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社会行动"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学观念,构成了《经略幽燕》《叫魂》《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这些中国史研究的案例的分析模式。通过"社会行动"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学观念,可以清楚地体现这种社会学观念所蕴含的基本的价值取向,即社会行动者在社会实践与历史演进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历史-社会结构对社会行动的选择构成的制约作用。历史研究者更加自觉、灵活地选择和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可以更好地构建具体历史现象的解释模式,甚至在具体的历史研究中提出创新性的、基础性的理论构建,从而克服历史研究中的"理论饥渴症"与"理论恐惧症"。  相似文献   

2.
赵伟 《东方论坛》2014,(4):31-40
明代严苛、暴虐的政治生态,使得士大夫政治文化出现了与宋代不同的状况。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士大夫,认识到在这样的政治生态下无法实现"得君行道"的上行路线,开始转向"觉民行道"的下行路线,这既是王阳明思想的转变,也是明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转变。在传统的皇权制度政治结构和政治理念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士大夫们很难放弃"得君行道"的路线。王阳明之后,士大夫在民间从事讲学活动以求觉民行道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得君行道"的上行路线,其中的王龙溪和焦竑颇具有代表性。明代士大夫政治文化中"觉民行道"的下行路线与"得君行道"上行路线的并存,是明代士大夫适应惨烈的政治生态而被逼发出来的取向。  相似文献   

3.
士大夫政治是中国古代皇权专制体制下独特的政治文化传统。古文经学冲击了士大夫政治的礼治系统,分化了"士人"与"士大夫"群体,但同时促进了"儒生"与"文吏"结合,加速了士大夫政治的定型。古文经典丰富了儒家思想理论体系,使其摆脱了东汉时期的空疏与晦涩,更具有活力。以儒家思想为依托的士大夫政治也在这一过程中变得更加稳固。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采桑子》词十三首为描摹风物之名篇,考其与《玉楼春》、《夜行船》等歌词以及诗文创作的内在关联,词人的政治心态自洛阳而夷陵而颍州的内在转向之历程可获掘发;由此历史心理切入考证《朝中措》送刘敞词,个人豪兴发舒之外,更与友朋之间唱和诗有婉转勾连的关系;进而考察欧阳修参与的《明妃曲》唱和活动,则心态内转又与当日士大夫政治分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近年某些有关辽史的专著和辞书,如《辽史稿》、《辽史简编》、《契丹政治史稿》、《中国通史》第六册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卷等无不把契丹改称大辽的时间定在大同元年(947).然而这种众口一词的观点并非没有值得商榷之处.至于改称大辽的原因,更无人涉及.现就这两个问题,略陈管见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通称.秦汉之后,士大夫从先秦的"游士"逐渐转变为依附于专制皇权的"士大夫",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身的"两重性",即士大夫的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等方面存在着诸种看似矛盾而实际又相维系的特点.这些特征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局势以及士大夫的政治性格等因素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明人语境中的宦官王振形象以戕害大臣、耗帑纳贿、唆主弄兵为主要内容。关于王振的负面评价在明中期以后逐渐固化为一种明人对宦官干政形象的典型性描述,这是士大夫意识形态主导而生的历史产物,反映出士大夫群体对宦官干政的不满情绪。王振形象凸显于明史的深层次政治文化含义为,士大夫群体有意避免宦官把持朝政与皇权专制极端化互为表里的政治模式达到现实制度安排的常规化,以及此种政治模式合理性的自足。  相似文献   

8.
论清末政治小说的译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政治小说的译介始于19世纪90年代。1894年,上海广学会出版了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政治小说《百年一觉》,该书节译自美国乌托邦小说《回头看》。可以说,《百年一觉》是近代中国第一本政治小说译著。虽然早在20年前,我国最早的文学刊物《瀛寰琐记》连载的长篇翻泽小说《昕夕闲谈》,已不无政治色彩,然而当时无论译者还是读者,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译者蠡勺居士(后改为“吴县藜床卧读生”)在1904年重译该书时所作之序言中,曾称其译介目的,在灌输民主思想,以促使中国变更政  相似文献   

9.
北宋士大夫为复兴三代之治,重建王道政治秩序,主张以经术治天下,重视经学的经世功能。在探索王道的过程中,士大夫以《周易》为经世之大法而推崇备至,并注重运用《周易》义理指导现实的政治实践。他们通过在奏议中引用《周易》经义议论时政,为朝廷提出合乎圣人之道的治国之策以实现儒家通经致用的理想。在北宋奏议中,士大夫不仅以《周易》经义培育皇帝的政治道德,而且还从《周易》中厘定出内政治理原则施用于今,从修己、治人两方面充分展现了易学的经世指向。他们以《周易》经义作为评判现实政治得失的标准,批评并制止不合经义的政治行为,规正政治发展方向,从而使《周易》对北宋治国理政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由王学启、杨树标、沈家善、姚鸿瑞编著的《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史稿》第二卷,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史稿》第二卷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1957年至1960年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全书33万字。有关这一时期历史专著在国内属第一部。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与支持下,《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稿》(以下简称《史稿》)审稿会议于一九八四年八月廿三日至八月廿九日在北戴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司顾问张红同志,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史稿》顾问玛拉沁夫同志,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和穆熙同志,中南民族学院《史稿》编写组主编李鸿然同志等。  相似文献   

12.
北宋士大夫及士大夫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士大夫在与天子“共治天下”的过程中表现出独特文化和精神风貌 ,形成了独特的“士大夫政治”。这种政治的形成与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当时宋学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济大新秀     
刘静女,1976年出生,山东平原人,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济南大学文学院讲师,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所教授的课程包括古代文学、古代文学专题、《唐宋词选释》经典阅读等本科生课程以及中国词史、唐宋词专题研究等研究生课程。科研方面,目前已在《浙江学刊》、《社会科学研究》、《求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工。余篇,合著《金元词研究史稿》(《历代词研究史稿》第四分册,齐鲁书社,2006年版)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史研究的领域里,湖北大学副教授舒焚先生的近著《辽史稿》已为学术界瞩目。是书9章54节,47万余言,1984年3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是目前国内最大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辽代历史的专著。纵观《辽史稿》,试谈下面几点: 突出经济 正确处理经济与诸方面的关系 思格斯指出:“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论住宅问题》,见《马恩选集》第2卷,第537页)  相似文献   

15.
由西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赵俊贤撰著的《中国当代小说史稿》(以下概称《史稿》),近期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撰著者继《论杜鹏程的审美理想》成书以后,在当代小说研究领域辛勤耕耘所取得的又一成果。  相似文献   

16.
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政治权力上,官员的任免权及赏罚权受到士大夫们的限制和阻挠;在财权方面,为防止皇帝挥霍,财权归户部和三司,皇帝无权掌握国家财产,皇帝的私人内藏库也要置于朝廷的监察之下;在军权上,皇帝的军事决策并非一人独裁,要经过与士大夫商议后方可施行,有时皇帝的军事决策甚至被否决;在生活事务方面,皇帝后宫私生活也要受到大臣的限制,皇子及皇后废立都需经过士大夫讨论通过,此外宗族事务也受到士大夫的严格监管。宋代的政治环境较为宽松,但远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无法动摇至高无上的皇权。  相似文献   

17.
金门在海峡两岸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至今尚未有一部令人满意的史志著作。谢重光、杨彦杰、汪毅夫三位先生都以治福建历史文化见长,又都是在闽南成长的学者,适应时代的需要,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23.5万字的《金门史稿》,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金门史稿》的成功之处,首先是体例颇具特色。《金门史稿》不是志书,也不是一般专著,而是熔志书与专著的特点于一炉。全书共九章:引言、建制沿革、政治军事斗争、移民与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财政收支、科举和教育、语言和文学、民间信仰与民间习俗。从章节设置,可以看出有别…  相似文献   

18.
儒家诗教以它凸显政治教化、强调"温柔敦厚"的风格影响着后世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对其被长久奉行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的论文尚不多见。拟从礼乐政治与《诗》的关系,"为政以德"的儒家政治诉求对诗教的需求,政教合一的体制下儒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诗教的影响,士大夫政治使得儒学、进而儒家诗教的长期奉行成为可能等方面来分析儒家诗教历代承传的原因,并强调要正确认识儒家诗教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北宋哲宗亲政时期,有三件引人注目的政治事件:重修元祐《神宗实录》、编类元祐臣僚章疏、对元祐看详诉理所之旧案重加审定。这些事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对之前元祐时代留下的不同类型"文字"的处理。而"文字"的背后,是士大夫的议论、思想、立场。在北宋中后期,士大夫群体的议论和相关的"文字",是其成长、参与政事的体现,也代表了一种北宋立国以来日积月累形成的政治文化传统。因此,哲宗亲政以来针对士大夫"文字"的政治整顿,抓住了士大夫的要害所在,既达成了时人党同伐异的政治目的,更重塑了整个士大夫群体的面貌,深刻改变了北宋的士大夫政治传统。  相似文献   

20.
考说清顺治一朝《明史》修纂基本过程,陈之遴、傅维鳞有关材料十分值得参考,由此可知清顺治朝《明史》馆所在地以及修纂的、体例变化等。顺治朝《明史》修纂的主要成就是史料征集,但也并不排出可能有过史稿,而影响这一时期《明史》修纂的关键是所谓政治上的“忌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