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黄鸿娇 《阅江学刊》2012,4(2):78-83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单一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方式,从招生到学制、课程设置、考核等环节基本上按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标准进行。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要。因此,研究生教育要确立"学术研究型"和"职业应用型"的分类培养目标,这是适应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改革研究生培养方式,在硕士生招生和学制、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导师指导、培养考核等方面实行分类培养方式的新举措,通过多样性培养方式提高研究生教育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教育主管部门致力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单位制定严格毕业要求,并将培养压力转移到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导师身上.部分导师为规避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质量风险,会对学生制定更加严格的毕业要求.在这种培养模式传导下,一些研究生因科研行为扭曲而发生学术不端行为,如"一稿多投".以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及与研究生具有行为互动的学术期刊最优化决策为切入点,分析造成研究生选择"一稿多投"的机制,探讨更具现实可行性的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3.
论清末德国法对中国近代法制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840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之后,清政府面对列强屡战屡败。当时许多有识之士强烈要求变法,建立新的制度,以富国强兵,抵御外侵。本文就当时清政府变法过程中以德国法为范本来改变传统中国封建法律的原因,中国引进德国法的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德国法对中国近代法制的积极影响作了客观分析和研究,指出中国近代法制是以德国法为蓝本、并间接参考了日本明治维新后仿效德国法基础上制定的日本法。德国法对中国近代法制由落后残酷的封建法变为相对先进文明的资本主义法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该文以贵州大学农业生物工程研究院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生Seminar团队为例,对课题组学术Seminar制度的组织形式及其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进行总结,对学术Seminar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学术Seminar在生物学及生物工程专业研究生科研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也为学术Seminar在研究生培养中获得更广泛的推广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教育模式是对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及其相应策略的模式化概括,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等条件要求以及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等方面的确立。教育模式要回答的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靠什么培养人和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培养出的人等一系列问题。海内外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发展历程、模式特点、运作机制都有较明显的差别,海外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主要特色能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提供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是新时代教育的应有之义。加强研究生党史学习教育能确保研究生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研究生教育高质量服务现代化强国建设。研究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重在聚焦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开展,使研究生不断受到党史精神的洗礼;聚焦党史学习教育的制度化实施,使研究生党史学习教育得到制度的保障;聚焦党史学习教育的多形式推进,不断增强研究生党史学习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7.
何冬 《社科纵横》2013,(1):320-321
现代高等教育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有了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中国逐步形成了以高等学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主,科研机构大型企业为辅的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高端人才为中国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对应用型、综合性、国际性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然而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严重阻碍了人才的流动,没有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系统论述这些问题背后存在的深层伦理问题。一是研究生教育目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一些缺陷。二是研究生培养中长期存在的伦理角色缺位。三是如何进行从顶层设计到基础培养的全方位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院系的过程管理和学术管理力度,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探索建立适合研究生发展规律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体系是研究生教育的必经之路。笔者站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的角度,对石河子大学校院二级管理中院级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渐形成了以专业化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并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高层次、综合性、专业性、创新型人才.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培养模式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期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以黑龙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并采取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培养目标空泛、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呆板单一、创新意识不强和创造能力不足等主要问题.基于此,应采取的解决对策为: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导师引导作用,提升专业的柔性和学制的弹性;完善学位论文的指导、评审与答辩制度;积极鼓励产学研相结合,为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杨晓梅 《学术交流》2004,(5):166-171
尽管人们对梁启超的认识和了解不在教育方面,但作为中国近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颇有见地地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主张。他的教育宗旨随着时世的变迁不断发展,从戊戌维新时期主张培养政治革新人才到20世纪初培养现代国民,逐渐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到更广泛、更普遍的人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特别强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把女子教育同国家强盛联系在一起,这种主张可谓前无古人;他借鉴日本所制定的学校教育的四个阶段,为近代学制的颁布提供了重要参考;他关于义务教育和教育经费的见解在中国教育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极大地丰富了近代教育史的内蕴,也为近代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魁 《阅江学刊》2011,3(5):37-42
由于高科技、全球化以及反思性现代化等因素的影响,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过渡,在西方历史演变中逐步形成的现代大学制度,自然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中国在进行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移植"、改造西方的现代大学制度,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大学制度的"自主发展",以便实现中国大学制度从他组织进入自组织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2.
梁晓凤 《学术交流》2007,(8):172-175
民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产生的土壤,中国近代教育思潮是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成长的甘露,近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升华的有机肥料。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以民为贵,促进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他主张通过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通过民主教育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并尽量发挥大家的创造力。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开我国"教育公平"的先河,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丁 《社会》2018,38(3):79-104
本文利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BCSPS)数据,分析了城乡户籍、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学校过程及毕业出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学校过程方面,城乡大学生在学业成绩、校园表现、心理素质上差异不大,但在文化资本、毕业预期上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受家庭文化资本等背景因素影响;家庭背景在不同层次高校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家庭经济资本有利于非“211”高校学生争取更好的校园表现,而文化资本对“211”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影响更大。在毕业出路方面,国内研究生教育机会的分配相对公平,主要受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影响。不过,海外留学机会获得受家庭文化资本和家庭收入影响明显,优势阶层的子女毕业深造选择空间更大。海外留学和留学归国人员规模快速增长对高等教育的主观公平性与民众阶层固化感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创新思维:传统教育的缺失与素质教育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奇 《唐都学刊》2003,19(2):66-68
传统教育的教育思想、评价学生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反差甚大 ,而其关键是创新思维的缺失 ,发展创造性教育 ,是人类教育发展和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 ,而培养创新思维 ,则应是我国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论人力资本与教育体制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津 《求是学刊》2001,28(2):48-53
人力资本是智力投资的产物 ,是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的竞争力量 ,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升级离不开人力资本的作用。自 2 0世纪 60年代后 ,人力资本理论已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各个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利用 ,并将其与教育体制的建设联系在一起。目前 ,我国的人力资本状况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 ,且教育体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 ,现在我国应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转变政府职能 ,积极发展网络教育、民办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国际教育 ,加强本土教育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16.
曹永国 《唐都学刊》2001,17(4):89-93
西部开发要求教育大发展。美国教育在西部开发中采取了拨地兴学、兴办公立学校、建立农工商学院、发展职业教育、重视科研导航等措施并取得了成功。借鉴历史经验,完善现行教育投资体制、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加强教育立法、实现农科教良性循环对西部教育将具有理论和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贞  李燕 《创新》2009,3(3)
农村义务教育落后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无法切实保障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二元化的教育结构已经影响到中国人口的教育质量,社会的公平与协调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有的收费取消了,新的资金来源缺乏保证,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风险。积极有效地配置财政教育经费,有利于保证农村义务教育资金,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The School Consolidation Policy in the 1990s significantly impacted Chinese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Chinese rural communities. Although this policy has been involved in many negative news reports, there is a lac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n it. To address the research gap, this paper first delineates the evolution of this policy, which was formed to balance the dispar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accelerated by rural financial reformation and aborted due to various emerging problems. It then discusses the education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policy including misallocated resources, poor quality, rising costs, student safety issues, high dropout rate, and lost rural culture heritage. Through the analyses, this paper provides a clear pic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ural education, and offers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educational policy, promoting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securing educational rights of students in rural China.  相似文献   

19.
吴愈晓 《社会》2012,32(4):112-137
一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逐渐缩小,最近甚至开始出现女性超过男性的趋势。利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本研究探讨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性别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并着重检验影响教育获得的各主要因素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第一,性别不平等存在城乡差异,农村户口居民的性别不平等程度高于非农户口居民;第二,父亲的职业地位指数(ISEI)或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低,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越严重;第三,兄弟姐妹人数越多的群体,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越严重;最后,不同教育层次入学机会的性别不平等程度也不相同,教育层次越低,升学机会的性别不平等越严重。笔者认为上述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模式来源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父权制观念或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认同感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庞圣民 《社会》2016,36(5):155-17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间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愈演愈烈。本文使用CGSS 2008数据,基于梅尔模型,首先从总体上分析了城乡教育不平等的演进过程,结果发现,城乡间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主要肇始于小学升初中和初中升高中两个阶段,而由后者产生的不平等尤为严重。继而,本文对中学阶段升学过程展开专门分析,发现在“课外补习班市场”发育过程中,受益最大的是就读于非重点初中的城镇子弟,正是这类高中候选人与同样就读于非重点初中的农村子弟在市场转型后升学机会差距的迅速扩大,导致在后续高中升大学阶段,虽然高等教育规模一再扩张,城乡居民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却愈演愈烈。本文还发现,就读于重点中学的城乡子弟间升学机会的不平等并未在市场化后显著增大,因而,本文认为,重点中学制度不应为近年来日益加剧的城乡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负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