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698年大祚荣据东牟山建立震国,不久经唐朝册封改为渤海国。公元755年,渤海迁都上京龙泉府,史称渤海开国都城为“旧国”。据考证,渤海“旧国”为吉林省敦化镇内的敖东城遗址。又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大祚荣初起时,据东牟山筑城居之,足证他“自立震国”之地当为山城,而敖东城并非山城,又不傍山,所以敖  相似文献   

2.
从古代文献看渤海国的族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渤海国的族属问题,当前中外史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建立渤海国的民族和渤海国的主体是靺鞨人;也有人主张是高勾丽人。虽然渤海史的资料比较少,但是我们依据现有的中外古代文献的有关记载,加以综合比较,还是可以得出有充分根据的结论来。 渤海国的族属,中外的古代文献本来有明确的记载。渤海同时代人杜佑在《通典》中,就有如下记载: “高宗平高丽、百济,得海东数千里。旋为新罗、靺鞨所侵,失之。”① “李 伐高丽……其后,余众不能自保,散投新罗、靺鞨,旧国国土,尽入于靺鞨。高氏君长递绝。”② 这两条材料中的靺鞨就是渤海。《…  相似文献   

3.
《学问》2010,(1)
渤海国灭亡以后,渤海人被大规模迁到辽河流域。在辽朝统治者的统治之下,渤海族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有了较大的进步。随着契丹统治者汉化进程的加快,其统治下的渤海人的汉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本民族的习俗也进一步汉化。  相似文献   

4.
石达开最后在大渡河败亡这段历史,是近年来太平天国研究者所着重讨论的问题之一,但论者大多探讨石达开的结局,即真降、假降和“舍命全三军”的问题,亦即晚节问题。对于石达开如何进入紫打地,是不是因听了曹卧虎的主意才“误入”紫打地,而导致最后败亡,却很少有过专题探讨。论者大多认为曹卧虎出了馊主意,把曹卧虎当作无能之辈加以贬斥。其实,这是不公平的。曹卧虎是入川后石达开的军师,从他替石达开起草的致骆秉章书,以及  相似文献   

5.
渤海大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认为渤海史研究的关键需要弄清渤海大氏的源流。大氏所领导的粟末集团所以被李唐王朝封为渤海郡王,进而封为渤海国王,就因为大氏为东夷族系,曾活动于山东东北部渤海沿岸,这一地区在汉代设渤海郡。李唐王朝遵循中华传统文化,追本溯源,尊崇大祚荣为首的大氏族团的“得姓之地”、氏族发祥地——即在汉所设之渤海郡之故地,故封以渤海国王。古有大人国,古史上东方大人国即渤海大氏的故国。大氏族团由山东半岛经海路到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上,来到东北地区与东北古族肃慎—族团融合。渤海大氏集团以唐代文化为依归,同时受到室韦、契丹、突厥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渤海国,即我国唐朝勃海(忽汗州)都督府管辖区,它作为地方政权对境内各族来说,不单体现为通常的军事政治联合体,而且在其统治的二百余年中确实形成了以靺鞨人为主体而又不同于固有鞣鞨族的新的族的共同体,即我国历史上的渤海族(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概念应为“部族”,我国学术界也习惯于称之为民族,但均指前资本主义民族而言)。笔者认为渤海国与渤海族两个范畴不尽相同,本文即着重阐述其相异之点,力图科学论证我国中世  相似文献   

7.
红学研究的一个热门方法,是以“作者家世”诠释作品。这种方法,从“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 (甲戌本:《凡例》),推演出“石头记‘石头’”,即“通灵玉记贾宝玉”、即“作者写《石头记》”,亦即“曹雪芹著《红楼梦》”。这种方法的运用者,尽管所论细节有时不同,但把江宁织造《曹氏族谱》作为《红楼梦》的发祥之地,则一;将悼红曹与织造曹联宗,以艺术形象印证世间实人,则一。如此一来,曹雪芹著《红楼梦》,就被说成了传写自己的显赫祖先。作品中的贾法、  相似文献   

8.
渤海靺鞨考     
《旧唐书·渤海靺鞨传》一开头便道:“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有些学者根据这一记载,认为:“大祚荣是高丽人。”然而,这一记载中,有“渤海靺鞨”一词。特别是,“渤海靺鞨”一词中有“靺鞨”二字,这二字足以使我们怀疑“大祚荣是高丽人”这一看法的正确性。由于“渤海靺鞨”一词涉及大祚荣的族属问题。所以,渤海史的研究者在论及渤海族属时,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解释一下“渤海靺鞨”,自觉不自觉地表明了自己对“渤海靺鞨”的看法。如中国学者王成国认为:“渤海靺鞨即粟末靺鞨”。又如,朝鲜学者朴时亨在论及这一问题时,认为:“渤海不只是由高句丽人组成的,它还包括在数量上仅占多数的靺鞨之众,而且其国都也位于粟末靺鞨住地。但在这里掌握主导权的是高句丽”。  相似文献   

9.
关于渤海的地理疆域问题,国内外学界人士论述颇多,并已获得某些重要成果。近 些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又出现了若干新的突破。但迄今为止,有关渤海各个时期 疆域的变迁情况,尚很少有人论及。本文的宗旨即从渤海政权自身的发展及其与周邻各 部的关系中,考察与探索其各个发展阶  相似文献   

10.
深入探讨渤海遗民的抗辽复国斗争及其在金兴、辽亡中的历史作,用,对进一步揭示女真、渤海的同祖一宗关系,驳正国外史学界的所谓渤海是 “我们祖先的国家”(1),女真人破坏了渤海遗民的抗辽复国斗争,是渤海遗民“狡猾的同盟者”(2)等偏见,是很有必要的。 “女真渤海本同一家” 十世纪初,定居于辽水上游的契丹族兴起。公元916年,契丹贵族阿保机在统一旁近部族基础上,建立契丹政权,国势日渐强盛。辽天显元年(926),阿保机亲征渤海,一举灭亡了雄据东北边隆二百余年的“海东盛国”。渤海东帝大理 与其妻被迫更名为“乌鲁古”、“阿里只”(3),举族…  相似文献   

11.
渤海王国是以粟末靺鞨为主体而建立的地方政权。公元七一三年(开元元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从此该政权“去靺鞨号,专称渤海”①。大祚荣死,子武艺继位,“大开宇境”,到宣王仁秀时进一步扩大地盘,成为雄踞东北地区的强大政权。渤海诸王一再“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②。因而在唐文明影响下,渤海政权成为当时祖国边疆地区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王国,史称“海东文化”。本文仅就渤海的文学艺术(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音乐和舞蹈)等,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渤海的文字 要探讨渤海的文学艺术,首先必然要涉及到作为文…  相似文献   

12.
唐代渤海王国是否铸造过和使用过货币,迄今为止,一直是渤海历史、特别是渤海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由于在今我国东北、朝鲜半岛北部及苏联滨海地区的渤海遗址、城址和墓葬中至今没有出土或发现过渤海人所铸造的货币,所以,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显然是持否定态度的。当然,国内外也有些治史者提出另外的看法,如《朝鲜全史》卷五的《渤海商业》部分就谓:“渤海商品流通领域中主要通用的货币是粟、布等现物货币,还可能使用过货币”;我国延边大学的力学凤同志在《渤海以中京显德府为王都时期的商业试探》一文中,则明确认为“渤海使用过货币”,只是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尚未来得及作出足以令人信服的论证。本文拟在方说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考证和论述,以期引起学术界同仁的重视和讨论,使这一历史之谜尽快得到揭示。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7,(10):98-100
现行立法已建立了溢油应急计划制定备案制度、船舶溢油污染事故应急反应制度、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应急反应制度、溢油损害赔偿制度等溢油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在渤海溢油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现行制度仍存在区域海上溢油应急处置机制不完善、溢油预防制度不完善、缺乏具体的责任要求等不足。渤海油气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却溢油事故高发,还需进一步完善渤海溢油污染应急处置区域联动机制、建立和完善溢油污染应急处置评估制度、完善溢油监测监视制度等专门的渤海溢油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这里是一幅石刻拓片的照片,字迹清晰可见:“敕持节宣劳  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石刻是唐代遗物,发现于旅顺黄金山,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它反映了这样一段史实: 公元六一八年,唐朝建立。世居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  诸部纷纷归附。公元六九八年,  的一部──粟末  首领大祚荣,以牡丹江上游为中心,统一除黑水部以外的  诸部,建立“震国”,首府在“旧国”(今吉林敦化附近)。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七一三年),以大祚荣所辖地区为忽汗州,任命郎将崔忻为“敕持节宣劳  使”,前往“旧国”,册封大祚荣为忽汗州…  相似文献   

15.
《学问》2015,(6)
传统的以吉林市为中心的"西团山文化"为夫余先世文化说经得起考古学验证,高句丽"扶余城"即渤海"扶余府",《辽史·太祖本纪》中的"扶余城"为渤海"扶余府",渤海"扶余府"与后来《辽史·地理志》中的"龙州黄龙府"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大钦茂王时期的渤日交往史事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钦茂王是渤海国十五代王中的第三代王。在位期间渤日交往非常频繁,共遣使日本十一次。日本方面,在此期间共遣使渤海达九次之多。(参见附表)从渤日交往的总过程来看,渤海向日本共遣使三十四次,大钦茂王时期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日本国共派遣使渤海使十三次,而大钦茂时期占了九次,可见这一时期是渤日交往的最高峰。有的日本学者称这为“日渤的蜜月时代”。关于这一时期的渤日交往的问题,中外学者的论著中虽然涉及很多,但是有些问题还有进一步加以探讨的必要。例如:大钦茂在对日交往时为何曾自称“高丽国王”和“天孙”?日本奈良朝廷及某一时期的史官为何也曾称“渤海”为“高丽”?  相似文献   

17.
渤海王国(公元698~926年)封域辽阔,纵横数千里,辖境之内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近世学者考知渤海各府州之统县约近一百三十多。上京龙泉府是其五京十五府之一,地处渤海中偏北部,属于“白山黑水”地区。研究和考证府领各州之统县及其治地,对了解本地区郡县行政建置史是有一定意义的。本文主要研究和考证上京龙泉府所领龙州之三县治地,余不涉及。 永宁县与富利县 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上京龙泉府领三州,即龙州、湖州和渤州。三州约占渤海全部川郡的二十分之一强。在十五府之中,上京龙泉府并不是领州最多、辖地最广的一府,但因它与王都同…  相似文献   

18.
公元696-926年,以现今我国东北牡丹江流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存在过一个由  人建立的渤海王国。 关于渤海王国的政权性质,无论过去和现在,国内外史学家认识颇不一致,大有争议。 早年,日本帝国主义御用学者胡说“满蒙非支那领土”①,自古以来“满蒙”(即东北)与中国无关,是独立  相似文献   

19.
《学问》2010,(5)
渤海建国后不久就与日本建立了密切的往来,二国保持使臣的互访关系长达200余年。古代日本主要是通过渤海使者来认识渤海国的,但因语言、地域、交通等方面的限制,日本对渤海国的认识上存在着诸多的曲解和误读。渤日交往中断后,日本有关渤海国的记忆就被尘封在仅有的几部史料中。近代以来,因军事占领等现实需求日本三次掀起了研究渤海国的热潮,相关著述随着渤海国考古发现的进展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而层出不穷,日本的渤海国认知因而趋于全面和客观。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的作者,既不应是曹雪芹,也不大可能是曹(?),而应是曹荃的次子曹頔(曹硕、曹骥)。已故的戴不凡先生十余年前在尚不知有曹頔其人的情况下便做出了(《红楼梦》的原作者应为曹荃次子即“石兄”的论断,可惜这一论断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理解,没有得到进一步更加准确和更加具体的阐述和论证。原因大概是有关曹頔的材料几等于零吧。与戴先生相比,关于曹頔我们所能多知道一点的情况也不过就是该人的存在已被证实,他生于1686年而已。然而仅此一点弥足珍贵的信息,已足使我们对《红楼梦》的作者非曹頔莫属这一点确信无疑。拙笔准备从各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详细阐述这一点。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仅从作者与批者的关系入手来展开论述,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