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其诗歌风格平易自然。本文试图从张耒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两方面分析张耒自然平易的诗风,揭示其不同于江西诗派的鲜明艺术个性。同时也反映出张耒在创作上由于过分追求自然,艺术上流于草率。但总的来说,瑕不掩瑜,其诗风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耒作为苏门重要成员之一,其诗歌创作成就很高。他的作品较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平易舒畅,不事雕饰,自然有味,有唐人之风。本文试就张耒的人生价值观、诗学观以及诗歌的风格作简单分析,以期窥得苏门诗人乃至整个宋诗风貌之一斑。  相似文献   

3.
叶燮诗歌理论述评滕咸惠叶燮是清初杰出的诗歌理论家。他的《原诗》是一部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当代学者多给以很高评价。或称其“精心结构”①,“能自立言”②;或称其“体系严整,论述精微”③;或认为叶燮可与包姆加敦并列”,或赞美叶燮与王夫之是中国古典美学银河系...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论诗,其要旨有三:一曰诗歌应以写人生为主,要“发表人类全体之感情”;二曰诗歌要描写“真景物”,体现“真感情”;三曰诗歌要有意境。多年来,学术界评价王氏诗学理论,多着眼于意境说,于其他,或置而不论,或简略述之,不作深入研究,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王国维除提出上述诗学理论外,还致力于诗词创作。综计王氏一生共作诗一九二首,作词一一五首。笔者不揣固陋,特就其诗歌理论,结合其诗词创作,作一简略评述,尚祈海内方家有以教之。  相似文献   

5.
黄庭坚是我国文学史上争议较大的诗人之一,自南宋以来,对其诗歌的评价就褒贬不一。褒者谓其诗“格韵高绝”(苏轼《书鲁直诗后》);“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张耒《读黄鲁直诗》);“会粹百家句律之长,穷极历代体制之变”(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而贬者更不乏其人。北宋魏泰云:“黄庭坚喜作诗得名,好用南朝人语,专求古人未使之事,又一二奇字,缀葺而成诗,自以为工,其实所见之癖也。故句虽新  相似文献   

6.
<正>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他是北宋著名作家,以诗文闻名于世。他的诗关注生民疾苦,洋溢着爱国主义的热情,朴素自然,不事雕琢;他的文针砭时弊,包容古今,笔力雄健。苏轼、黄庭坚、杨万里等均给予很高评价。关于张耒的先世,至今知之甚少。他在笔记《明道杂志》中曾自叙:“先君旧说,尝随侍祖父官闽。”“先人尝仕三司检法官,以亲老求知吴江县。”在诗文中他也说起:“某为儿童,从先人于山阳学宫。”“昔我先人,刚介峭崎,行于天下,得友无几。”他在少年时曾随父到过  相似文献   

7.
陆游是南宋最大的诗人,学术界在冠之以“爱国诗人”后,曾用过最大的注意力与热情考察和研究过他。但“爱国”或“抗敌”并不是陆游诗歌的唯一主题,甚至不是陆游诗歌创作的主流倾向(尤其是在占全部诗歌三分之二以上的晚年作品中)。作者纵览《剑南诗稿》九千余首诗,通过本文对陆游诗歌作了较全面的评议,也对陆游其人作了客观公允的观照,想以此改一改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贴标签”式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耒之“理”的内涵比较宽泛,在不同地方含义有别。基于“理”、“诚”的基本观点,张耒主张诗文要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不造作,不虚假,不为文造情,推崇自然畅达的文风。  相似文献   

9.
对于徐志摩诗歌的评价上,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诗人自评的"情感的无关拦的泛滥"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认为,仅以诗人的自述材料作为评价他作品的证据是很不科学的;所谓"无关拦"也不应该理解为自贬.文章从情感性质、形式性质以及二者之间关系三方面分析,认为这是诗人表达他诗歌创作的性灵状态和无拘束精神,是与五四精神合拍的.我们应该给予徐志摩及其诗歌科学客观而且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大致经历了两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五四”个性解放浪潮中,浪漫主义成为美学的主潮;在三四十年代的社会解放浪潮中,现实主义则成为美学的主潮。闻一多诗歌美学观及其发展演变,也并未超越时代。以前学术界认为他前期的诗歌美学观或是唯美主义的,或是现实主义的,或是现代主义的,或是消极浪漫主义的,意见分歧较大。而关于他后期的诗歌美学观大都语焉不详,或干脆以政治观代替美学观。笔者认为,闻一多的诗歌美学观与其思想的变化和社会历史的演进相联系,经历了从积极浪漫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大致经历了两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五四”个性解放浪潮中,浪漫主义成为美学的主潮;在三四十年代的社会解放浪潮中,现实主义则成为美学的主潮。闻一多诗歌美学观及其发展演变,也并未超越时代。以前学术界认为他前期的诗歌美学观或是唯美主义的,或是现实主义的,或是现代主义的,或是消极浪漫主义的,意见分歧较大。而关于他后期的诗歌美学观大都语焉不详,或干脆以政治观代替美学观。笔者认为,闻一多的诗歌美学观与其思想的变化和社会历史的演进相联系,经历了从积极浪漫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当前学术界对吴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吴均体是什么”的争论上,而对其诗歌渊源等问题讨论不足。吴均从汉魏、晋宋、齐梁诗歌中多方接承,转益多师,终于形成其诗歌的独特风貌;其诗歌能够将“表现”与“再现”结合是其诗歌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李白耕田考     
李白是否参加过耕田种地的生产劳动?史传均无记载。五十年代,林庚先生在《诗人李白》一书中曾简要地予以肯定,却遭到学术界的“革命批判①”从此,关于李白耕田的问题便无人问焉。笔者认为,在李白研究中,弄清楚这一问题,对于深入评价李白及其诗歌的人民性是大有益处的。现略考如下。一、李白耕田的直接佐证  相似文献   

14.
因受古典诗歌影响 ,我国儿童诗歌向来讲究音乐性。这集中表现在发音的抑扬顿挫与节奏感上。但是 ,到了上世纪 80年代 ,诗人为追求新的艺术表现而挣破昔日音乐性 ,从而走向了诗的散文化。这主要表现在诗句的散漫无韵、不用标点、突破语法和大量使用通感修辞等悖理语言的变化上。学术界高度评价儿童诗歌语言的此种变化 ,认为这是诗歌为“新语言”寻找生存权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15.
在叶嘉莹先生看来,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质,应该从超越心物二分的“不隔”世界去体会。这一世界,叶嘉莹先生概括为“兴发感动”或“感发”之作用。从本体角度看,这种“兴发感动”是宇宙之“大生命”中的“共鸣”世界;从其显现或体验的角度看,这种“大生命”之“共鸣”即人类精神的“本质”世界,更确切说,是人类精神中“真诚纯挚”的伦理世界。叶先生认为,这种心物一体“不隔”的“真诚纯挚”之域,应该是中国古典诗歌“赋、比、兴”传统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在19世纪的英国著名诗人中,鲜为我国读者所知者,恐仅罗塞蒂一人,这与我国评论界以其为颓废诗人的不公正评价有关,而这种不公正评价又源于对他的作品缺乏研究,以致不得不沿袭苏联学术界过去的偏激观点。不可否认,罗塞蒂的诗歌有一定成份的颓废色彩,但笔者认为,颓废并非其倾向,他也不象我国有的教科书中所说的,是一个色情诗人。事实上,罗塞蒂的诗歌倾向,表现在思想上是一种迷狂的宗教情绪,表观在艺术上则是一种执着的唯美精神。罗塞蒂诗歌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是不可否认的。本文的目的,旨在通过分析罗塞蒂的代表作《神佑的女郎》,指出其倾向,并对他作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对于洛克的“两种性质”学说,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观点认为:洛克是个不彻底的唯物论者,因为他把“第二性质”,即物体表现在我们感觉中的种种质的特征(声、色、味等)看作纯属主观性的东西,否定了“第二性质”的客观性。在认识论上,这  相似文献   

18.
清代乾隆朝诗人黄景仁,在诗歌创作上有杰出的成就,但以往学术界多认为其诗未能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而评价不足,实则此标准过于偏狭。本文在研读其诗作《两 当轩集》的基础上,对黄景仁诗歌的创作特色和艺术个性作了深入探讨,有助子推动黄景仁诗歌研究和清诗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 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发展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有的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提出的“不平衡”是普遍规律。有的认为“不平衡”不是普遍规律,而是特殊规律。认为“不平衡”是特殊规律的又有两说:一说“不平衡”是阶级社会的特殊规律,一说“不平衡”是剥削阶级社会的特殊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过时。有的认为“不平衡”根本就不是一个规律,而只是一种“现象”,或一种“关系”。后来,又有人持折衷看法,说“既平衡而又不平衡”是规律。我以为,这些意见都难以反映人类社会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发展关系的  相似文献   

20.
文以明理与北宋理学──张耒文学思想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以明理是张耒文学思想的核心。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来,在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相继离世之后,独存于世,“士人就学者众”。张耒“诲人作文,以理为主”[1],明确指出,“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以文为寓理之具也,是故理胜者文不期工而工,理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