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福科的权力话语理论 ,比较分析了两部不同时期的女性文学代表作 :《简·爱》和《苏拉》。女性努力挣脱权力话语的束缚而实现自我是它们的共同主题 ,但在反映女主人公的反叛和抗争上 ,两部作品各自又展现了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祭祀诗是附丽于宗教祭祀活动的一种文学形式,作为一种宗教文学,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性,是我们借以窥测自己民族文明发展的一个窗口。《诗经》与《楚辞》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是南北文学的代表,两书收集了许多祭祀诗歌。文章拟从《诗经·周颂》与《楚辞·九歌》祭祀诗祭祀对象的不同,来看南北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第二性》是对近代以来的女权主义理论的一个总结。本文从该书作者西蒙·波娃的哲学思想的巨大转变、萨特对她的启示、她对女性的处境和命运的认识、她想唤醒女性意识以及引导男性理解女性等方面对《第二性》的写作动机进行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郑樵《通志·乐略》中所体现的“会通”思想和“编次”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孔子音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在《乐略》中郑樵对《诗经》之乐重新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5.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强调话语与权力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认为话语与权力永远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话语产生权力,权力也产生话语;话语是权力争夺的对象,只有争到话语的权力才是真正的权力。话语权力理论给翻译研究也带来启示,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转换的翻译更是权力争夺的场域。尤其对于在翻译中长期被遗忘的女性角色来说,话语权力把性别问题重新放大,让女性看到了为自己争夺权力的机会。基于话语权力理论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本文结合话语权力、性别和翻译三个方面,提出在翻译中争夺女性话语权力的命题,并以女性译者祝庆英的《简·爱》中译本翻译实例为证,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女性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实现对权力的争夺。  相似文献   

6.
威廉·勃特勒·叶芝的诗作《驶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虽篇幅不长却意象纷披、内涵丰富,本文试图结合弗洛伊德、荣格及弗莱的理论从心理分析的视角重新解读叶芝的《驶向拜占庭》,以探讨诗歌所表现的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小说《磨砺》(1965)、《瀑布》(1967)、《金色的国度》(1975)三部小说不仅在内容上形成一个主题递进式的三部曲,而且在叙事视角的采用上也成阶梯式,即分别以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加有限的第三人称和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的视角,展示了三位知识女性人生历程。德拉布尔关于知识女性小说在内容和形式表达上的统一性,恰如其分地展示了英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女性从自我封闭、觉醒,直至超越的成长历程。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在一部小说中体现不足为奇,但在系列关联性极强的小说中以阶梯式呈现,则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8.
从接受史的角度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进行研究,考察后代读者对陶诗自南北朝至清代这千年接受历程,按接受美学理论,从效果史、阐释史、影响史这三方面进行论述。陶诗并不是一开始就为人接受,这其中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以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为例,各代的诗评家对其接受程度并不相同,而对陶诗的接受程度不同也正反映出各代文艺风气和审美趣味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珀涅罗珀纪》将话语权给予以珀涅罗珀为代表的上层女性和以十二女仆为代表的底层女性,从女性视角改写荷马史诗《奥德赛》,女性话语逐渐将男性话语挤压出文本。这两种女性话语在解构和颠覆男性话语的同时,在女性话语内部也引起话语权力的争夺。本文从两种不同的女性叙述声音入手去分析《珀涅罗珀纪》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变化和不同阶层的女性话语对峙,以及对底层女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在选材取向?结构安排和作者态度几方面都存在着“实”与“虚”的对照。作者乔叟主要取材于客观现实中可见可感的人与物,以典型人物和典型场景为描写对象,这些材料属于“实”的内容。读者既可以了解逝去的时代,又似乎可以看到自己及周围众人的影子,极易产生共鸣,这正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吸引力。同时,原文中所表现出的乐观豪迈精神又是其作者的主观心境,相对较个性化,属于“虚”的因素。作者描绘的人物虽多,但起组织作用的只有两人——“我”和酒店老板。香客是“实”的组件,两位组织者是“虚”的聚合力,“虚”的力量使“实”的组件结为整体。作者乔叟对原文中的人物没有明确的评判,却流露出嘲讽或宽容,其态度也是“虚”“实”相生。  相似文献   

11.
父子关系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毕生探究的一大主题,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对心目中理想的黑人父亲的渴求。此外,其作品中浓郁的宗教情结同样不容忽视。鲍德温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部作品—《向苍天呼吁》、《阿门角》和《假如比尔街能够说话》—中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黑人父亲形象,而且这些父亲形象都可以从《圣经》以及鲍德温本人的生活中找到原型。从《圣经》原型的角度解读这些作品中的黑人父亲形象无疑对理解作者本人及其作品很有助益。  相似文献   

12.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第一部小说《可以吃的女人》通过对自然和女性命运的描述,批判了男性对自然的征服和对女性的统治,揭示了父权制不仅是妇女问题的根源,也是生态问题的根源。小说所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反映了阿特伍德对女性和自然问题的密切关注和深人思考,对当今的女性主义和生态政治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作品的三个主要女性人物的比较分析,三位女性人物是《喧嚣与骚动》中的凯蒂·康普生(Caddy Compson)、《在我弥留之际》中的艾迪·本德仑(Addie Bundren)和《圣殿》中的坦普尔·德莱克(Temple Drake)。试图诠释福克纳的作品中表现出的作家对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悲惨境遇的深切的同情,体现出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4.
巴·苏和先生研究蒙古族文学发展史近二十年 ,曾发表论文数十篇 ,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文学概要》(1 993年 )、《蒙古文学发展论》(1 995年 )、《蒙古文学发展概要》(1 996年 )等文学史著作。《蒙古文学发展史引论》(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 0 0 0年 )便是以前研究的继续和进一步深化。这部 37万字的文学发展史专著 ,体现了作者坚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文学史意识 ,标志着蒙古族文学史写作新突破。这是一部研究性、学术性都很强的文学史 ,在一定程度上它已摆脱了以往文学史的教科书心态。以往的文学史多以机械地介绍作家作品为能事 ,努力提供社会…  相似文献   

15.
德国作家台奥尔多·冯塔纳的代表作《艾菲·布里斯特》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之一。小说以19世纪普鲁士贵族社会的名誉观念为暗线.以女主人公艾菲·布里斯特的婚姻悲剧为结局,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下扼杀人性的虚伪名誉观念和准则。艾菲的婚姻悲剧不过是当时普鲁士贵族社会中虚伪名誉观念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6.
新旧《唐书·李邕传》对传主教述互有异同,并有疏谬。对照两传并利用其它文献,可以确定李邕的藉里和生卒年;证明他“补益《文选注》”是讹误;考辨他仕途坎坷遭遇悲惨不是因为他险躁矜狂,而主要由于封建官场倾轧与残酷,他性格主要是刚毅忠烈,英风豪气;补充他与李白、杜甫、崔颢等盛唐文坛巨子的交往事迹,由此表现出的长者风范,以及他诗文书法作品数量及流传情况。  相似文献   

17.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继《雅各的房间》和《达洛卫夫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意识流小说。在此部小说中,伍尔夫基本摒弃了传统小说中常使用的全知全能型叙述者,改用间接内心独白,采用第三人称作为叙述人称的主线,从人物主观角度进行叙述,并不断变换视角,使得叙述呈多元化展开。文章主要从叙事的主观性和叙述视角来分析探讨《到灯塔去》的叙事技巧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生态问题是21世纪人们关注的焦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小说《浮现》中对生态困境进行了思考,本文从自然边缘化的位置、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回归自然的使命感三方面阐释了作家对生态困境的困惑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戴维·洛奇是学院派作家之一。校园小说特别关注的人物就是知识分子。《小世界》中洛奇通过对知识分子这一群体人物的形象刻画,嘲讽了西方学术界,甚至是整个西方社会。  相似文献   

20.
《诗经·卷耳》抒写采摘、登高饮酒诸事,长期以来,论者惑于二事不能同为男性或女性所作,致使抒情主人公的性别众说纷纭。本文从考察《诗经》时代婚姻制度,社会风习等方面入手,论证《卷耳》主人公应是一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