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论"社会剖析派"的乡土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帆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78-83
20世纪30年代伊始,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4.
茅盾的小说立足于社会现实,用典型性的人物与故事来表现人生和社会现象,强调小说创作必须要具有艺术典型化的特质。茅盾坚持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主张,虽开创了“划时代的新文学”———社会分析小说,也使其小说普遍存在着理念过重而失之凝滞的弊病,损害了小说以情感人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30年代是中国新文学艺术模式的创立期,那么,作为左翼文艺的代表作家茅盾则是小说领域模式的主要创立者。他在人物塑造方面所体现的新型范式,集中标志着新文学整体价值取向的变更,不仅与“五四”文学相区别,而且为后来文学的人物塑造的某些基本原则奠定了“原型”。 (一) 着眼于启蒙的“五四”新文学,极其重视人的觉醒,把人的伦理之觉悟视为“最后觉悟之觉悟”,这使它一开始就将眼光投向人自身:返顾人生既往的历史,正视人被异化的现实,探索冲突人生困境的出路,企盼充满“爱”与“美”的人生未来,正是回荡在“五四”文学中的主旋律。此时作家们为了人而写人,“人”成了“五四”文学的中心。“五四”文学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人的文学”。 然而,“五四”个性解放退潮后,人们反而感到梦醒了无路可走时所缺乏的相与感、安全感及日趋严重的孤独感,似乎比沉睡之中更其难受。特别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的文学研究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时尚:非理性化创作的价值被提到了不适当的地位,而重视理性分析、关注社会人生的创作,则往往被派定在很低的价值层次上,或者把创作的理性化同作品的艺术价值置于绝对对立的地位,似乎作家自觉应用理性分析于创作实践,必 相似文献
7.
小说结构的“有机性”,按照茅盾的解释,是指结构的有机联系性,作品的布局虽“包举万象”,却“前呼后应”,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达到“象一个有机体似的断其一指即伤了全体”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里,富有敏锐艺术感悟力的茅盾在感性与理性、个体与集体、文艺与政治间的摇摆游移,使其作家论呈现出矛盾的驳杂状态。而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茅盾作家论,其矛盾表象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左翼文艺思潮变迁的产物,也深刻地烙上了批评者自身的印迹,它展示的是批评者感性的艺术才情与理性的政治意识相互冲撞、交融的复杂进程。 相似文献
9.
以往对茅盾小说的评论,存在着一种先在的理念:即作为左翼作家的茅盾,其创作必然只强调政治性、阶级性,对"人"的透视,不会有人性、人道视角,从而影响其创作对人的丰富复杂性的表现.这种简单地只局限于一种模式,缺乏对文本认真细读情况下所作出的评价,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从茅盾的创作思想和理论、茅盾创作对"人性复杂性"的审视、对人性本真探求的意义和价值三个层面展开分析,不难挖掘茅盾创作对人性本真探求的内涵,从而对茅盾创作成就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11.
由于缺乏足够的研究深度和力度,社会剖析派概念存在的合法性面临着质疑和危机。群体政治兴趣的指引、知识权威的确立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于社会剖析派群体的生成起到关键作用,而通过刊物加强凝聚、私下沟通交往和书评加强交流,是社会剖析派运作的主要方式,体现了社群的凝聚力。从社群流派的人事角度入手来分析社会剖析派群体的生成及运作,不仅能进一步加强这个流派的内涵建设,为命名的合法性增加说服力,同时对于重新阐述社会剖析派,乃至拓展视阈研究现代文学其它群体流派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茅盾是中国现代一位伟大的语言艺术大师。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理应得到重视和研究。这里想就茅盾的小说中的描写语言、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等方面谈些肤浅之见,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作家,在用现代感觉和新形式表现五光十色的上海社会的同时,也葆有了强烈的传统情结,这表现在其女性书写极力赞美传统的诗意女性而贬低都市摩登女性,在都市生活中频频向乡土田园回眸,在意象的使用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沿袭传统,这种传统情结的由来一方面源自作者的童年经历以及中国传统社会人类对女性和田园的"集体无意识",另一方面源自新感觉派作家在都市生活体验中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4.
15.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2)
一茅盾的小说创作,从总体上看,是属于革命现实主义的。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下,“严格地按照生活的真实来写”,并在“分析现实描写现实中指示了未来的途径”。茅盾的小说又是博采众长的,就其对外国文学的借鉴而言,它除了批判地借鉴近代欧洲写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经验外,也有选择地吸收了现代主义在技巧上的某些新成就,以更好地适应表现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充分体现了他在艺术上广泛涉猎的恢宏气度以及锐 相似文献
16.
许志安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1985,(1)
在茅盾的小说创作中,除了作为主体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外,还博采众家之长,择取一切有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揭示主题,塑造人物服务,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象征主义。过去,人们对茅盾散文创作中的象征手法给予了注意和肯定,而对小说创作中的象征手法却很少涉及。 相似文献
17.
“时代女性”是茅盾小说创造的重要形象系列,成为文学史上一个自成体系的引人注目的文学形象群。然而当我们从史的角度去考察时,却不能不注意到,新女性形象的创造并不始自茅盾。掀开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即可看到,被“五四”浪潮所唤醒,从追求个性解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从描写都市人的感觉经验入手,表现了在都市文明浸染下,在时代潮流涤荡下人性的弱化和蜕变。对都市人自我意识增强与精神失落,欲望炽张与情感枯涸,群体性扩张中个性消解的倾向,以及他们对都市矛盾复杂的心理都有细致的表现。正因为如此,新感觉派作家对人性的开掘显示出相当深度。 相似文献
19.
“七月派”受胡风理论思想、“五四”文学传统和世界文学的影响,走过了一条直面现实人生、突进人物内心的艺术探索之路。他们的乡土小说,执守“五四”启蒙姿态,并将其与“人民解放”和“民族解放”的历史命题结合起来,发展和深化了新文学的启蒙精神,突破了抗战时期盛行的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他们虽然忽略了乡土小说应有的一些艺术品位,但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是乡土小说中极为罕见的,这使他们被视为“异端”,从而导致了其流派的幸与不幸。 相似文献
20.
前苏联战壕真实派小说主题人物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苏联战壕真实派小说主题人物论□夏茵英本世纪40年代初,与伟大的卫国战争同步,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小说诞生。卫国战争结束后,战争小说仍然迅猛发展,持续几十年而不衰,掀起阵阵战争小说浪潮。俗称“第二浪潮”的战壕真实派小说以其独具的特色在苏联战争小说中占有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