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二七年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伤逝》,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在“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斗争,实现了婚姻自由,抱着美好的希望,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家庭。可是,没过多久,涓生遭到失业的打击,在生活的重压下,两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越来越大,以至不得不分离,子君回到父亲那里,悲惨地死去;涓生重又返回最初寄居的会馆,独自咀嚼着苦味的人生。作者当时创作这篇小说,意在告诫他所同情,爱护、并寄予期望的中国青年: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完全是正当的,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下,如果把奋斗的  相似文献   

2.
司汤达因在《红与黑》中表现出的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而司汤达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他以惊人的艺术直觉和卓越的审美超前性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艺术革新,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并进而表现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我国古典文学的杰出名著《红楼梦》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是与其出色的心理描写密切相关的。这成就,正是曹雪芹对我国古代文学心理描写的传统经验加以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一心理描写,就是艺术地表现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为了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一定要把人物外部动作的描写和内心世界的刻画结合起来。古代文论、画论  相似文献   

4.
《史记》在前代史书的基础上“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吾国之有史学,殆肇端于司马迁欤。”《史记》既是我国史学的发端,又是我国史传文学之滥觞。《左传》、《国语》、《战国策》尽管也写人,并取得了—定的成就,但这些书中的人还只是历史事件的附庸,在叙事过程中被顺带地描绘。人物多举动而少思想,描写多片断而不集中,所以这还算不上史传文学。史传文学的建立以《史记》为标志,是因为书中人物形象比较丰满了,也就是说它具备了一些初步的表现人物的条件。如人物外貌神态的勾勒,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人物性格特征的刻划,作者感情意识的渗透等。而其中人物心理活  相似文献   

5.
一八四七年十月,一位署名为柯勒·贝尔的不出名的作家发表了一部小说。这部小说立刻引起了社会的注意,赢得了读者的普遍欢迎。第二年一月,小说就再版发行。这本轰动当时又名留史册的小说就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之作《简·爱》。 《简·爱》为什么会获得如此成功?打开小说,你马上就会得到答案。你立刻会被女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生活所吸引。作者用细腻独特的心理描写,把一颗活生生的灵魂奉献给了读者,你似乎遨游在精神的海洋里,倾听着一曲曲动人的心灵之歌。《简·爱》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心理描写大师著称。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以成功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和特殊心理,准确、细腻、生动,有着独特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写于1889年到1899年间,这个时期,随着俄国解放运动的高涨和深入发展,随着托尔斯泰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从贵族地主阶级立场转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复活》不仅体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思想特点,而且也体现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心灵辩证法”的艺术特点更加娴熟、更加完美了。所以,《复活》既是托尔斯泰一生思想探索的总结,也是艺术探索的总结。这部巨著把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水平推到了高峰,“成为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近一个世纪以来,《复活》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精湛无比的艺术,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并为世界各国文学丰富了自己的文学宝库,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借鉴。本文试图以《复活》为例,把托尔斯泰引起俄国作家乃至世界作家赞叹的“心灵辩证法”这种独具一格的心理描写作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最突出特征即是“心灵辩证法”。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男女主人公卡列宁和安娜的心理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心灵辩证法”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美国十九世纪重要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的优秀作品《红字》(TheScarlet Letter),以严酷的清教政权统治下北美洲殖民地时期为背景,描写了海丝特·白兰与亚瑟·丁梅斯代尔的爱情悲剧,表现了宗教恶势力对人的心灵的摧残和对人权、人性的压抑,反映了清教殖民统治的黑暗。  相似文献   

10.
心理描写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从一九一八年四月创作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就十分重视这一艺术手段的运用,此后,他又从多方面不断地进行着新的探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应该说,《呐喊》《彷徨》的杰出成就及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开拓性意义,是同他成功地使用心理描写艺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1.
《呐喊》与《彷徨》中的心理描写形式多样,匠心独特,并艺术地与其他描写方式有机地揉合在一起。这一艺术形式,对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由于社会历史环境、民族风俗习惯和艺术传统的不同,中外小说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呈现出各异的色彩,那是十分自然的。可是,在极力推崇外国小说具有“细腻的心理描写”的同时,却讥笑中国小说特别是古代小说,“缺乏人物的心灵剖析”,这种看法就不是公允的了。十九世纪的文学大师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侧重于灵魂的解剖,创造出许多不朽的典型,如葛朗台、高里奥、安娜·卡列尼娜、  相似文献   

13.
心理描写是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著名小说《红字》的重要特征。霍桑通过对三个主要人物内心世界细致入微的剖析 ,把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与场景的描绘、情节的发展、自然景物的衬托有机地结合起来 ,层层深入地挖掘人物灵魂深处的秘密 ,并运用各种手法把人物变幻莫测的心理描写得惟妙惟肖。这样的心理描写 ,不仅使人物性格特征鲜明突出 ,而且在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上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麦克白》中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比较独特,分析其表现手法可揭示他的悲剧实质,展示作者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5.
《史记》描写人物,注意反映人物内心的喜怒爱憎和行动的思想依据,表现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和思想矛盾斗争的历程。它能把人物心理描写自然融入叙事之中,善用细微的动作和精美的语言反映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也能以人物独白的方式来倾诉其心灵情感,从而真实深刻地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书中写项羽迷信武力、李斯内心独白和韩信不忍叛汉等,都写得细致生动、相当成功。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伤逝》自问世以来,研究家们不仅对它的时代意义和人物形象等作了深入的研究,连“伤逝”这一标题的含义也都作了阐释。就我所看到的材料来看,几乎一致认为:所谓“伤逝”,就是伤痛地追念已经过去的人或事。如果从字面上看去,这种解释当然不错;但它将作为《伤逝》标题的“伤逝”也这样解释我却不敢苟同。第一,小说确实记叙了涓生、子君的爱情悲剧,但作者的用意只是让涓生和读者一味地沉溺于“伤痛地追念”中吗?第二,假如仅仅是追念往事,能反映涓生向  相似文献   

17.
18.
沈从文以湘西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贵生》,是用平静的口吻自觉不自觉地结合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手法缓缓道出湘西男子贵生的心理变化。其心理描写方法有:利用细腻的心理活动或借用别人的话语暗示人物心理活动;捕捉小说人物内心细腻的复杂多变心理展现人物感情的复杂性;以行动披露心理,尤其是用反常的行动来揭露微妙的心理。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心理活动,能调节、控制人的行为活动,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因为它是心理的表层,因此称它为“表层心理”。而“深层心理”是隐藏在心理深处的一部分心理活动。深层心理是在伦理、道德、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等社会观念的影响下,不能或不敢公开表现出来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它在表层心理的控制下埋藏在人的心底深处。表层心理与深层心理是辩证统一的,表层心理控制着深层心理,但当人失去理智或理智减弱的短暂时刻,深层心理也会影响人的行为活动。  相似文献   

20.
民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直是纷繁多样的印象,但是支撑包罗万象的表面现象背后的是稳固的心理逻辑结构,这就解释了不同地域文化圈原始民俗具有相似性的原因。原始民俗是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弗雷泽在《金枝》中对原始民俗和巫术的描写反映了原始人普遍的心理逻辑。《金枝》中记载的原始民俗可以分为故事、习俗和信仰行为三大类,分别表现了原始人是如何解释、顺从和影响周围世界的。原始人用神话故事来解释世界的产生以及运行,用习俗制度来保证人们的行为规范,以顺从或者不触怒自然,又用巫术仪式来取悦自然以求得帮助。这些都基于人们先天的心理逻辑,以人类天或以天类人就是原始人在科学知识匮乏时代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