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华书局 1982年出版的冀勤点校的《元稹集》 ,是 2 0世纪惟一的点校本 ,但是这个点校本却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 :一是录校不精 ,二是误校太多 ,三是失校太多 ,四是对前人成果的借鉴不够合理、充分 ,五是轻率校改 ,六是误收与误补 ,七是标点失误 ,八是未能广参异本。为此我们对《元稹集》应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认识 ,以便日后谨慎正确的利用 ,并藉此为以后重新整理《元稹集》获得些微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郑恕哲 《唐都学刊》2011,27(5):10-10
中华书局1983年6月出版的由贺次君先生点校的《元和郡县图志》河北道怀州"修武县"条目下有以下记载:左传曰"晋阳处父聘于卫,过宁"。按照贺次君先生的点校来理解:晋阳人处父去卫国聘问,路过宁这个地方。但从《左传》的记载看,贺次君先生的点校应有误。如《左传》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晋殽之战之后:文赢请三帅,…(晋襄)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译注》李梦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330页。下同。)  相似文献   

3.
由已故郦学前辈段仲熙先生点校、著名郦学家陈桥驿教授复校的郦学巨篇——《水经注疏》排印本,终于在1989年6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分三册共二百余万言。除正文以外,前言及附录还收入了若干篇研究论文。数年以前,段老接受郦学界与出版界之委托,承担了此项点校任务。他以1957年北京科学  相似文献   

4.
崔梅  谢秉洪 《社科纵横》2011,26(1):86-87,90
《汉书》版本很多,现今使用最多应首推中华书局1962年整理出版的点校本。然对于《汉书》这样一部流传了近两千年的巨著来说,历代辗转抄刻,错讹难免。作为宋"四大类书"之一的《太平御览》,引书宏富。历来被学者视为校勘、辑佚的宝山。《太平御览》所引《汉书》资料计2823条,且与今本《汉书》有诸多不同,这便可以作为研究《汉书》异文的一条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5.
陶家骏 《阅江学刊》2011,(3):146-148
中华书局《汉书》点校本博采前人成果,汇集时贤之智,点校成果斐然。不过,由于该书卷帙浩繁,少数标点句读尚有可斟酌之处,兹录八则,略抒管见,以备刍荛之采。  相似文献   

6.
由于《文选》收录了周至六朝一百三十个知名作者的代表作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阅读方便,因而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重视,成为必读书籍,研究和注释此书,也成专门学问,唐李善的《文选注》,便是一部权威性集大成的著作。李注引书一千五六百种,许多佚文赖以保存,考订名物和训诂,价值也很高。清代不少学者,都曾致力于此书的校勘和笺释工作。高步瀛先生的《文选李注义疏》(以下简称《义疏》),则总结了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再加上自己的许多精辟见解,是一部值得重视的著作。惜乎高先生于1940年病逝,仅完  相似文献   

7.
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是迄今为止收录清人詩文集最为详尽的工具书。然而柯愈春先生在编辑此书时,对一些著作未能一一经眼,故存有一些待考及考证失误之处。本文意在对《提要》中的一些误考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8.
《徐霞客游记》上、下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初版,褚绍唐、吴应寿先生点校。二位点校精审,然是书卷帙浩繁,即千虑一失积亦可观。故笔者拜读初版后即录得点校失误处数百条,寄与此书编辑周宁霞先生,以供再版时参考。随获周先生惠函,得知增订本已于1987年出版。旋购再读,发现订正者仅十之一二,且有初版不误再版反误者。如第228页15行:“永福寺昔时甚盛,中有千余僧常住,田数千亩”。初版作“中有千余僧,常住田数千亩。”这本是对的,常住即寺庙主持,常住田即寺院田产。《游记》第205页6行所谓“置四十八愿斋僧田於常住”,“置田於寺”,指的也是常住  相似文献   

9.
对《四库总目提要》的补正订误,继前辈学者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胡玉縉先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后,近又有李裕民先生《四库提要订误》(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崔富章先生《四库提要补正》(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大作问世。兹将我们在翻检《总目》时发现的是书疏误而又未见余、胡、李、崔等先生论及者数则,整理补正如下。本文引录《总目》文字均据中华书局1965年整理影印本《四库全书总目》(省称《总目》)。(一)《总目》卷156:《筠溪集》二十四卷。宋李弥逊撰。弥逊字似之,连江人,居于吴县……是集首有楼钥序,称其归隐西山十六年,不复有仕宦意。按:《筠溪集·附录》《李公家传》谓李弥逊  相似文献   

10.
朱惠仙 《浙江学刊》2006,(5):105-107
《出曜经》是一部故事性和可读性较强、词汇较为丰富,文学价值和语言研究价值较高的佛经,但目前学术界使用最为广泛的《大正藏》本错讹颇多,影响阅读和研究。本文利用本校、理校、他校等方法,分“形近而误”、“误衍”、“误倒”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元大都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元代开始,大都城(今北京)取代了汉唐长安(今西安)、洛阳,两宋开封、临安(今杭州),成为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有其必然的内在发展规律。程朱理学被定为"官学",体现了北方学者文化影响的权威性。大都新城的建设,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文化思考。而大都与上都的长期并存,体现了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新出唐墓志百种》的出版丰富了唐代文献史料,对研究唐代历史文化、书法艺术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在认真对照拓片的基础上,运用文字学、词汇学、文献学、历史学等知识,辅证以历代墓志文献及传世文献,对该书进行全面校读,发现其文字校勘存在着诸多可商之处,兹择其数例,略加论述,以期有助于该书的利用和文献古籍的整理。  相似文献   

13.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明天启年间唐琳校点本《韩诗外传》一部.该本系据程荣《汉魏丛书》本翻刻,是清初常熟藏书家钱兴国与曹炎递藏的善本.该本共载录了唐琳与五位晚明评点家对《韩诗外传》所作的二百五十余则评语,是明代唯一一部集评本《外传》,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些评语对《外传》的艺术特点进行了精彩的揭橥,使这部静默已久的西汉元典焕发出文学的光芒.  相似文献   

14.
钟书林 《唐都学刊》2010,26(6):17-21
敦煌遗书S.2199《尼灵惠唯书》,自刘铭恕、施萍婷先生等校注以来早已引人关注。"唯书"是古代民间盟誓之书的一种表现形式,属于古代盟书文体之一。它具有明确的制立文书时间,强调文书制立者弥留之际的清醒程度,以押署为验,具有半官方的色彩,产生较强的法律约束力等特征。它一般适应于没有子嗣的老人,在分配遗产时使用。由于宋代新遗嘱法的推行,导致了唐五代"敦煌式"唯书的消亡。此外,这份唯书的制立者尼灵惠,并非是一名尼姑,也不以比丘尼为姓,而是一位姓尼的普通世俗女子。  相似文献   

15.
江瀚 《学术交流》2012,(5):160-164
王逸曾参与了《东观汉记》的编撰工作,他的著作除了《楚辞章句》外,留存于世的作品非常稀少。后人所辑,也有不少疏漏。按照《后汉书》对王逸作品的归类,依据书目记录和后世的辑佚,可以考知的王逸著述有"赋"类两篇——《机赋》和《荔支赋》,"书"类一篇——《与樊英书》,"论"类一部——《正部论》,《折武论》和《玉部论》是《正部论》中可以考知篇名的两篇文章,"杂文"类现存有《临豫章教》残句。  相似文献   

16.
常春 《唐都学刊》2010,26(3):30-33
唐代、宋代的书法观念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书法观念的典型代表,二者之间又有颇为明显的异同之处。正如常人所说的"唐书法"就是说唐代书法对于字体规范、风格法度有着严密的内在要求,其实由于科举进仕的需要以及宋人文化素养的普通提升,宋代文人对"法"也有着自觉地遵循。同时,在宋代还大量出现了"游与艺"、"以书为乐"等更为轻松的书法观念。  相似文献   

17.
高平檀氏约自两晋之际流迁江东,侨居京口,当属于北府崇尚武力之将门次等士族。尽管入宋后,其家族代表人物的政治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主要依靠勋功封赏,其后人仕进依然受到高门士族的抑制。晋宋之间,檀氏武人代表参与了北府兵崛起的过程,特别在刘裕领导北府集团推翻高门士族桓玄和建宋代晋的过程中,檀氏家族代表先“合门从义”,后随刘裕征战南燕与后秦,军功卓著。刘宋前期,檀道济作为北府将领的代表,受命刘裕成为顾命辅政大臣之一,虽被动卷入宫廷政治斗争,但其主要作为仍然是在对抗北魏的军事征战中。檀和之领军征伐林邑,维护了岭南地区的稳定。宋文帝及其权臣猜忌并无端杀害了檀道济,不仅重创檀氏家族,而且严重削弱了刘宋的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18.
明代旧题李攀龙《唐诗选》及相关书在中国和日本都有广泛的传播,版本众多,中日学者围绕《唐诗选》所展开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涉及到版本辨伪,重版类版.影响研究等多个方面。研究向前推进的同时也看到无论是文献的收集整理还是在此基础上的文学思想研究.都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 ,唐代以后 ,北京政治地位的上升并非如以前一些观点所认为的那样 ,是东北少数民族崛起的结果 ,而是农业时代国家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分离的必然产物。隋唐以后 ,在国家经济重心由西北向东南转移 ,而由民族关系决定的政治重心并未发生根本性位移的双重力量之下 ,国家的政治中心逐渐由西北向东北转移 ,北京随之于元代以后成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首都  相似文献   

20.
雷磊 《阅江学刊》2010,(5):85-91
明代词学观念的发展和《草堂诗余》的传播是一个互动的关系,相辅相成,甚至互为因果。以《草堂诗余》的传刻为线索考察明代词学观念的演变,可以理出一个较为完整而清晰的发展轨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整个明代词学观念发展的状况,有利于理解明代词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但是,明代词学观念同《草堂诗余》相纠缠,也存在严重的局限,影响明人对宋词的全面认识和对词体本质的深入理解。拘于《草堂诗余》是明词不兴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