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而逐渐凸现出来,是在高等教育的深度变革中成为制度改革的关键点之一。本文针对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实际情况及存在的不足,提出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改革的相应对策。旨在打破多年来困扰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教育成本的"大锅饭"瓶颈,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从而提高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在发展规划、改革步骤、目标要求、办学形式、教学用语、课程设置、学制安排等方面因民族、因地区制宜;要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不断扩大民族间和地区间的开放和交流,大胆吸收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使我国民族教育既保持自身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要努力办好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和民族高等学校,加快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专业结构调整、人事制度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 对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和民族院校学位授权的建设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教育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教育实践说明,公民教育要紧密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爱国主义教育要密切联系少数民族的历史教育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知识教育,使民族群众了解、熟悉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悠久、辉煌的历史,从而将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与国家认同、公民身份认同协调、统一起来.这种做法既能有效激发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也使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和地方性知识不致断裂、消失.现阶段,在我国的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发展观上,坚持"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和"多元一体、多样性共存"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教育体系及其理论.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雄健步伐,改革主旋律在民族教育领域奏响,国家加大了对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我国的民族教育在改革中快速发展。高奏改革主旋律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纲要”实施意见》的出台,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前景催人奋进。新时代赋予民族教育新的使命,民族教育揭开了改革的新篇章。 确立和巩固办学体制,“双基”成为教育工作的亮点。基础教育是教育事 业的基石,发展基础教育成为民族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 民族地区在抓好“普九”的同时,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力争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  相似文献   

5.
胡洁 《西藏研究》2016,(4):114-120
2014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民族互嵌成为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新思路,体现了国家从经济建设硬着陆向社会文化建设软着陆的转变。从国际经验看,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计划通过"混居"方式增加各民族接触机会,美国不断修正法律实现了多民族平等和谐共处,英国以"教育优先区"填补部分地区和民族的教育弱势等对我国通过民族互嵌虚立新型民族关系有一定的启发。坚持以各民族为主体、政府引导、强化法律监管监督,深挖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精准落实着力点,培养地域共同体意识以增强"接触"可能性等有利于建设我国民族互嵌式社区。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进行民族预科招生制度改革以来,民族预科教育已经从"文化补习班"转变为大学预科。但是,由于生源质量下降、课程设置保守、教学管理难等原因,重庆三峡学院民族预科教育仍然以"补"为主,难以达到"预"的目的。从该校民族预科的生源情况、课程设置和学生心理等方面分析原因,并探析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我国的民族教育方针经历了多次调整与修改。教育方针的转变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民族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问题上的价值取向转向与现实诉求变迁。从民族教育方针经历的初步探索期(1921—1948年)、建立形成期(1949—1976年)、改革发展期(1977—2011年)、全面发展期(2012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看,我国民族教育方针呈现出人才培养理念从尊重差异性向增进共同性与尊重、包容差异性转变、人才培养重心由重“量”向“质”“量”并进转变、人才培养标准由注重政治觉悟与文化知识向全面发展转变的演进趋势。党的百年民族教育方针演进历程表明,“两个基本点”“三条主线”是符合民族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是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坚持民族团结是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守护线,坚持尊重民族地区实际是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基准线,坚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是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8.
文化人类学是近年来备受我国学者关注的新兴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于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为民族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契机。在文化人类学的视域中,民族教育的概念、民族教育的模式、民族教育的课程改革、民族教育的研究方法都获得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刘世哲 《中国民族》2015,(3):115-117
近年来,民族理论学界对于许多民族理论政策问题存在诸多分歧和争议,有些观点在学界和社会上引起较为广泛的讨论和影响。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分析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针对近些年来社会上对我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不同看法,从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八个方面,对我国"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思想方法等,进  相似文献   

10.
教师现代型转化是促进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农村教师职业生存发展呈现一系列的问题,根源在于现代性二元语境"先进"与"落后"之分下无法正确认识民族教育特殊性和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现实需求。超越现代性二元论语境,坚持多元现代化立场,认识民族教育的现代知识与民族文化整合功能,才能基于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特点与需求,探讨解决民族地区农村教师职业生存发展困境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