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白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艺术手法,更是一种美学意蕴.其讲究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以留出空间给观者进行再创作.空白在各个艺术领域里都有体现.系列电影<女神捕>中的空白把读者再创造的空间留得更大,其深刻的美学意蕴得到充分体现,给人以无尽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2.
朱淑真与“空白”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白”属于美学中的概念。中国画论、诗论及西方接受美学对之有不同的阐释,但其效应及其神韵却众所共推。南宋女词人朱淑真竟在男性文化的威迫中,能历尽坎坷,留名后世,并有希望继续吸引读者,其奥妙何在?本文试借“空白”理论,从读者战略的角度,对朱淑真词及其人加以观照,发现其词重在回味,给读者留有广阔的再造空间,具有很浓的“空白”效应。朱淑真其人,由于身世之谜,几百年来在人们头脑中乃是一个被其作品塑造成的文学形象,这一形象身上的诸多空白,则产生仁智之见,故朱淑真其人也具有很强的“空白”效应 相似文献
3.
北宋景祐三年(1036),西夏占领河西走廊。此后玉门关的军事意义逐渐被文化意义代替。"玉门关"主要作为一种边塞意象,而非实际地理所指,参与到涉边文学的意境构筑中。在亲身行边的创作者笔下,玉门关样貌的构建往往呈现出较为多元的状态。而由寄赠、拟作等场合触发的书写,则使作品中的玉门关样貌更为抽象化、符号化,类型相对单一。明诗中的玉门关样貌所涉及的具体意涵包括"春风不度"与"春风长绕""人老玉关"与"生入玉关""玉门不闭通西使"与"始信玉关长闭好"等,由此可窥见明人对西北边塞的认知情况与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4.
儒家"五常"的道德优势及其当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五常”是儒家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兴起于先秦,定型于两汉,发展于宋明,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儒家“五常”体现了“类”的公正、“阶级公正”并具有合理的道德结构,且能够不断结合时代特点适度调整自身道德内涵,使其生成了独特的道德优势。然而在当代的社会语境下,由于原来所赖以生存的诸多现实保障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儒家“五常”正在悄然改变。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涵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仍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通过死生互证法、"回忆说"论证法、构成分析论证法、反对"和谐说"的论证法、"相反相克"论证法来论证灵魂不朽,对后来的西方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其关于灵魂的构成的灵魂能动说、等级说直接影响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理论;理性、激情、欲望三要素及其关系的观点成为后来很多人讨论灵魂、德性或人性问题时的标准性说法;灵魂回忆说是先验论哲学的最早表述;灵魂不朽说不仅是宗教神学的支柱性理论,也是伦理学倡导道德生活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7.
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的印象派革新了传统的色彩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色彩学,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印象派艰难曲折地向中国传播,现已在中国社会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本文试就印象派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以及中国社会所认知的审美意蕴等问题作概略论述。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所有的新闻、文艺理论中 ,都称“杂文是散文的一部分” ,造成概念上的逻辑混乱与悖论。杂文是可袭取多种文学和非文学的文体形式 ,杂取各种文本艺术表现方式 ;从这个“杂交”特征以及文体概念相交理论 ,重新界定杂文在文学概念范畴中应是一个独立的“种概念”。 相似文献
9.
10.
论我国空白票据规则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空白票据规则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既与国际惯例相脱离,又不能反映现实经济生活的需要.如何认识我国既有的有关规则,如何应对我国商业实践中业已提出而票据立法疏于回答的问题,及如何改进我国空白票据的不妥规则,这成为本文讨论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鲁迅杂文研究进行了学术史的梳理,并联系鲁迅早期的"杂体文"记忆进行了新的阐说。从切入视角上看,鲁迅的杂文在文/野对质间选取边缘性视角,有效突破了正史或正统文化的抑制;从艺术思维上看,鲁迅杂文承续了古代类书中的联想性思维,并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创造性的延伸和发挥;因之而来,鲁迅杂文的美感则主要体现为由联想而形成的纷杂表象与豁然贯通的警辟内蕴间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13.
“光”是理解中世纪美学一个重要节点。在中世纪的象征艺术中,“光”的象征艺术在建筑、绘画及文学等艺术领域获得众多表现,并具有特定的宗教意蕴。“光”在中世纪主要作为外在的源泉、绝对的权威主体——上帝的象征而被表现,由此更好地理解中世纪基督教美学的神学品格。中世纪“光”的宗教形而上学意蕴之形成之逻各斯根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具有先验性的理念论,他关于投向可见世界的眼睛的视觉和指向理念的灵魂的视觉的区分后由奥古斯丁发展为中世纪光照论(illum inatio)。普罗提诺波、埃里根纳、那文土拉等人都参与完善了中世纪“光”的象征理论。此外,中世纪“光”的象征理论同时好受到亚述、埃及等东方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形成的诸多生存方式,它的整体性特点体现了动态与静态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统一,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从时代性、实践性出发,把文化的核心要素嵌入当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有机融合,科技与人文的视界统一,它是对人本文化的积极扬弃以及和谐文化的崇高追求。 相似文献
15.
杂文本应作为当代文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的教学实践却往往忽略其重要性,而现实的需要则要求教学者努力培养学生的杂文意识和批判意识,充分认识和发掘杂文的魅力,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从而更好的利用杂文这种武器对社会百态作出批判。 相似文献
16.
目前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普遍要求应用文应文简而意丰。为使文章的内容不给读者的思绪带来混乱,需把握好文章各内容的意蕴指向性,即:政策导向的指向、情感隐露的指向、预期目的的指向、叙事的指向,从而使文章的主题趋向单一性。 相似文献
17.
藏式建筑彩绘艺术受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思想和特定的地理环境影响,具有显著的民俗特征。本文根据对藏式彩绘的历史、方法和内容等几个方面入手,对藏式建筑彩绘艺术的色彩、线条、布局等形式的审美意蕴作一个初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8.
否定之否定作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解决形式,这种解决是在对以往一切发展优秀成果继承基础上进行的。中国土地制度的双重"否定之否定"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9,(1):59-65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是有着鲜明绿色意蕴的科学理论。自然物质条件是劳动合成生产力的基本前提,而且在其构成要素和物化形态上,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自然基础,它本质上是作为要素被劳动引入生产过程的自然力,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来扩大自然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中存在为发展生产力而滥用和破坏自然力的倾向,合理的农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不相容,这是由资本的逻辑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中断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而且使土地肥力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递减。深刻领会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绿色意蕴,有利于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西游补>的时空向来让读者费心劳神,行者到底回到了哪一世界,这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戏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西游补>从第二回起,就紧锣密鼓地进行空间大腾挪.它一改取经队伍走上西方的西游,转而让行者走下东方来,实质上是从渐趋西天佛国,转向东方青青世界--世界被还原为俗世.在青青世界中,空间的腾挪变换,使时间也随之扭曲变形,而时间的扭曲变形反过来赋予空间以独特的意义--世界被还原为迷情辛苦的俗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