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人类社会实践的要求 ,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集中体现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的论述中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在新的世纪保持党的先进性 ,首先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这就从唯物史观实践论的高度揭示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集中体现在 ,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集中体现 ,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由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来揭示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实践活动的本质 ,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实践论的基点 ,也是认识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哲学依据。从马克思唯…  相似文献   

2.
云南地方史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云南地方史是中国史的一部分 云南地方史的范围就是以今天云南省的行政区划为空间,由此上溯到人类诞生的远古为时间;也就是说,自古及今,凡在今云南省地区发生的人类的社会、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活动,都属于云南地方史的范围。云南是中国的一部分,云南地方史也是中国史的一部分。 自秦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云南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政区。和一切事物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一样,任何地名都有其产生、演变的历史。“云南”作为政区名号由小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马克思主义还“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列宁选集》第2卷第586页)生产活动是人类主要的实践形式之一。因而,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主要动力,生产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个认识论命题。“实践标准”是一个认识论范畴。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是为了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当实践标准表现为社会历史领域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前提和结果时,它就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实践,是人类一切其它社会历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而人类生产活动的前提和结果都表现为生产力的状况。所谓生产力标准有两种含义,其一是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评价一种生产关系,一种社会形态是否有生命力,是否合理,最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时,生产力标准…  相似文献   

5.
关于生产力的三个论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产力的地位作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述和我的学习理解,生产力的地位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论点。 1.生产力源泉论:生产力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生产力的运动和发展,是社会物质财富增长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类为了能够生存,首先需要有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类正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征服、改造、改善、协调、保护自然界,索取和创造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人类这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改善自然、协调自然、保护自然以获取物质资料的现实的智慧和力量,就是生产力。生产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范畴和经济范畴。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增长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变革,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前进。同时,“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淅”。“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6.
宁夏地名特征与地名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名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由聚落—乡镇—城市的真实写照。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它既是历史时期人类向大自然拓荒足迹的反映,又是战乱、迁徙、民族融合的写照。随着疆域的易主、国家的兴替、王朝的更迭,地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宁夏深居祖国腹地,其地名特征表现出了边地文化、生态文化、绿洲文化、山地文化及民族文化等特征。宁夏地名是宁夏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形成、发展和演变的真实写照,从而也构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地名文化。本文通过对1∶50万的宁夏政区图上1000余个地名分门别类的研究,从更深层面上挖掘出了区域文化的特征,可以为宁夏现阶段行政区划的调整、政区命名等提供参考,有助于当地旅游文化的定位与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因此,本研究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支持、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神话、传说与地名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政 《船山学刊》2006,(2):219-221
世界各地都遗存有由神话、传说命名的地名。而社会的发展,地质的变迁,民族的迁徙等又会使地名不断地演变、讹传、重名,地名的分布日益复杂化、国际化;同时地名文化与其它的文化形式一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恩格斯说:“人类生产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男人和女人的社会地位的确定则正是以谁占据这两种生产的主导地位来划分的。早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所限,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和征服能力都极其低下,男人们主要负责渔猎,而妇女则从事着采集野果和简单耕种等。由于人们的生活范围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渔猎往往使人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而妇女所从事的劳动则能弥补和保障了人类食物来源的溃乏。特别是原始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由被动的地等待大自然的恩赐,转向了主动地向大自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即人的理想、道德、意志、性格、情绪等;二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活力,即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的精神,是由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的。国家、民族、企业都是人类聚集生活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人类群体,受其各自客观条件的制约,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也不尽相同。本文结合《实践论》的学习仅就大庆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大庆精神的能动作用,以及坚持大庆精神的普遍意义,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大庆的社会实践形成大庆精神社会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凝聚升华而形成精神。大庆精神,就是大庆人在特定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条件下,在大庆勘探、开发、建设的广泛  相似文献   

10.
地名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具有特定地理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地名,只有那些对人们有方位意义、本身又具有可被辩认的自然或人为的形态特征的地方,才有可能被赋予名称。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起源非常古老,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我们可以说,地名就是人们对于地物的反映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命是一种必然性,运是一种偶然性,两者在某人身上统一就是命运。"命"通过"运"展现时,要经过可能性到现实性的转化。虽然规范"命"与"运表现命"时都需要条件。但前者的条件由自然、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构成,称为"命"的根据;后者的条件则由某主体的内部非基本矛盾和外部矛盾构成,称为通常的条件。相对个人来说,命的前提总是既定的,这不管他所面对的"命"的根据即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条件是生下就有的,还是其与他人不断在后天实践活动时所合力创造的。个人"命"的前提固然既定,但无数个人新的实践合力又可使命的内容改变。  相似文献   

12.
<正> 社会经济效益和单位经济效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呈现为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系统。首先,从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作横向分析。社会经济效益是由许多单位经济效益构成的整体效益,包括国民经济全局各个方面的所有空间范围的效益;而其中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效益则是单位经济效益。其次,从经济活动的时间范围作纵向分析。社会经济效益由达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所有阶段的综合效益构成,是一系列经济发展阶段上的联结和转换的整个过程的效益;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效益则成为单位经济效益。他们在现实经济生活的展开中所呈现的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可以从不同方面得到表现。社会经济效益与单位经济效益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效益离开了地区、部门、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同时产生的。也视是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在人类发展史的同一时间和同一空间范围里产生的。这种已成定论的观点并不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因而不是正确的观点。按照恩格斯的说法,生活在蒙昧时代低级阶段的人类——类人猿,亦即“人类的童年”,是原始社会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不存在真正的劳动生产的实践活动。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而那时人类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不可能具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会有生产物质资  相似文献   

14.
屈辞涉及诸多古地名,后世学者对这些古地名的阐释透露出中国地理文化以及国人地理观的诸种特色,如先秦地理观为基于欧亚大陆板块的世界地理意识,后世基于政治、文化的影响而导致这种地理观念逐渐收缩内倾;包括屈辞在内的先秦文献含有大量外来语词和外来地理概念,其中承载模糊语义者可能为音译外来词;音译词进入中国文化后,随即会有新的相应形声字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由音译而生的形声字义不断汉化而坐实;外来地名中的意译词不好坐实,故文献岐说相对较少;外来地名所具特征与中土地理地貌相似多者歧说则多;地名的外延会随政治视域的开合而呈现时代烙印,但总体趋势为南北宏阔、东西短视等等.这些特征极富中国性.由屈辞古地名的文献阐释,进而探讨中国古地名之文化特征,这对推进阐释屈辞文本以及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整体面貌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传统与复兴 景点命名、地名命名,共属于地名学研究的范畴。对于地名学的研究,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战国就已经流传,而于西汉成书的《谷梁传》中,就提出了“水北为阳,山南为阳”的地方命名原则;汉代《越绝书》,不仅解释地名,而且还总结地名命名的方式,如“因事命之”;《水经注》对地名渊源研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力量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既不能笼而统之地将生产关系的推动作用视为生产力发展的唯一动力;也不能孤立地看待生产力,视之为可以脱离生产关系而绝对独立的东西,把生产力的发展完全归结为生产力内部自行增殖的结果。应该看到,在现实的社会生产历史中,不是某一单方面的力量,而是多方面意志集合而成的一股极为强大的合力,在推动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金龙  高伟 《广州师院学报》2000,21(11):90-96,100
从岭南地名文化的历史特色、地理特色、民族特色、开放性与兼容性等方面,分析了岭南地名文化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名管理上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认为应纠正在地名命名中的不良文化倾向,使岭南地名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从网络主体实践发展看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防 《理论界》2003,(6):57-58
网络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实践基础,扩大了人类实践的范围,倍增了人类实践的能力,改变了人类交往实践方式。网络实践活动发生在赛博空间中,因而其具有虚拟性、高度自由性、高度风险性特征;网络实践活动创造了人们对网络道德的需要,也即自由的网络实践活动必须受到网络道德的制约和调节。  相似文献   

19.
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前苏联版哲学体系中生产关系理论的根本缺陷是脱离活生生的人的主体活动 ,抽象地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这些作用必须通过具体现实的人类主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生产关系由人类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两个方面———社会的主体力量结构与生产力共同生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本质上是社会总利益与各个群体的利益目的之间的矛盾 ,人的解放与转型是这个矛盾的解决途径。以此鸟瞰历史与当代经济生活 ,可得到一系列新鲜的理论观念与现实结论  相似文献   

20.
<正> 众所周知,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处理社会与自然界关系的活动,即生产实践;二是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准备性的活动,即科学实验;三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活动,过去长期简称为“阶级斗争实践”。我认为,把人类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活动简称为“阶级斗争实践”,把阶级斗争说成是人类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不确切的,应改为“社会交往实践”。为什么不应把人类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活动概括为“阶级斗争实践”呢?因为阶级斗争不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不具有普遍性。第一,阶级斗争只存在于阶级社会之中,而阶级社会只是人类社会发展长途中的一个阶段,在过去的原始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都没有阶级,当然也就不存在阶级斗争;第二,在阶级社会中,虽然人们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但并非一切社会关系都是阶级关系,除了阶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