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唐宋直至明清漕运事业的兴盛和片面发展所导致的“以漕为本”思想、政策的产生和不断强化,加深了封建政府的腐朽性和寄生性,造成了全国土地、人力、财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低下,同时严重地阻塞了商品流通渠道,极大地挫伤和抑制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育,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马端临《文献通考·国用》五卷,以两卷的篇幅“叙历代财计首末”,以另三卷的篇幅附叙漕运、赈恤、蠲贷的情况,可以说是一部自古至宋财计支用的专史。马端临在《国用考》中,从材料的取舍,纂辑,到事件的叙述、评论,为“历代制国用者”提供了历史的“龟鉴”,鲜明地体现了他的理财思想,本文拟对此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活跃于清初顺治时代京城诗坛,被称为“京师三大家”的王铎、薛所蕴、刘正宗三位诗人,对清初京城后进的金台诗人群体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顺治末年至康熙初期的“燕台七子”“海内八家”“金台十子”等新兴金台诗人,多有受其教诲与提携者.  相似文献   

4.
清代旗人封爵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爵位封赠作为一代制度始创于天命年间 ,由于清初爵位封授、晋升与清代开基立业相攸关 ,因而在清初较长时间内存在着武职、封爵混一局面。爵位本身拥有的特权和旗人重爵传统在清初政治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清代旗人在爵位封赠过程中所享受的“特殊”待遇成为清代历朝相沿的法则  相似文献   

5.
《长生殿》《桃花扇》异同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比较了清初剧坛上的历史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同。其“同”为:产生于共同的时代、思想背景,都以总结历史经验、探索明为清代的原因为目的;都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及其集团,指出其腐败是导乱致亡的根源;都塑造了具有爱国精神和反抗性格的“小人物”形象。其“异”为:两剧包含的内容与寓意有别;两剧在艺术结构上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6.
北宋漕运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兴文 《学术交流》2004,(7):138-141
北宋时期,漕运获得长足发展,漕运网四通八达,管理体系不断健全,漕运方式更加完善,使漕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漕运业的大发展,商人们开始长途贩运粮食和茶叶,而来自各方的其他物资也得到了广泛流通。这不仅加强了南北之间的经济联系,扩大了商品流通范围,而且促成了一批商业城市的发展和市镇的复苏,从而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浅论纳兰词与清初文化政策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兰词不仅以哀感顽艳的情词感动读者,而且总体上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文化信息。它反映了清初一个满族贵族青年完整的精神世界,概括了他的人生梦想和人生际遇,代表了清代初期在满汉文化的撞击下,一个融满汉文化于一身的满族贵族经历的壮志激怀、矛盾、苦闷。这是纳兰词在自然流利、凄美哀婉、真切感人的文字下面蕴含的本质内容,是纳兰词形成“浅即为美”、“浅即为深”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8.
“李二曲及明末清初学术思潮”研讨会综述孙萌李二曲(1627—1705年,名,字中孚,号二曲),与孙夏峰(奇逢),黄梨洲(宗羲)并称清初“海内三大儒”。然而,以往国内学术界对李二曲思想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薄弱。有鉴于此,由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及哲学学会、...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的颜李学派,以承接孔孟道统自居,批判程朱理学,是清初实学思潮的先锋。代表人物为颜元、李塨、王源及程廷祚等人,主张人性一元论、“正谊谋利明道计功”的义利观和“习行”的修养论,其理论在清初、民初及现代几经沉浮,反映了政统与道统的角力与联盟。展现这一学派的学术生命力,反思其学术命运历程,梳理其学术观点,对现代中国颇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强 《阅江学刊》2022,(6):33-43+167-168
运河城市是运河的产物。漕运方向的变化与政治中心的迁徙密切相关,并决定了运河城市的兴衰。汉武帝时期,漕运规模开始扩大。到了宋代,漕运总量进一步提升,作为商贸集散地的运河城市随之壮大。运河城市的发展还与航段、日航程等要素紧密联系。河口运河城市因处于航段节点上,利于商品集散,获得优先发展。具有出海能力的河口运河城市,甚至将商路拓展到海外。日航程节点一方面是运河沿岸城镇呈均匀分布状态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是航道改变后一些城镇走向衰败的原因。京杭大运河的建设,加强了不同自然经济区的联系,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五大运河城市群,促进了商业繁荣。明代设置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加强漕运管理,使得京杭大运河城市群的经贸联系更加密切。大运河在强化漕运功能、商品流通功能的同时,还承担着将区域文化传播到其他区域和国度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在如何看待清初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农民军联明抗清的问题,洪焕椿先生最近认为由于“社会性质,阶级关系和政权的阶级实质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仍是阶级矛盾(至于农民军的抗清仅“带有反对民族压迫的色彩”)基于此,农民军的联明抗清是犯了斗争策略上的错误①。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它抹煞了清初、乃至我国整个封建社会 (除却明末的反倭斗争与郑成功的驱荷斗争)民族矛盾与民族英雄存在的客观事实.抹煞了历代农民军联合当时封建王朝反抗其他兄弟民族中统治阶级侵扰的斗争策略的革命性质。 一、怎样看待清初社…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陈确著有<大学辨>,并与同门张履祥就<大学>真伪论辩多年.探析他们论辩的具体过程及其学术趋向与观点差异,可以看出二人在清初学术转型之中,出于对师说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了学术分歧.陈确趋向于陆王心学而其<大学辨>以考证方法解决义理问题,体现了清初学术由理学到朴学的转型;张履祥趋向于程朱理学而以躬行践履著称,其尊朱黜王思想对康熙朝理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郑大华  曾科 《浙江学刊》2013,(1):102-108
黑格尔、新黑格尔学派以及勒南等人的国家学说,构成了醒狮派“国家至上”思想的西学来源.醒狮派的“国家至上”思想虽源于、但并不尽同于黑格尔等人的学说.原因在于,醒狮派根据中国传统思想和现实需要对黑格尔等人的学说进行了改造和发挥.与其西方原型相比,醒狮派“国家至上”思想具有“‘托古’的表述策略”、“大同的终极目标”、“侧重国民义务的‘公民民族主义”’等内容与特点.透过醒狮派的“国家至上”思想,可以发现西方国家主义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对于清初进步思想家颜元,当时和后代人都曾有过很高的评价。比如,他的大弟子 李  曾说:“先生(颜元)之力行。为今世第一人;倡而明圣学,则秦后第一人。”(《习斋年谱》)他的另一个弟子王源曾称赞他“说尽后儒之弊”,“开二千年不能开之口,下二千年不能下之笔。”(《颜氏学记。卷八)近代的梁启超更称赞他对旧的学术派别“一切摧陷廓清之”,“其见识之高,胆量之大,从古及今未有其比。”(《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些评语有的虽不免稍有夸张,但却反映了颜元在当时中国思想界独树一帜的特点和那种勇于批判的精神。颜元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很…  相似文献   

15.
清代刑部是“天下刑名之总汇”,刑部堂官作为部务的决策者,对本部的政务与人事两方面都负有责任.刑部堂官的人选,清初以开坊翰林为主,乾隆中期以后逐渐转变为兼用翰林和本部秋审处出身的司官.此外,刑部又形成了由“当家堂官”在部坐办看稿的行政模式.晚清当家堂官的权力愈发集中,诸堂“因其人而生权力”.除“六堂”,刑部在乾隆以后还长期存在大学士管部的情况.乾隆年间的管部大学士掌握部内人事大权,嘉庆以后则逐渐虚化,对部务的干涉较少.总的来说,清代刑部“法律知识主导权力运作”的人事安排符合刑部执法谳狱工作的需要,有助于推动刑部的法律专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明代,朝鲜使臣以“观光上国”为荣,十分向往使行来京,且被皇都北京的繁荣景象以及中华文物所吸引.而到清初,持有尊王攘夷之心的朝鲜使臣对清的反感达到高潮,他们眼里北京也失去了文物之都的面貌.清朝中期,随着清朝与朝鲜关系的稳定,朝鲜使臣目睹康乾盛世以及清皇帝的中华趋向,对北京的看法再度变化.北京逐渐转变为中国世界秩序中心的皇都.不过,这时的皇都形象与明代不同,是“盛世”“中华趋向”“夷俗”并存的空间,还存在着在“小中华”意识下对中华文明的衡量之处.  相似文献   

17.
明中叶,汤显祖承李贽倡导的市民性浪漫美学之绪,主张戏曲以“言情”为本,提出了重才情、想象和创作个性的美学理论,与沈重音律、法度,轻才情的戏曲观形成了尖锐对立。作为一种戏曲美学观点的分歧,“汤沈之争”向戏曲理论家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除明末的卓人月和清初的金圣叹,继承和发展了李贽、汤显祖等人为代表的市民性浪漫戏曲美学倾向之外,从明万历到清初的100多年时间里,出现了自觉调和、折衷汤、沈不同美学倾向的美学理论,这一占主导地位的戏曲美学思潮的特点是:在戏曲领域,继承、发展了中唐以后文人美学重情尚意的基本精神,追…  相似文献   

18.
论康熙“博学鸿儒科”之旨在笼络明遗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定芳 《唐都学刊》2006,22(3):94-98
在明清更迭的历史进程中,“遗民因素”几乎始终是一个影响全局的变量,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就清初遗民史的演绎而言,遗民现象随明清易代而衍生,因满汉文化冲突而凸显,也谐应着清廷政治的稳定和文化的整合而消解。其中,康熙“博学鸿儒科”的诏举无疑为遗民蜕变的枢纽。就主旨而言,博学鸿儒科既不在于粉饰太平,也不在于彰显文治,更不在于招揽人才,而在于笼络遗民士人。所以,是科虽有考试的形式,却只有游宴的实质;虽以“揽才”相标榜,却以“揽心”为归趋。  相似文献   

19.
“王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主文化”,是贯穿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主线”.“王道”思想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其基本内涵有为政以德、仁政爱民、为国以礼和义立而王;“王道”思想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清初康熙盛世诗坛上,山左诗人冯廷抛自觉远离王士稹主盟的神韵主流诗风,其诗歌创作独具风貌,具有清警绝俗,风格超峻的特色,显现了康熙盛世诗人的疏离心态,成为盛世诗坛中的变徵之音.冯氏卓异诗风的形成来自其转益多师的诗学崇尚,他上继建安、六朝,近学唐、宋诗人,融合唐宋,诗学思想敢于独标一格;其诗歌既有怀才不遇的嵌崎胸臆吐露,也充满了迈古骇今的奇情险语,而其中吏隐金门的山林清趣的抒发,则"嚼然出风埃之表",成为清初诗坛风格多样化的注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