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篇有这样一段记述: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相似文献   

2.
记得右派“诗人”流沙河曾叫嚣过:“老子要罢工!”看来,似乎要用“罢工”来威胁我们。于是,我曾这样设想过:且不说是右派,就是诗人果然“罢工”了,我们怎么样呢?我的回答是:我们还是能活下去,并且不会没有诗读。但是,我又这  相似文献   

3.
在讨论古史分期的有关论文中,不少史家都主张苍头军为奴隶军。赵俪生、王思治、张恒寿诸先生在其所著论文中就曾指出过,而且赵先生曾做过具体论证。我以为这一问题关系到秦汉社会性质的讨论,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现在试在赵先生论著的基础上进行讨论,错误之处,敬请教正。从广义的“苍头”一词的含意来辨明苍头军非奴隶军“苍头”一词,和“黎民”、“黔首”相对称,“名奴为苍头”兴起为时较晚,见于“后汉书”及其他史籍者很多。东汉许慎在“说文”,“艸部”、“苍”字条下说:“苍、色也,从艸、仓声”,却未曾提到“  相似文献   

4.
“焦土抗战”的口号最早是由李宗仁提出来的,并经过李宗仁、白崇禧等多方面的阐述,发展成为新桂系的抗日主张。“‘焦土抗战’四字后来在抗战期间曾被广泛引用,成为一项最悲壮的抗战口号”。人们说它是“行动的旗帜”,是“当前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最高哲理”,而李宗仁则被称为“焦土抗战的祖宗”。我们党也曾表示“欢迎”、“拥护”“李宗仁先  相似文献   

5.
“又来了”     
某报曾刊出一条标题:“统战工作的春天又来了”。妙哉,“又”字。盼只盼:“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怕只怕:“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若无“又归去”,何能“又来了”。编辑和读者都陷入这个困惑中。 春去,岂是薄情?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记否,百花园里也曾争奇斗妍,千红  相似文献   

6.
“文学’一词,因常用而习焉不察了。文学二字并用,最先见于《论语》:“文学子游、子夏。”宋邢昺《论语疏》解为文章博学之意,与今文学含义不同。古时是用“文”、“文章”、“文艺”来表述“文学”含义的。如:刘勰《文心雕龙》的“文”;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文章”;《新唐书》中把李白、李贺、李商隐等文学家的传记称之为“文艺传”等都指的是“文学”。魏文帝曾丕曾作《典论论文》,是当时典型的文学论著。陆机的《文赋》则是叙述文学创作心理的。韩愈还曾把通过语言阐明古道的“古文之学”称为“文学”。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曾指出近世“文学”一词是从日本“输入”的。录下: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中国诗歌基本的风格特色呢?闻一多曾用“蕴藉”、梁启超曾用“含蓄蕴藉”加以总括,我们认为是比较准确的。对于中国诗歌这一基本的民族风格特色,有些西方学者也有一定的认识,他们认为“中国古诗含蓄简约”,“中国古诗抒情从不明说,全凭暗示,不激动,不狂热”。关于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不同,钱钟书先生曾进行过比较:“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有节制,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  相似文献   

8.
最近,文化学术界开始对梁漱溟的反动思想进行批判。我曾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的拥护者,同时也是他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参加者;揭露、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和行为,对於像我这样受过梁漱溟毒害的人,具有深刻的严重的教育意义。我曾於一九三四年考入梁漱溟主办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毕业后,又在“研究院”指导下的“山东乡村建设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工作,后事梁漱溟所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以下简称“乡建运动”)。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离开山东。这时期,梁漱溟打着“组织乡村、推动社会”的旗帜,曾风行一时地诱惑过一些人。我出身於剥削阶  相似文献   

9.
欧斯顿的《“含混”是什么?》评介——“含混”和“可此可彼”黄展骥“含混”是语言哲学的重要问题。可是,它似乎仍未受到国人应有的重视。我曾根据“含混”的哲学理论,试图把辩证派的“亦此亦彼”校正为“可此可彼”,这个观点曾引起探讨①。欧斯顿的《含混”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文子与墨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史料典籍的考证辨析,对学界曾有的“文子问于墨子”之说予以质疑,提出应是“墨子问于文子”,指出文子在先秦思想界起着重要的学术津■作用,老子思想曾通过文子影响了墨子。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时,曾盛传着这样一句话;“红鬼、白鬼、黑鬼,俱由内鬼”。又据有关文献记载,“内鬼”有几万之数,其中以广东地区最多,动辄上千,江浙、福建一带也不少。可见当时确曾有过“内鬼”。但是对这个问题一直讳莫如深,即使提到,也只是笼统  相似文献   

12.
夏部族祖先鲧以治理洪水、造福于民而著称于世,故文献多记鲧曾被夏、商、周“三代祀之”。夏代文字迄今尚未发现,但夏人祭祀自己祖先鲧殆无疑问。殷墟卜辞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本文认为卜辞所记“■示”应释为“鲧示”,是商人祭“鲧”的真实记录,故后世文献所记夏鲧曾被“三代祀之”应是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是一位曾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称誉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曾为挽救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局面,进行了一次著名的熙宁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是王安石在变法中提出来的重要的法律思想。他说,“夫聚天下之众者莫如财”,维持国家的政治统治,最重要的是要有财。“理财”,是王安石改革的核心思想。他希望通过“理财”,挽救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  相似文献   

14.
(一) 在一九六○年冬天至一九六二年夏天,邵荃麟曾在《文艺报》编辑部倡导和反复鼓吹“写中间人物”,并于一九六二年八月间大连创作会议上,正式向作家们提出“写中间人物”的主张和“现实主义深化”的理论。此后,《文艺报》及其它刊物曾发表文章作了公开宣扬,在文艺界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仝建平 《晋阳学刊》2009,(1):126-127
“太行山忠义社”是南宋初年两河地区不愿从金者自发组成的地方抗金武装,曾集聚活动于太行山区。“自靖康以来,中原之民不从金者于太行山相保聚。”其中一支武装的首领本名梁青(一作梁兴),人称“梁小哥”,本是怀、卫间(今属河南)人,曾经率众归附过岳飞;因其曾率众在河东平阳一带重创金兵,史书称为“平阳义士梁小哥”。  相似文献   

16.
不是“真善忍”而是“真残忍”连日来上海一批曾痴迷于“法轮功”的练习者纷纷醒悟过来:“法轮功”制造自焚事件的血与火的事实,使一些练习者终于认清“法轮功”以“真善忍”的幌子迷惑群众,干的却是“真残忍”事情。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长治久安,关键在人。”为选准用好干部,我们应坚决贯彻中央关于选拔任用干部的方针、政策和标准,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8.
熊十力(1884—1968),原名升恒,字子真,湖北黄冈人。幼年“困厄万端”,“长于穷苦迫逼中”。因家庭生活困难,曾“为人牧牛。”学习用功,常测览科学常识书籍(如格致、启蒙之类),涉猎诸子百家之言,特别喜读王船山、顾亭林等人著作以及当时维新派的论文。十六、七岁时,“便以革命从戎”。曾独自投入武昌凯字营,当一名  相似文献   

19.
桐城派三题     
前年曾写了《试论桐城派的艺术特点》一文。现在因为《江淮论坛》正开展对桐城派的讨论,故再就几个问题,略陈鄙见。其中一些看法虽也博采通人,但多出于胸臆;订谬砭愚,望之贤哲。桐城派在历史上的革新意义“桐城派”曾被誉为“一代正宗”,但后来又被目为“桐城谬种”。其实,把它目  相似文献   

20.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文翰显时”,曾写过如“云霞出海曙,杨柳渡江春”(《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这样色彩清丽的“近体”警句。他的父亲杜闲曾是兖州司马,也是一位严谨耿直的“守官”。因此他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受到了儒家“匡时济世”的思想熏陶。这是杜甫所以能够成长为伟大诗人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