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理念在建国初期由以国防军事服务为中心向为国防、经济服务并重转变。文革期间重新强调气象服务以军事决策为中心。1978年至1999年气象服务领域从军事与经济并重向经济、国防、农业三位一体转变,公共气象服务成为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至今,人本气象理念逐渐在气象服务中得到体现。气象部门应坚持人本气象理念,发展人民满意的公共气象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专业化、精确化的气象服务产品。  相似文献   

2.
我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气象灾害及其影响已产生新的特点。近年来,包括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预警信息发布、风险管理、减灾手段和科技支撑等方面在内的气象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逐步加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日渐完善。未来,面对气象防灾减灾的新挑战,我国应更加注重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化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气候风险,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增强全民防灾减灾的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3.
4.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具有法律约束力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今,我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或规划。这些计划或规划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实践中却大都不能被很好地实施。究其原因,与人们对它的法律约束力认识不清密切相关。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载体的《纲要》是法律性文件,具有法律约束力,并只对政府具有约束力。因此,我们应将"规划"纳入法治轨道,确保中央"规划"对地方"规划"的指导性和约束性,维护"规划"的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5.
宋晓丹 《阅江学刊》2012,(6):96-101
《气象法》是气象法律部门的基础性法律,是体现气象法基本特点、基本精神、基本理念与基本价值取向的综合性立法,应具备基本法的地位和功能。我国《气象法》颁布实施以来,虽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气象基本法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在价值目标、调整范围、制度内容、法律协调机制以及责任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缺陷和不足。应尽快修订《气象法》,完善基本范畴和制度,以符合气象基本法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6.
生态伦理学是伦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将人对自然存在物的义务纳入伦理学关注的视野,进而将传统伦理学关注的人际义务扩展到代际之间。生态伦理学在西方发展的历史并不算长,但它对以人类为中心的传统伦理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旨在对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的走势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7.
阎青春 《社会福利》2011,(12):13-16
【政策出台】2011年9月17日,国务院颁布下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颁布实施,是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我国发展新时期的老龄事业提供了根本性的行动纲领,是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统筹解决老龄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8.
作为美国文化遗产类国家公园的代表,国家历史公园致力于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利用.依托承载美国历史发展中重大事件、 关键人物和重要地点之文化遗产,美国自1933年以来已建成50个国家历史公园,并且有4个正在建设之中.国家公园管理局依据文化遗产和国家公园两个领域的法律法规对之进行管理,并通过伙伴关系、 特许经营、 捐赠、 志愿者等途径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经过80余年的实践,美国国家历史公园的保护功能得到巩固,研究、 展示、 教育、 休闲等功能也不断强化,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协同.借鉴美国国家历史公园建设的经验,中国应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纳入到正在创建的国家公园体系,在建设与管理中强化公园立法、 完善功能体系、 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5,(9):7-12
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条:极端重视群众工作,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明确群众工作任务,提高群众工作本领。世界都是过程的集合体。今天的世界处在大变动的特定时期,这就使我们党做群众工作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群众工作科学化就需要构建做好群众工作的系统工程,我们提出的主要意见是:一线调研,了解群众;百姓情怀,敬畏群众;以理服人,引导群众;为民办事,服务群众;请民作主,依靠群众;完善制度,赢得群众。  相似文献   

10.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两山”关系的演变、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三个维度,可以概括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历史进程,总结得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宝贵经验:必须始终坚持党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全面领导,敢于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作斗争,统筹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推动制度体系建设;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努力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1.
依据公共经济学原理和公共产品的特征,气象服务产品可以分为纯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公共资源及私人产品等类型。气象服务产品的提供者和生产者可以合一,也可以分离。我国气象服务领域存在着气象信息和气象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气象行业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我国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气象科技创新体系面临的形势,从加强各参与主体自身能力建设和分工统筹、加强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引导衔接和干预作用、健全气象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加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向参与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等六个方面提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和对策,进一步提高我国气象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气象人才队伍素质,全面提高气象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区域规划特点、问题及区域发展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耀 《创新》2010,4(3):5-7
我国国家级区域规划不仅成为国家战略布局和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应当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制定和出台国家级区域规划必须立足于国家整体战略,能够引导区域内各主体一致行动,规划实施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未来我国沿海经济带将走向"俱乐部趋同",大城市圈对区域资源配置的主导性增强,产业资本将替代劳动力成为要素流动的主体,民族地区经济的战略地位跃升。  相似文献   

14.
形式美构图原理是设计的基础,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计理论"的重点章节.通过运用拼贴法进行教学,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把枯燥抽象的设计理论融入到具象生动的拼贴过程.拼贴法教学是基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尝试,以任务驱动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设计热情,有利于解读与传承中国古典造园精髓.  相似文献   

15.
科技的发展需要动漫这种大众性的视觉文化艺术形式的传播与宣传。动漫艺术的发展与应用开拓了气象科学宣传的新模式。在"气象漫画"的创作方面,网络游戏是"气象动漫"新颖的表现形式。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气象动漫"角色品牌无疑是进行气象文化宣传的有效途径。"气象动漫"宣传必须以现代传媒为支撑,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跨媒体平台,结合传统媒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逐渐形成以移动彩信、网络动漫、网络动漫游戏和手机动漫游戏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气象动漫"作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程杰 《阅江学刊》2014,(1):111-128
我国是一个花卉文化极其繁荣灿烂的国度,无论是园艺种植、花事观赏,还是文学、艺术创作都极为丰富繁盛。我国花卉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先秦的始发期、秦汉至盛唐的渐盛期和中唐以来的繁盛期。从审美认识水平着眼,我们将这三个阶段分别称为“物质实用时代”、“花色审美时代”和“文化象征时代”,三个阶段间呈不断累积演进之势。我国花卉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着我国自然条件、社会文化广泛的历史基础。我国地大物博,植物资源丰富,给花卉园艺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国发达的农耕文明对花卉园艺生产促进良多。我国传统士大夫阶层构成了花卉文化创造的主力,无论是外延的拓展,还是内涵的提升,都主要得力于他们的奉献,也主要体现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文化理想。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崇尚自然的文化观念对花卉观赏的影响从来都是正面、积极的,历史上从未出现其他民族那种基于特定教义对花卉使用的严格限制,西方中世纪普遍禁止那样的现象。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花卉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决定了我国花卉文化的民族风格。我国观赏花卉以我国原产的木本和经济应用品种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名花、名树体系。我国人民比较重视自然生长、园艺种植的植物生姿,特别欣赏植物的生机天趣,西方社会那种花环、花冠等采结献赠为礼的方式在我国并不多见。在花卉象征上,我国士大夫阶层最终形成了“比德”、“写意”传统,即通过花卉形象寄托人的道德品格和高雅情趣,体现了我国崇尚伦理道德的文化精神,与西方花卉象征多具宗教意义颇有异致。我国花卉象征中的吉祥寓意,体现着我国民众独特的幸福观,有着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系统“花语”。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的精神建设是当下中国历史性实践所提出的重大思想课题。现代化的发展往往意指进入现代文明。而对这一文明的抽象理解却掩盖了其本质规定和历史性。中国的发展是在与西方不同的历史前提的基础上开展出来的,仅只部分地从属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而其快速发展正日益凸显后者固有的历史界限。中国发展的现实前景意味着整个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价值体系等的变革与重铸,从而不可避免地要求哲学的新形态。这一哲学新形态的思想资源即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其自主的创造性融合,将积极地指向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