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彦军 《社区》2005,(14):28-30
早就有物业管理的专家预言,2005年是业委会主任的“哭年”,没想到,这个预言终于应验了。在银枫家园,业委会主任北野17个多月的“政治”生涯是辛苦和“痛苦”的。2003年底,在银枫家园原物业公司被迫撤离、管委会被“民选”下台之际,研究文明学的学者北野当选为新的业委会主任。上任后,他开始实践着自己的《中国文明论》,用自己擅长的“理论手术刀”解剖社区居民的种种遗风陋习。通过实行“顺风车站”“、邻居节”“、老年俱乐部”、“妈妈会”等一系列举措,北野梦想着把银枫家园带入自己向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国。他的朋友却认为,北野是位孤军奋战的斗士,斗士的想法过于理想。自从他当上银枫家园业委会主任之后,他的理想已经被媒体无限放大,成了北野对全国媒体的承诺。2005年6月12日,北野通过焦点房地产网发表声明:他辞职了!  相似文献   

2.
北野 《社区》2004,(13):33-34
“一个学者的公民实验”一文在本刊发表以后,在读者中产生很大的反响,大家都在关注着银枫家园的命运,也在为北野—这个愿为小区进行文明实验的领头人捏把汗。那么,现任银枫家园业主委员会主任的北野先生的感受又是如何呢?  相似文献   

3.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为它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远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注意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反映了人们对经济的最初认识,并且规定了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这便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奴隶主经济学。“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古希腊的思想家色诺芬就是用“经济”一词作为自己著作名称的。“经济”一词那时带有家庭管理的意思,也就是说,经济学就是关于家庭管理的学问。色诺芬在《经济论》中指出家庭管理研究的对象是家庭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  相似文献   

4.
汤因比早年与晚年的中国文明观大相径庭。早年他在《历史研究》中得出了中国文明已经僵化走向死亡的论断t而在晚年变为对中华文明极度赞誉。汤因比晚年改变对中国文明的认识,源于他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虑,主要表现在为对以西方文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全球性困境问题的真切痛思。汤因比晚年中国文明观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他认为中国文明有利于对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主要表现在:中国模式对“世界国家”的建立,儒家思想对新政治哲学观的确立,佛道思想对当前生态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北野 《社区》2007,(14)
刚刚完成的书稿——《社区的理想国》是曾经做了6年业委会主任的北野先生对社区现实的感悟。在他的眼中,中国时下的社区现代化的楼宇中,却充斥着酷似古希腊时期的矛盾;而柏拉图的理想国,成了北野的社区追求。他就像一名悲情的斗士和先觉者,每每为中国的社区现状而痛心疾首,也由此当选了网络评出的10大感动社区人物。  相似文献   

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既从哲学批判中阐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共生”、人与社会的“共建”、人与人的“共在”的公共性理论图景,又从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关系所造成的公共性异化,而解答公共性异化的“历史之谜”,进而重建社会公共性,理应诉诸“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的“共产主义行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公共性思想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即增强物质文明的公共性,筑牢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共同物质根基;提升政治文明的公共性,提供人们生产生活优良的秩序保障、制度支撑;丰富精神文明的公共性,夯实人们共同的精神文化根基;提高社会文明的公共性,构筑人们生产生活的正义场域;强化生态文明的公共性,推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性,创造人类美好的生活家园。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曾经称颂古希腊是人类不可重复的童年。他认为古希腊的神话和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美丽的事,具有永恒性的魅力。2014年5月15—8月24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曙光时代—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文明展》,让我们见证了一个与古希腊文明密切相关,但在魅力上绝对不亚于古希腊文明艺术成就的古老文明—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文明。  相似文献   

8.
当代美国戏剧泰斗——阿瑟·米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美国戏剧泰斗阿瑟·米勒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不断探索新的戏剧表现形式,创作了许多的优秀剧作。他主张戏剧必须发挥社会作用,写小人物、写社会问题,表达人类的共同愿望,因而他的剧作大多描写普通人,揭露美国“文明”社会的弊病。《推销员之死》和《严峻的考验》是阿瑟·米勒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两部代表作  相似文献   

9.
论巴蜀地理对文明起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在古希腊,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纪,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不同地理环境对各人类群体的性情、心理和气质等所发生的不同影响。西方学术界自18世纪孟德斯鸠的名著《论法的精神》出版以后,普遍重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地理的重要作用,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类型和文化模式的重要影响。中国自二十世纪初年节译出版《论法的精神》(译名为《万法公理》)后,学术界中以梁启超为首,高谈阔论“地理与文明之关系”,而“地理史观”竟一时蔚然成风。但是,我国学术界对地理与文明的关系这一重大理论课题的研究毕竟起步较晚,深度和广度存在明显不足。近年虽有论著探讨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0.
郑先兴 《南都学坛》2007,27(1):23-30
由美国史学家鲁滨逊和德国学者李凯尔特所倡导的新史学思潮认为:文化史研究不同于传统史学主要在于扩大了史学研究的范围,把人类所有的问题尤其是“进步”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任务就是揭示历史的规则和价值,从个别中说明现实;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主要在于其历史性和个别性;史学科学化的道路就是文化史研究。“五四”期间,梁启超接受了新史学思潮,既在《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中构建了中国的新史学理论体系,又在《五千年史势鸟瞰》和《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中完成了部分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11.
沙林 《社区》2004,(12):44-46
能这样维权吗——“谁胆大,谁极端,谁就是英雄”银枫家园像所有的新型小区一样,入住开始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维权”。也就是与开发商和物业斗。经过斗争,十几户积极分子中涌现出了几位令大家佩服的斗士,有从国外回来的学者,有律师,甚至有家庭妇女和下岗失业的(大公司被裁的白领)  相似文献   

12.
汤因比早年与晚年的中国文明观大相径庭。早年他在《历史研究》中得出了中国文明已经僵化走向死亡的论断,而在晚年变为对中华文明极度赞誉。汤因比晚年改变对中国文明的认识,源于他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虑,主要表现在为对以西方文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全球性困境问题的真切痛思。汤因比晚年中国文明观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他认为中国文明有利于对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主要表现在:中国模式对"世界国家"的建立,儒家思想对新政治哲学观的确立,佛道思想对当前生态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都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期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二者都把“生活”作为重要概念进行论述。从作为经济学哲学概念到作为社会批判概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生活”的认识经历了从对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视到对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生活的揭露,从分析“生产生活”的异化到对“非人性”生活的批判,从“生活的手段”到消灭“非人性的生活条件”的思想历程。人类的历史是人类生活发展的历史。解决人的美好生活如何实现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这对当今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开启一种全新文明的生活形态的高度来理解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才能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学东渐记》是展示容闳社会和教育思想以及历史贡献的重要窗口。从事“西学东渐”事业和促进中国文明富强是他终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以图实现“维新中国”的人生志愿。这种社会理想贯穿于他所从事的社会、政治和教育实践的全部活动。容闳的社会理想及其社会、政治和教育实践开创了中国社会和教育近代化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亮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0):62-64
结合奥尼尔几部重要作品,探索奥尼尔悲剧意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影响、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悲剧的伟大传统、西方现代哲学、现代心理学,以及家庭和个人早期苦难的生活经历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认为:在《送冰的人来了》和《月照不幸人》中,他否定了宗教对人类的拯救功能;《悲悼》体现了古希腊悲剧中命运锁链之罪与罚的情结;《榆树下的欲望》的恋母情结;《悲悼》中的恋父情结;《长夜漫漫路迢迢》中家庭生活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死亡”是北野武电影的至高命题,他对于死亡有着近乎疯狂的执着.无论是以静谧风格为显的《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还是以暴力因素为重的《花火》,无不彰显着北野对于死亡的深深迷恋.北野武的电影介于暴力气质与童话感性之间,是一种残酷的温柔.  相似文献   

17.
作为对人生意义或生命存在的沉思,人本主义思潮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时期。关于对人类自身的起源与归宿的关切早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视野之内。在希腊文化繁荣及开始衰落的时代,希腊人作为“公民”生活于城邦这一鼓舞其忠诚的时代,哲人追问的是“人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人怎样才能至善”的问题。在希腊文明晚期城邦衰落的时代,在捉摸不定的动荡社会里,个人怎样才能获得安宁的问题,成了世人关注的中心。可以说,人也是希腊哲学的出发点和对象。古希腊的人本主义具有时代局限性,但是古希腊人那种对自我充满信心的正向探索和中世纪人彻底放弃现实中的自我而到天国里寻找自我的本末倒置的探索形成了鲜明对比。古希腊人那种积极的自我探索成为后来人本主义思潮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18.
在这个全球化甚至是星球化(Planetarity)的时代,《文学:世界史》代表了世界文明/世界文学写作的一种有趣实践。《文学:世界史》的作者之一西奥·德汉教授将谈论他开展这一实践的初衷与深层动机,回顾撰写其中欧洲文学史章节时的经验,并思考与总结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德汉教授认为,全球化和星球化的问题正在决定性地改变着整个文学景观和世界范围内的文学研究;作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学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在“重写”人类文明、文学的过程中,阐释上述变化并迎接挑战,推动生成一种属于人类共同文明的世界/星球文学。  相似文献   

19.
一,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是原始群吗? 关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早已有科学论述.在人类历史上,有五种社会形态,最早的人类社会就是原始公社.马克思在他的手稿《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曾指出,“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性交,没有家庭的‘群',不属于人类社会”.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注中,认为最早人类社会是“原始公社”.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光辉著作中,论述了人类最早的原始社会,只是包括血缘家族和氏族两个阶段,并没有“原始群”这个社会阶段.列宁在《论国家》中,指出一切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次序,最早是原始社会,其中谈到了氏族,并没有说有“群”这个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20.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是“同自己时代的现实接触并相互作用”,在立足于哲学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相适应的人的生活样式的基础上,对时代的现实性予以关照。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哲学的目光应该关注“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时代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具体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就是要自觉地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国人民的现实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