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贫困问题的研究应顺应贫困研究国际趋势其中国贫困走向进行相应调整,即顺应贫困演变趋势,从研究绝对贫困向研究相对贫困转化;改变政策取向,从关注集体贫困向关注个体贫困转化;拓宽研究范围,从研究物质贫困向人文贫困转化;转变研究方法,从一般经济学分析拓宽到制度经济学分析。在对策设计上,应从加强反贫困制度建设、实行瞄准贫困人口的扶贫政策、缩小收入差距和关注人文贫困等方面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2.
我们从收入分配和贫困缓解的视角实证研究了湖北省金融发展与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金融发展对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影响不显著,即使控制了产权、政治质量等制度指标和人均GDP增长等经济指标,金融总量的增加扩大了湖北省的城乡收入差距;金融质量的提高,即金融机构配置给非国有部门的信贷越多,越有助于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和贫困率的下降。而金融发展在短期并未缓解湖北省的贫困率。长期内,金融总量对收入差距和贫困的影响与短期效应一致;金融质量带来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和贫困的缓解;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包容性增长的短期和长期影响都不显著。制度变量并未像以往的研究者认为的那样对湖北省的包容性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产权的明晰固然有利于包容性增长,但是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显著;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增加会改善贫困,但是导致了湖北省收入差距扩大;教育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湖北省的包容性增长;而对外开放没有降低贫困率,也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3.
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列宁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对贫困落后的苏维埃俄国进行了认清基本国情、提高工人地位以及发展社会生产力三个方面的实践活动,从而使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得以巩固。结合中国共产党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将列宁的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经验运用到消除贫困工作中,揭示出坚持党的领导是消除贫困的内在要求,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可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在区分和解决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关键问题上,不仅可以彻底消除贫困,而且还可以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我国农村贫困的特征及未来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我国农村贫困现象的基本特征将由绝对贫困转变为相对贫困 ,且相对贫困将逐步成为农村贫困问题的核心和扶贫开发的重点。因此 ,必须及时转变农业、农村及扶贫开发政策 ,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 ,建立起有效的反贫困治理结构 ,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能力和农业生产率 ,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中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与精准扶贫发展背景下,老年贫困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难点。识别并缓解老年贫困,是检验社会文明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基于多维贫困理论,运用Alkire Foster方法构建老年多维贫困测算模型。依据2014年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CLASS),以11个省(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收入、住房保障、健康程度、养老服务、可行能力、社会参与、精神状态等7个维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收入并非老年贫困唯一致因,随着维度增加,老人贫困规模扩大、贫困程度加深;城乡、区域多维贫困差距增大。因此,应加强对老人贫困多维度识别与测量,对不同类型贫困老人提供“问题响应型”或“需求响应型”等多样化帮扶措施,有针对性地构建多主体、分类分层的帮扶网络和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积极探索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实践路径,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针对当前农村贫困人口呈“大分散、小集中”分布,农村相对贫困问题及脱贫人口返贫现象严重,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较大现状,提出坚持扶贫主体多元化、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加强反贫困立法、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农村财政制度、建立保障农民利益的组织、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等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省份,"辽宁试点方案"曾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并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再次腾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从发展角度看,辽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远未完善。据此,本文从实证角度分析辽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对老年贫困、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对居民福利的作用,探索制度运行中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以期为辽宁乃至全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提供改革依据。  相似文献   

8.
贫困大学生问题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凸现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高校教育改革方向和社会安定和谐。在努力解决其经济贫困的同时,必须加强以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心理救助,从心理、思想、情感、道德等层面地给予他们应有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他们达到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9.
2020年中国将消灭绝对贫困,未来扶贫工作的重心将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瞄准相对贫困,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城镇化发展,农村留守老年人口逐渐增多,加之农村老年群体增收困难、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式微以及农村社会保障能力不足等因素,农村老年人将是相对贫困防控的重点特殊人群。在相对贫困下,关注农村老年贫困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城镇化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要把解决农村老年贫困问题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统筹规划;要创新农村老年人的多维精准识别与帮扶机制,加强“扶贫”向“防贫”转变;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要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保障供给水平,以构建相对贫困下农村老年贫困治理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贫困按其成因可分为收入型贫困和支出型贫困。提出建立收入型-支出型贫困救助相结合的具有保障和发展双层目标的多元化救助体系并进行救助成本的预测。其中收入型贫困救助体系内容设计包括一般低收入家庭救助、未成年人救助、老年人救助和残疾人救助,支出型贫困救助体系内容设计包括因病支出型救助、因学支出型救助以及因灾支出型救助。分别对收入型贫困救助和支出型贫困救助成本进行预测研究,按照保障范围和标准,预测分高、低水平。基于成本预测结果,设计三种社会救助方案:收入型高水平-支出型低水平、收入型低水平-支出型高水平、收入型高水平-支出型高水平。通过比较三种方案成本预测结果发现江苏省当前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距离“保障和发展双层目标”的实现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环首都贫困"及其根源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贫困根源的分析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和关键。科学地分析导致贫困地区落后的根源不仅有利于寻找脱贫的应急措施,更重要的是可以拿出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本文通过对环首都贫困特征的分析,阐明制度贫困是其贫困的真正根源,并提出加速环首都贫困地区发展的相关制度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权利贫困是指社会里的部分人群(一般是社会弱者)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等方面的享有不足的状态。它具有客观性与必发性、社会性、普遍性与严重性等特点,其社会危害主要是加剧社会分化、导致社会结构失衡、引发社会关系冲突。要治理权利贫困就要发展人权事业,推进各项制度改革;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弱势群体获取应得权利的能力;开展权利扶贫,减缓弱势群体权利贫困;把解决弱势群体“经济不自由”放在突出地位;加强法制建设,维护权力公平;学习国外经验,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3.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全球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将长期存在,如何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全面审视相对贫困的内涵和测度,从制度、资本和文化等方面讨论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从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分析解决相对贫困的关键环节,提出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以此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提供制度保障、基础支撑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和比例不断增长,"贫困的城市化"现象日益突出.作为南美第一大城市巴西圣保罗市,其城市贫困问题尤为引人注目.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圣保罗市不仅城市发展速度惊人,城市贫困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十分迅速,城市贫困层不断扩大,贫困程度不断加剧.圣保罗市城市贫困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移民大量涌入、就业机会严重不足、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滞后、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减缓城市贫困,不仅是巴西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引起每个发展中国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任何拉大收入差距的力量都会对农村的贫困产生重大的影响。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从多方面影响着我国农民收入差距,有必要采用相应的措施降低它对我国贫困发生和贫困深度的影响。在2008年六省七地的实地调研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参数回归、基尼系数等工具,研究拉大农民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而寻找金融危机影响农村贫困的主要方式,并试图提出扼住贫困蔓延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造成农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有:资本数量、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是否参加合作社、区域因素等;这些因素对农村的收入分布状况产生独特的影响,对贫困发生和贫困深化的影响方式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政策建议: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村的资本形成;增加就业机会,促进非农收入的增长;加大合作社的培育,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贫困瞄准的准度,提高扶贫政策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共存、相对贫困凸显,是当前我国社会贫困的一个显著特征。资源禀赋、市场竞争和制度设计诸因素,促成社会贫富分化,并使社会贫困呈现阶层固化和代际传递趋势。政府需要适时调整反贫困战略,重新审视扶贫主体、扶贫对象、扶贫方式、扶贫重点,并作出富有实效的反贫困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对贫困人口进行设计时,客观上造成了就业和保障的背离。这加重了他们的贫困,甚至是相当部分居民陷入贫困的直接原因。新城市贫困产生的更深层原因在于,他们在制度转型过程中承担了改革的代价,失去了政府在旧体制下的承诺,却没有得到足够的补偿和足够的帮助。因此,对他们而言,社会保障不仅需要长期实施资源的再分配,还需要对权利义务重新界定和分配,给予他们目前被剥夺的权利,使其有机会回归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贫困县1999—2004年面板数据,研究贫困地区农民动态贫困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贫困县农民长期贫困程度小于短期贫困,同时,农民收入不稳定,收入面临风险较大;不同地区导致动态贫困的因素及各因素对动态贫困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土地面积和家庭的基期、户主民族收入对两省区动态贫困影响都显著,土地面积大、基期收入高的家庭更容易远离贫困;丘陵、山区地形、户主汉族、没有扶贫项目都更容易使内蒙古贫困县农户陷入长期贫困;劳动力个数多、家庭负担重等因素更容易使甘肃省贫困县农户陷入长期贫困。因此,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应细分贫困类型,根据不同的贫困特点采取相应的减贫措施,并且将扶贫与低保结合起来,有效解决短期贫困和长期贫困。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2—2019年中国31个省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农业保险缓解相对贫困的效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农业保险较高的保费水平与较低的保障水平的共同作用下,发展农业保险可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从而产生"城乡收入差距悖论".其中,农业保险灾前增加保费会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缓解相对贫困;灾后提高赔付会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有利于缓解相对贫困,且农业保险灾后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门槛特征.当赔付水平较低时,农业保险灾后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随着赔付水平提高,此优势逐渐消损,直至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随着农业保险赔付的增加,农民消费呈扩大趋势,且其消费主要表现为衣食住行等生存型消费,这是产生"城乡收入差距悖论"的原因之一.未来应采取培养精算人才科学定价保费、提升农业保险赔付水平、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等措施,使农业保险灾前和灾后均为缓解相对贫困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前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标准属于与基本需求相联系的绝对贫困标准。2020年后的中国贫困总体上表现为相对贫困,即收入显著低于社会平均收入与中位数收入的低收入贫困,但也有其他表现形式的贫困:如以“困”为显著特征的特殊群体贫困、刚性支出或不合理支出过量的支出性贫困、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的城乡流动性贫困、受风险冲击产生的暂时性贫困,以及区域不平衡的发展型贫困等。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贫困的产生既有发展不充分的原因,亦有发展不平衡的症结,甚至兼而有之。基于此,反贫困的公共政策应遵循加强能力建设、发展社会市场经济、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保护等路径,从而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基础福利覆盖、发展条件和环境、就业机会、风险防范和兜底保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