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西方童年观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义慧 《广西社会科学》2004,26(11):143-146
儿童是 2 0世纪人人关注的焦点 ,但儿童这种社会地位的获得却经历了漫长的磨难。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近代早期以及启蒙时代 ,由于童年观的差异与变化 ,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迥然不同。而文明的进程造就了童年观的进化 ,到 2 0世纪 ,儿童终于以天使的形象回归到上帝的伊甸园中。  相似文献   

2.
英国的童工问题是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代价。它产生于前工业化时代 ,在工业革命期间其规模、程度和童工状况的恶化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但就在 19世纪中期 ,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性的复杂综合因素使得英国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中的原因不仅有人们关于童年的观念变迁 ,也有儿童自身经济价值的变化 ;不仅包含着人道主义者对贫寒儿童的同情 ,而且也包含着当时人对英国未来的关注与忧虑  相似文献   

3.
随着儿童影像以前所未有的频度与聚焦度出现在各类视像媒介上,对于童年影像的消费构成了当下娱乐文化的又一道新奇的景观.当代传媒娱乐界大肆发掘并利用了童年意象所包含的观赏性、夸示性和情色性资本.消费文化对于童年景观的过度开采反映出亟待关注的当下童年观问题,并对现实儿童的自我认同和成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应对当前视像媒介中的童年景观现象,需要来自相关责任机构的必要干预和引导,更需要一种面向公众的童年观和媒介教育的普及.  相似文献   

4.
童年从被发现之初,就开始了它被禁忌、被限制的过程.图画书特殊的图文组合和表现能力使它成为了展示与禁忌有关的童年-成年权力关系以及思考这一关系的一个十分独特的场域.对20世纪不同年代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图画书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成人统治与儿童成长之间的权力博弈过程以及童年禁忌与图画书、儿童文学中的童年美学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5.
童年是人生中一个既重要又特殊的时期,人的性格、习惯、情趣、素质,都是从童年时代开始形成。童年的影响伴随人的一生。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精神健康状况、性格形成、领导风格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与电视媒体的普及,儿童生活空间、游戏空间越来越小,与自然接触的时间和机会也越来越少,正常的童年被异化和压缩,这种生活状态违背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是非"童年生态"的生活。新时期儿童文学作家遵循"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从儿童的成长规律出发,通过健康的游戏和回归自然的书写,塑造了一个个活泼、自由的儿童形象,呈现出属于童年本身的生活状态,体现了新时期儿童文学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7.
复归童年是华兹华斯诗歌的一大理念 ,这一方面是因为诗人在豪斯海德小学读书期间度过的愉快童年对他一生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影响 ,另一方面是由于法国大革命失败后 ,时代普遍存在的理想危机 ,以及英国进入工业化后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弊端造成的 ,另外还有华兹华斯个人的情感危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 ,在华兹华斯受卢梭“性善论”的影响下发展出的“儿童乃成人之父”的新理念中 ,复归童年的意识被上升到了对社会现实批判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小说的儿童叙事表现为两种基本取向:一,作家以特别逼近于童年的心态来记录过去的自我,反映一个"原态的童年";二,作家带着既定的现实经验对童年记忆进行取舍,表现出特定意向的"被抽取的童年"。1980年代中期以来小说创作中的儿童叙事在整体上表现为"原态的童年"与"被抽取的童年"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9.
维多利亚时期及其前后(1830-1914)史称英国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然而长期以来评论界对这一时期的儿童和青少年文学叙事成就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儿童幻想叙事(童话小说),对于其他类型的文学叙事则关注不够。事实上,这一时期的儿童和青少年文学创作在前所未有的工业革命时代语境下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读者对象、共同价值取向和相似艺术追求的文学共同体,具体包括以“重返童年”为特征的三类童年叙事、女性作家的童话叙事、少年校园叙事、少年历险叙事。本文致力于从当代中国视阈对这一时期成就斐然、影响深远的儿童和青少年文学叙事共同体进行全面、系统的共时性考察。  相似文献   

10.
韩靖 《兰州学刊》2007,(5):134-137
童年自我的自性不足,孱弱无助,使得周作人一方面对于世界和他者是隔膜和拒绝的,但同时又激发起他对世俗幸福的执着.因此,追求自我与他者、与世界的和解,也是自我与自我,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和解,从而实现一个健康圆满的现世人生,是周作人的理想自我.但是,受童年自我局限性的影响,周作人在实现自我与他者、与世界的和解时又要求双方爱的相互性,而当这个相互性被破坏时,自我便又重新回到狭隘封闭的状态中去,从而使自我实现的理想破灭,这是周作的人自我观的内在局限.该文拟从童年个体生活经验和文化影响两个方面揭示周作人的"自我观"的成因并对其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李宝芳 《理论界》2011,(9):111-113
维多利亚时期的中产阶级真正地信奉和拥有强烈的童年意识,儿童被给予特别的照顾,他们的陪伴被认为是成年人的福祉。这种童年意识既受当时整个社会重视儿童氛围的影响,也是中产阶级独特的家庭观念和经济社会处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感恩贫困     
崔鹤同 《快乐青春》2011,(11):39-40
1950年,韩国一个15岁的男孩,不断升级的战争带走了他童年生活中的快乐,贫困成了他生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6,(12):123-12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小说创作中,悄然出现了一种不同于此前的儿童叙事,此种儿童叙事主要撷取了儿童淘气、调皮、好动、好奇、捣蛋甚至恶作剧的层面,张扬并肯定儿童的活泼、快乐、纯真、嬉戏精神,呈现了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出“顽童叙事”的审美特征。顽童叙事自秦文君开始,经新世纪以来的梅子涵、杨红樱、张菱儿及“红樱”二代等大批作家的创作,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顽童叙事在儿童的认知上不是把童年这一时期看作成人生活的预备,从而引导、教育儿童尽快进入成人规约与建构的秩序与意识形态世界中。它更看重童年期自身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它是一种新的对童年的想象与建构,是一种新的童年文化理解。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在什么时代,儿童的数量,总是在社会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儿童问题,历来就是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鲁迅说:“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这里,他的确是充分估计到了童年时代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的重大意义的。童年,是生命的起点;起点如何,实在是至关重要。当然,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的思想、精神面貌也是会改变的;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消除童年时代的教育所刻下的烙印,毕竟是多么不容易。这是就个人而言。从国家和社会来说,则更应该看到:儿童是未来的希望所在,因此,他们的情况如何,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将来的整个面貌、命运与前途,也是关系重  相似文献   

15.
现代童年书写因回望童年生命的创作姿态而生成了独特的诗性艺术质地。在寂静中生发的童年回忆是诗与思的聚合,蕴含着某种虚化的梦境或儿童化的想象,而和时间保持对话的回溯性叙事则力图寻找隐藏于时间迷雾中的真实。回忆这一审美心理所内含的两种演绎图式即偏重于情感的"想象"与偏重于省思的"对话"的共存,使得回忆性的现代童年书写获得了富有张力的诗性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6.
文革背景的童年叙事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涌现,对童年生命的苦难的揭示成为其一大主旨。这类童年叙事着意表现儿童在历史中沦为非人的境遇,在普遍人性畛域和政治历史语境之间寻找苦难成因。这种立足于个人童年记忆的生命言说,从边缘性的一个新维度深化了对文革历史苦难的挖掘和诠释。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清军入关350周年,350年间我们中国人所处的世界已经大大改观,而中国人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看法也发生了极大变化。 人们的时代观决定人们的爱国观,而时代观又决定人们的追求目标和行动,所以,研究350年间中国人的时代观和爱国观的变化应该是考察并反思这个时期中国历史运动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童年意绪是源于苏童的童年体验,又被苏童投射于小说创作,在小说中逐步稳定和发散开来的精神介质。苏童有意无意地将童年体验带入了小说创作,在作品中虚构了两个"故乡",小说文本充溢着与其童年体验同质的意绪之流。按照童年意绪投射对象的不同,苏童小说童年意绪分为"香椿树街"、"枫杨树村"和其他三个系列的文本表现。  相似文献   

19.
杨宁 《理论界》2010,(1):129-130
儿童文学的童年指向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文本里会表现出或隐或显的差异。在以中央苏区革命历史斗争为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年指向呈现出由隐至显的发展线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张品成的《赤色小子》等作品的出现,标志着这类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童年指向真正浮出历史的地表并走向儿童文学的本体。  相似文献   

20.
人到晚年,怎样才能做到快乐从容、健康长寿呢?笔者带着好奇心来到98岁高龄的老红军周克柳家。周老生于1912年6月,童年时代以下地劳动、放牛为主。1929年10月,他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65年离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