,中国人为了解决在"万国"竞争格局下的民族生存和发展问题,越来越急迫地开展了自救性质的民族振兴运动。民族振兴主要是政治问题,是政治运动,但它在初期确实是把中国人对民族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探索,推向在文化领域兴起革新运动的外在动力;而当近代文化革新运动由不自觉而渐自觉、由表及里而指向本体,或者说当文化革新运动由从属于政治运动而逐渐发展为相对独立的文化本体的革新运动,尤其是进入民族新文化的建设、涉及民族文化内涵的兴革阶段时,两种文化选择便摆在中国人面前:是追随西学进一步向"西"走、指向"欧化主义"甚至是"世界主义"?还是在"万国"竞争的世界、在民族危机的当下坚持文化创新中的民族性,提倡文化的民族精神并强化民族认同及凝聚力?这是当时中国人在开展文化革新运动中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清末语言文字改革运动正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代文化运动始终摆脱不了的民族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巨石压迫这一历史特征,反映了中国近代文化运动从以民族主义为外在动力逐渐深化为以民族主义为内在灵魂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