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教无类”思想是孔子在春秋末年官学下移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开放性、普及性,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有教无类”原则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事实表明,我国现代教育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教育思想构建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内容 ,使人得到了发展。这主要体现在 :“有教无类” :本能无意识形成的前提 ;“为仁由己” :文化无意识形成的根据 ;“为政以德” :社会文化意识形成的力量 ;“忠恕之道” :内在自我意识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正> 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本文集中探讨前二者在一定层次上的矛盾——教育目的的积极性与教育内容的消极性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影响。一、孔子教育目的的积极性使古代知识分子积极参政,为自己的理想而投身宦途。从总体而言,孔子开创私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天下归仁”。“仁”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提出了“大同”和“天下为公”的政治主张。但是,只有空泛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教育方面的表现尤为成功和卓越,他的“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至今还闪耀着睿智的光辉。通过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剖析这位伟大教育家的言行,找到其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他对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伦理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伦理学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哲学思想里对于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天道鬼神等问题是很少涉及。其突出的特点是在他的伦理、教育思想方面。孔子对伦理、教育思想不仅讲得最多,而且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说。在孔子的思想里,把伦理、教育、政治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孔子最重道德的修养。孔子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培养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士”“君子”。因之,我们可以说孔子的教育主要是封建的伦理教育。在政治上孔子认为只有封建道德完备的“成人”才适宜于在高位,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用封建道德来很好  相似文献   

6.
试析谭嗣同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萍 《阴山学刊》2005,18(6):72-75
谭嗣同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通”。谭嗣同认为,要实现中外通、上下通和人我通,就必须要沟通中西学术,以中国传统的大同和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为武器;要实现男女内外通,实现男女之间的平等,就必须要兴办女学,为妇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同时谭嗣同指出,注重实践和相互切磋是沟通学术的为学之方。  相似文献   

7.
<正> 《论语·卫灵公》记孔子讲的那句“有教无类”的话,历二千余年为学者们谈论不衰,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其原因盖有二:其一,前代经师对这句话作了大量而又互相抵牾的训释,遂令后人各执一端,对“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的解释带上了很大的随意性。其二,  相似文献   

8.
<正> 一、孔子的大同思想“大同”是中国人民二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最早记载大同社会的书是《礼记·礼运》篇,其中,孔子以称颂尧舜禹三代的口气将大同社会描述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言简意赅的文字从内容上可分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9.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大教育家 ,他们留下了很多光辉而宝贵的教育思想和经验 ,如“有教无类” ,“启发教学” ,“因材施教”等等 ,而且 ,东西方两位伟大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 ,分析和比较两位先哲的教育教学思想 ,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和实践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最近,广东历史学会和教育学会联合召开孔丘评价问题讨论会。与会同志畅所欲言,发表了不同意见。有的同志认为:孔子所在的鲁国,当时并不是封建国家,不能说他搞复辟。孔子一生只当了三个月的大官,其余的时间为教育而奔波。他的政治思想是保守而不顽固,不能认为孔子的一生是反动的。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三者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一概否定。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他的思想的精华,有它比较符合时代的民主性的东西。如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便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风气,开创了私学的新风,反映了当时要求教育下移的进步趋向。另一些同志认为:孔丘代表奴隶制没落时期桎梏着生产力发展的奴隶主腐朽顽固势力。他轻视生产,反对“奇器淫巧”,整天栖栖惶惶去搞复  相似文献   

11.
<正> 孔子不仅是中国史上而且是世界史上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兼教育家,从中国教育史考察孔子一生从事教育的实践,我们更感到孔子为我们积累了不少的教育经验并创立了一套教育理论。虽然今天所能见到的资料,不免片断、零碎,但仍然可以体现出孔子为我国传统教育所作出的贡献及精神风貌。举例来说,在教育权尚被少数贵族独据的时代,孔子首先提倡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文化学习的垄断;他教学生不限于贵族出身的子弟,同时使汉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当时的学术思想得以广泛传播,这是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孔子曾经系统地整理了古代的文化遗产即所谓“六经”,使  相似文献   

12.
孔子人口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他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主张人口数量与外部关系的协调,提倡有教无类,宣扬重视孝道,这些直到今天仍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正确的评价孔子的人口思想。  相似文献   

13.
刘季冬 《广西社会科学》2006,(6):191-192,F0003
历代注家对《论语》首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释义颇异,然其共同特点是将“人不知”之“知”都释作“知道”。根据解释学循环理论的综合考察,将“人不知”之“知”理解为“智”是符合原意的。同时,这也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是历代文人尊崇的圣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 500多年。然而大家都认为孔子学说中的“樊迟请学稼”、“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是孔子轻视体力劳动者、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体现。其实不然,相反,孔子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农业教育思想。他的农业教育思想以管仲的“仓癝实而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思想为基础,进而提出足食富民、使民以时、厚施薄敛、开禁利民、天人合一的农业教育思想。这些农业教育思想虽然亘古久远,但仍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教育理念仍具有当代价值。透过孔子关于教育本质、教育对象、教育效果、教育内容等论述,不难发掘出性近习远、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文行忠信的教育理念,与当代终身教育、全员教育、有效教育、素质教育的家族类似性,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正> 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规,开创了私人讲学的新风。他主张“有教无类”,学费低廉,所以有许多人聚于孔门学道受业。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这样一个庞大的知识群体当然不会人人都象颜渊那样跟在夫子后面亦步亦趋,因此,他们师徒之面出现许多意见分歧、观点不同的现象,便是极其自然的事情。弟子虽然由衷地尊敬夫子,认真学习,但在许多问题上并不认为孔子的意见全然正确可行。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是一份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精华部分,今天还是可作借鉴的。他是我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第一人。他的教育原则是“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以下引自《论语》的引文,仅指明篇名),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局限性。他通过教学以及其他活动,培养了大批人材,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学派--儒家学派。这个学派的出现,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孔子的学生,颜回、原宪等算是保守派,曾为季氏宰的冉求和曾为魏文侯师的卜子夏等人是促进派。后一  相似文献   

18.
<正> “义利之辨”是先秦思想家谈论较多的问题之一。老庄倡导“无欲”,弃利;杨朱不以一毛利天下。他们的观点都各执一端,未免失之偏颇。而孔子能够比较全面地对待义利问题。本文就孔子的义利思想谈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读者。一、重视人的利欲孔子重视人的利欲和物质财富的增殖是与他的人性论思想密切相连的。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貨》,下引此书只注篇名)他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人的本性具有共同性的东西。由于后日的习染不同,因而才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多是表现在人们社会地位和思想品德的高低方面,所以孔子十分重视人的后天学习和教化。孔子人性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对人的重视。《论语》中说,“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说明孔子首  相似文献   

19.
孔子思想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中外文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继承了中国奴隶社会以及初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宗法思想、中庸思想、大同思想,并以此形成了一个以“仁”为中心内容,以“礼”为表现形式,以“中庸”为思想方法,以“大同”为远大理想的思想体系。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是孔子学说的思想方法,也是孔子的唯物主义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辩证法在孔子思想中的典型运用。中庸贯穿于整个孔子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0.
唐宏 《人文杂志》2007,(4):178-180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希望通过培养众多知仁守礼的为政人才来挽救"天下无道"的社会危机。孔门弟子与孔子的思想差异产生的根源集中于"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宽松民主的研讨氛围,主要表现在对仁的认识角度、对礼的信仰程度、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和为政、为学的先后顺序等方面。这些差异反映了的孔子教育思想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