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主持人语少数民族文学无疑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它总是处于"中国文学研究"的边缘之境,或严重地说,被遗忘于主流中国文学研究之外。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两点:一是主流文学或文化研究者本能的傲慢,往往在并不了解少数民族文学的情况下,就将它排斥、遗忘;二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往往将自己的研究局限于某一个  相似文献   

2.
《海南日报》于 2 0 0 3年 1 0月 2 8日刊载记者蔡葩的文章 ,评介《五指山风韵———海南少数民族文学探析》的出版 ,旨在“探析海南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指出“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现代文化相结合 ,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重任。《五指山风韵》的出版 ,正是体现出这一时代精神 ,是可喜可贺的。”《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 2 0 0 3年第 6期 ,刊登海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孙绍先教授与该校社科研究中心欧阳洁副研究员合作撰写的《探寻少数民族文学的源头活水》 ,该文指出 :“由海南出版公司出版 ,华…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由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繁荣的,研究和探讨少数民族文学的理论问题,对促进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繁荣祖国文学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最近,由内蒙古党委宣传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学研究学会、内蒙古自治区文联文艺理  相似文献   

4.
由琼州大学校长齐见龙担任编委主任所编撰的《五指山民族文化研究丛书》第二部《五指山风韵——海南少数民族文学探析》,在10月下旬由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社主办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研讨会”上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赞赏,并荣获一等奖。该书由我校学报主编陈立浩教授担任主编,范高庆、杨兹举、邢孔辉、沈淑芳参与撰稿并任副主编。陈立浩教授应邀赴北京出席会议。此前,《海南日报》曾于2003年10月28日刊载记者蔡葩的文章,评介《五指山风韵——海南少数民族文学探析》的出版,旨在“探索海南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指出“弘扬民…  相似文献   

5.
从新世纪开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以更重要更科学的角色定位走上中国文学的舞台。如何建构符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文论就成为摆在民族文学研究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新视野与探索、母语文学之论辩、民族叙事与民族性、学科建构与民族文学发展趋势四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6.
总体上看,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作为一个以廓 清、构筑海南五指山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为主旨的系统工程,由琼州大学主持编撰的《五指山民族文化研究丛书》 在宏阔的视野和系统的构架中,首次对海南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整体性的理论观照和把握。其系列成果的显现,就 是近年来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填补空白的开拓性标志。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了裕固族民间文学的文体形式、宗教因素、时代特色、多民族文学因子等多方面的文学风貌,从而论证了裕固族民间文学不仅有中国古代操突厥语民族的文化遗传和少数民族文学的一般特征,而且伴随着本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其民间文学也有着浓郁的本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裕固族民间文学不仅是我国宝贵文学财富,而且对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现象及中国俗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少数民族村寨和景区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拟以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景区为例,分析景区产品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旅游利用之价值与意义,总结成功经验,发现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策略,旨在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区非遗活化利用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2月1日,海南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在海口举行,我校5项科研成果获奖,民族文化研究备受关注。这次获奖项目是:齐见龙、范高庆、陈宇明、陈立浩编撰的《五指山基业——海南少数民族教育探究》荣获编著三等奖;华子奇、陈立浩编撰的《五指山风韵——海南少数民族文学探析》和黎雄峰编撰的《海南社会简史》分别荣获专著三等奖;林日举的论文《宋代盐业弊政及其引发的地方性暴乱》和袁澍老师的《民国新疆归化军探析》分别荣获论文三等奖。  相似文献   

10.
认真研究和探索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律性,是我国民族理论研究的一个迫切而重要的课题。本文拟就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战略指导思想问题,讲几点不成热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论新文化运动间平民文学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珂 《阴山学刊》2003,16(1):10-16
“平民文学”一词是中国新文学史上重要的术语 ,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出现频繁 ,是白话运动及文学革命的产物。平民文学的真正得势是在清末民初 ,白话的繁荣为平民文学开辟了道路 ,近代报业的大发展和平民教育运动促进了平民文学的发展 ,精英文人对民间文化的重视与对贵族文化的敌视使五四时期平民文学成为时代的主潮。受当时政治激进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的影响 ,出现了平民文学与通俗文学、民间文学混为一体的现象。平民文学思潮不但影响了当时的汉诗的功能与形态 ,催生了白话诗和新诗革命 ,还极大地影响了以后中国的文学 ,使 2 0世纪的大众文学运动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第四媒体为介质的网络文学骤然跃马文坛,面对源远流长的几千年的传统文学积淀,网络文学是否会随波而逝?诸多疑问,将在以网络文学的含义为切入点,蕴概网络文学的特质。发展巩固及存在缺陷等方面与传统文学相比较以便探求,以备借鉴。  相似文献   

13.
华语语系文学系后殖民理论在华语文学领域的运用是有所限制的。论者试图辨析后殖民文学( Postcolonial Literature)、少数文学( Minor literature)及“混杂”( Hybridity)等概念,在华语文学中的运用。不同地域的海外华语文学因为历史、地域、政治、文化多方面的原因,肯定会发展于与中国大陆文化不同的特征,但把两者的关系完全描绘成殖民对抗,显然是不合适的。海外华文文学写作是华文文学的一个部分,相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并非德勒兹( Gilles Deleuze)与瓜达里( Felix Guattari)所说的“少数文学”。霍米巴的“混杂”概念强调主体之间互相渗透的状态,强调混杂中的抵抗,对于海外华文文学之于华文文学的关系,我们应该强调的是混杂中的异质性,而并非混杂中的抵抗性,由此可以解决两种主体对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文学评奖成为一种突出的文学现象,也独特地“介入”到了当代文学评价活动之中。虽然文学奖的影响、级别乃至评奖的意图和效果差异较大,但“介入”的途径、方式、特质、意义及其局限却有着相当的通约性,要辩证地对待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时尚文学与杜拉斯、村上春树、日本动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忠顺 《河北学刊》2005,25(3):192-196
当前中国时尚文学最热衷于追逐和效仿的,莫过于法国作家杜拉斯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了,而后又有日本动漫的强劲影响显现出来。时尚小资女性文学对杜拉斯的效仿,一是其《情人》成为这些作家“身体写作”的师从文本;二是其叙述方式及语言成为这批作家的艺术追求。村上春树以其令人心旌摇曳的忧伤传达西方消费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对青春文学造成广泛影响。以《幻城》为代表的奇幻文学的出现,显示了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熏染中成长起来的郭敬明们一代所享有的与前辈完全隔膜的文学影响资源。而由村上春树、日本动漫的影响所呈现的,是一条应予重视的西方→日本→中国之时尚大众文化影响的国际航线。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和对比阿瑟?柯南?道尔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进而研究侦探小说与人文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之间的关联,即欧美文学思潮的文学元素在侦探小说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底层叙述”呈现出三种方式:“底层”被视为待启蒙的对象.“底层”被作为民族生命力的源泉或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底层”被当作政治动员的对象和推进革命的主体。这三种方式的交织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基本发展脉络之一。  相似文献   

18.
“边缘学”特指被中国现代学主流意识排斥在外的旧体诗等旧体学和“官方”学。从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学是多元共生的学,中国现代学的叙述也应该是多元共生的。“旧体诗”等旧体学、“官方”学等都是中国现代学中的一分子。在学的历史进程中,它们都曾以自身的存在和创作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对它们的“关注”,既是我们应有的史学品质,也是中国现代学叙述更客观、更准确、更本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冒现的文学--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应该从20世纪70年代算起,而发展到1990年代,则出现了一个转折点,也标志着华裔文学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冒现的文学"这一概念是针对新兴的文学而提出的.在冒现的文学中,总是充满了令人惊奇的内容,而且还在不断向霸权挑战.惟有当代华裔文学才真正触及到了沉淀在华裔中的矛盾和冲突.本文依据"冒现的文学"的概念,对当代美国华裔文学进行简单的梳理的总结,探讨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兴盛的原委,认为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在经历了发展后,正在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的历史传统和研究中,文学始终是作为"经典文化现象"而被认识和理解的。我们是事实上的文学经典主义者。从文学的历史过程来看,过去我们是文学经典主义者,是文学的信仰者或信徒,是完全自然的事情。但是当人类社会走进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社会之后,如果我们再坚持文学经典主义,我们再坚持对文学信仰,就将是极其错误的。我们应当是一个文学的历史主义者,我们必需看到人类文学生存条件所发生的历史性交化。今天,已经不再是一个文学经典时代了。因此,我们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再无可能去对文学加以信仰了。在一个文学"失仰时代"里,文学边缘化、文学社会教化功能的降低,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