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每年,《福布斯》杂志都要公布美国前400位巨富的排行榜。这个排行榜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趣,因为从中不但可以省出商界巨头们怎样致富,而目可以间接地看出这个国家年夏一年的变化情况。第一张名单是1982年公布的,前十位一半属于亨特家族──他们把得克萨斯州钻得满目疮痍,打出不少获利丰厚的喷油井。这不禁使人想起J·波尔·格蒂关于怎样在世上出人头地的劝谕:“早起床、勤干活、打油井”。格蒂继承了父亲的财产,靠这样干成了十亿万富翁。同一张表上洛克菲勒家族和杜邦家族的人也比比皆是,还有一位弗里克,一位惠特尼,一位或两位梅隆…  相似文献   

2.
孙磊 《东西南北》2013,(2):27-27
伊恩·弗莱明因创作出007这一英国间谍而为世人熟知,人们都知道他是一名小说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本人就是个间谍。  相似文献   

3.
司马皓 《东西南北》2012,(11):37-39
他是股神沃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有“幕后智囊”和“最后的秘密武器”之称。他在外界的知名度、透明度一直很低,其智慧、价值和贡献也被世人严重低估,他就是查理·芒格。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作为“五四”时代最重要的文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值得探讨。本文介绍了周作人所受的传统文学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接受西方美学,构成以蔼理斯学说为主的美学体系,形成自由表现自我、追求和谐自然、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调和统一的美学特征。但是,在周作人美学思想中又有一对基本矛盾,即“审美的功利性”与“审美的超功利”,他一生思想多变,其美学思想却一直在这对矛盾中徘徊。周作人的这一矛盾也具有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巨匠世纪的伟人──纪念爱因斯坦逝世41周年杨大同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闭上了那双深沉而睿智的眼睛。终于,这位伟人远离了世人对他的赞美与毁誉,获得了永远的解脱。在他的文案上未完成的遗稿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绵力来为真理和...  相似文献   

6.
农业投入:世人瞩目的焦点问题陈高云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这是被实践所检验了的真理。可是,这几年农业投入严重不足,不仅掣时了发展速度,使农业在低水平上徘徊;而且导致了掠夺式经营,引发出一些深层次矛盾。应当疾呼:增加农业投入不能再空喊口号...  相似文献   

7.
冯立鳌 《探求》2011,(2):32-38
韩非构建了以君主为本位的法、术、势严密结合的政治哲学,然而这一学说在根本上内含着一些无法克服的深层矛盾:他崇尚法治,但他的法是凭势而立、依势推行的,由此形成法与势的终极冲突;他的术是护法保势的手段,但术的隐秘性和非道德性,既破坏了法治精神,又使权势丧失了应有的道德基石,由此造成术治实施中的“二律背反”;他以人性自利为学说的立论前提,但却坚守君性至公的立法理念,由此出现人性设定中的悖论。这些理论深层的矛盾,实质上是一种反人类的思维面临人类社会必然性所表现出的必有冲突。  相似文献   

8.
傅兴林 《唐都学刊》2001,17(3):29-31
当白居易以文学家的审美眼光观照《长恨歌》时,言辞中潜溢着欣赏之情,而当他以政治家的功利眼光审视《长恨歌》时,往往又流露出轻视之意。封建文人所肩负的双重角色、所固有的矛盾人格,造成了白居易矛盾心态的出现。白居易以归类的方式重申了他对《长恨歌》主题归属的定位,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这一矛盾心态的钥匙。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是中国当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这是举世公认的。同时他在哲学领域里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从实际出发,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了重大变革,他的哲学思想中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又突现了他超越马克思主义适应当代中国现实的新特点。  一、矛盾融合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斗争又融合推动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一般来说,斗争性占主要地位。过去,在“斗争哲学”指导下,片面强调斗争性,忽视了同一性,即融合性,这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他是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次子。王永庆有三房太太,王文祥是二太太杨娇所生,他有一个亲哥哥文洋,三个亲姐姐贵云、雪龄、雪红。中国老式大家庭从来都伴随着矛盾,王家也是如此。王文祥童年时,父亲娶了三娘,母亲就带着他和姐姐去美国住了多年。因为没有立遗嘱,父亲过世后,二太太的几个孩子大都没有参与台塑集团管理。如今,二房、三房的子女也不会聚起来吃一顿团圆饭。  相似文献   

11.
王树林 《唐都学刊》2004,20(6):144-148
中共"七大"前后,毛泽东的美国观经历了赞扬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到深信美国"实在是一个敌对性的帝国主义"的戏剧性的推演;美苏关系是毛泽东的美国观推演的国际背景,而美国对华政策则是毛泽东观感、认知和评价美国的基本尺度;毛泽东的美国观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又兼备革命现实主义的特征,它显现了毛泽东的民族主义情结与现代化追求之间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2.
汪介之 《阅江学刊》2010,(6):108-113
俄罗斯学者米.巴赫金的治学领域宽广,对人文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俄罗斯本民族的文学和文化遗产是巴赫金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孕育、生成和发展的主要资源,但他对于中国文化和文学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集中体现在他撰写的一份题为"中国文学的特征及其历史"的提纲中。巴赫金看到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确认从事一般文化与文学研究、探索人类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规律离不开对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把握,这其实是他在观照东西方文化关系和思考世界文化发展问题时必然形成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决心推行廉洁政治源于他对满清王朝官场腐败的揭露以及对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之初官场现实的忧虑。基于"天下为公"的"官为民仆"思想和基于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道德修养论,是孙中山廉政思想的理论基础。从"法律为纲"的思想出发提出依法治国的构想,从"主权在民"的思想出发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监察制度,从"任人唯贤"思想出发建立官吏选拔考试制度,是孙中山廉政探索的具体制度设计。从自身做起,当好表率,在行为实践中躬行实现廉洁政治的理想目标,是孙中山廉政探索的个体道德实践。孙中山的廉政探索,对于我们当今加强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周作人于雅俗之趣中熔铸现实的人性关怀,到汪曾祺于嘲谑之趣中凝聚对俗世人生的悲悯体恤,由他们对于主体精神世界与个体心性的珍视和护佑,可以清晰地串连起一条久被压抑的20世纪趣味文学线索.  相似文献   

15.
Many people have written about the life, literary work and pedagogical activity of L. N. Tolstoy, but only the found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great Lenin, fully and correctly indicated his real importance and role in Russian life, explained the sharp contradictions in his world outlook, presented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great writer's creativity and showed that Tolstoy the artist and thinker mirrored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features of the first Russian Revolution, its strength and its weakness."  相似文献   

16.
解读水墨重彩大师武星宽教授画品与人品一体的特点,并从他作品的五大特征:风格独特,画如其人;用色大胆,对比强劲;笔触潇洒,虚实有度;线条有力,收放自如;包罗万象,题材丰富等方面分别赏析作品的个性美与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7.
林定忠 《唐都学刊》2002,18(4):71-73
生活世界问题是胡塞尔后期哲学的中心问题 ,有关于此的研究也是胡塞尔现象学研究在社会政治、历史方面的重要成果。分析胡塞尔生活世界观念的层级性的交互主体性建构特征 ,有必要澄清生活世界概念之内涵及其普遍哲学概念之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老舍的文本世界中,“理想市民形象”承载了他国民性改造的核心价值观念。这种价值特征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根源于“民族自尊”的“文化侵略”的想象,从而形成了认同西方文化立场与尊重传统文化优质因素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状态。这种矛盾不仅颠覆了左翼关于“现代革命”的理论想象,而且使得老舍撤回传统文化内部寻找国民性更新资源。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新形势下,威尔逊借助美国卷入大战和实施战争动员这一难得的时机,通过重新阐释美国的传统与特性以及利用德国作为“他者”与美国相对照,成功地使美国的自我形象与国际角色从19世纪的“共和榜样”和“自由典范”转换为“自由卫士”和“世界领袖”。威尔逊对国家身份的重塑不仅有助于当时的战争动员,而且解决了美国踏上世界舞台后的角色困惑与身份危机,为崛起的美国确立了长远的国家政策走向。他对美国理想、角色和命运的创造性阐释主导了美国人对自己国家存在意义以及美国与世界关系的理解,成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外交政策话语,对美国外交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is year marks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Nelson Mandela’s birth. The reason the global media reacted strongly to the news of Mandela’s death five years ago can be found in his lasting contributions and his immortal spirit. Mandela’s spir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noble ideals of opposing apartheid and achieving democracy, freedom and equality; by his philosophy of reconciliation, marked by magnanimity and forgiveness; by his principled stand for peace and justice in Africa and the world; by his political wisdom in summing up the situation and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the times, evinced in his quitting office at the peak of his political life; by his thankfulness for help and concern for vulnerable groups; and by his personal charm, as reflected in his magnanimity, sense of humor, sincerity and sense of equality. These six qualities are closely connected and constitute a dialectical unity. South Africa is the birthplace of Mandela and the soil in which the Mandela spirit grew. The fact that South Africa produced a Mandela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his historical era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international support he received. Above all, however, Mandela’s rise was closely tied to his noble ideals and outstanding character. In a wor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origins of the Mandela spirit complement and illuminate each other. The Mandela spirit is rooted in South Africa, yet it belongs to the whole world and the whole human race. Its radiant reason, dynamism and strong personal influence will continue to illuminate our world with an eternal charisma. The world of today needs the Mandela spirit more than ev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