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牛顿原理中关于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我们就可以发现,托兰德(Tolland)认为,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的。但是,如果要想探究物质运动的形式,仅仅认识到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2.
正确理解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除了应从思维入手外,还必须弄清思维与存在同物质与精神这两种关系的区别。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一种认识关系,而物质与精神则是两种现实的存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不等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混为一谈,是哲学界长期未弄懂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3.
艺术的物质材料是艺术活动的基础,艺术的物质材料影响着艺术的创作,并且它的演变也直接影响了艺术技巧与艺术风格。科学技术、制作师、演奏者、艺术家都对艺术物质材料有影响。物质媒介材料的不同,构成的术门类和艺术风格也不同。艺术物质材料与艺术思想也影响着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4.
论思维运动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多重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哲学界长期将思维运动排斥在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之外,本文通过发掘整理恩格斯关于思维运动的论述,确证思维运动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本文提出,确认思维运动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的科学意义在于,它为划分思维科学这个科学部类提供了依据,也为人们认识思维科学在全部科学及未来世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推进其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野。本文还提出,确认思维运动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的哲学意义在于,它是全面掌握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掌握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关系原理的必然要求,还是全面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塑造了全新的生活模式,数字弱势群体面临新的生活障碍,而传统的物质帮助在数字化生活中难以实现维持生活需要的目的。从法理视角看,有必要将弱势群体的帮助内容由物质帮助拓展至技术帮助,赋予公民请求国家提供技术帮助的权利。技术帮助权以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为典型主体,以维持公民生活需要为请求权内容,以捍卫人的尊严为保障目的,与物质帮助权的基本要素契合为技术帮助权融入物质帮助权提供技术路径。作为新兴权利的技术帮助权可以通过文义解释、原意解释与结构解释被物质帮助权吸纳,从而推定为物质帮助权的衍生权利。  相似文献   

6.
实践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是当前哲学探讨的一个热点,如何正确地分析与评价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则是热点之中的难点。本文从这个视角,分析和解剖了“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物质本体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的流行论断,指出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不是一般的物质本体论而是物质本质一元论,物质本质一元论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实质之所在,是科学的理论抽象,实践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对实践观的地位与作用,应该有一个适度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社会物质技术的进步有助于推动社会改造理想实现。思想与物质技术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平等的社会合作思想既是人类社会改造理想,也是伴随着物质技术水平发展的一种思想实践。在思想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平等社会合作观既要高于社会现实,起到引导社会进步的精神作用;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物质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实践,又为理想精神的现实转化,为社会改造理想的真正实现,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物质观新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物质观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由于坚执于抽象的物质观而磨平了马克思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差别。本文认为,马克思物质观的根本特征在于强调物质不过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的、历史的要素。在商品经济的社会形态中,物质的普遍存在形式是商品,商品生产必然导致商品拜物教,从而以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物质观的根本宗旨是批判拜物教或物化(异化)观念,并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对物(商品、财富)的占有关系(私有制关系)的改变来确立人与人之间新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现代科学事实与科学假说,揭示人脑生命物质DNA的双项遗传变异功能产生人类精神物质的内在过程和原理,促使精神与物质能象电与磁、质量和能受那样的广泛而快速度的转化与同一,从而为社会生产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加速度中相互转化与同一建立重要的原理和规律,创造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革命!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选取贵州省三所高职高专1200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探讨个体因素(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学校因素(感知班级氛围)对高职学前专业学生关系攻击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职学前专业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得分为(2.22±0.67),感知班级氛围平均得分为(3.39±0.63),关系攻击平均得分为(1.57±0.64);女生在主动关系攻击、班级氛围得分上高于男生,男生与城镇学生在物质主义价值观上得分高于女生与农村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关系攻击呈正相关,班级氛围与关系攻击呈负相关;物质主义与班级氛围对主动关系攻击的交互作用显著;对被关系攻击的交互作用也显著。  相似文献   

11.
人类系统的发展是纵向层次更替与横向融合一体化之统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系统纵横向统一发展的根源。物质生产的结构及其功能揭示人类系统纵横向统一发展的客观性,物质生产自身的发展亦源于纵向传承积累与横向分工合作的相互促进。物质生产的历史演变推动人类系统纵横向统一发展的时空转换,以工业文明和世界历史的产生为标志,人类系统从封闭、孤立和分散开始走向开放、联系和一体。  相似文献   

12.
许斌 《中南论坛》2007,2(3):94-95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连续的,即物质存在在时间上没有中断,在空间上没有空白。物质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及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时间和空间都体现着物质世界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一项城市生态社会学研究成果。作者从城市主体与城市环境的互动角度,分析了城市(物质)环境对于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着重考察了与城市主体相关的影响城市物质环境质量的四项因素(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城市人口水平和人口流动、城市区位、城市主体行为),以及这些因素影响城市物质环境质量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为对城市物质环境质量进行量化分析和综合评价,文章设计了包括4大类16个具体指标的城市物质环境质量指标体系,依据这一指标体系对城市物质环境质量水平和动态进行测量和分析比较,可为我国城市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指导。  相似文献   

14.
美国经典女作家薇拉·凯瑟的小说《云雀之歌》探讨了自然于女性身体乃至身份的构建作用。小说中女主人公西娅的艺术之路一直围绕着女性身体和自然的交融而展开,借助物质女性主义的物质动能观,通过分析女主人公西娅从真实感受其身体物质性,并与自然跨时空跨地域动能互动,实现身体重构并重塑生态身份的过程,揭示物质动能观对生态女性主义克服本质主义的困扰,以物质和生态的方式重构女性身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论在哲学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本体论就没有哲学。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之间的争论,其实质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是把主体性赋予本体论还是承认本体论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之争。我们应该始终坚持恩格斯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特别是要站在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这块试金石,来检验各种对世界解释的真伪。  相似文献   

16.
物质世界的分化与统一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同时也是随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物质世界真正意义上的分化是以人类的出现为标志的,其中内涵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以及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之间等多重维度的分化。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真正动力是劳动实践,也正是在改造世界的劳动实践中,人类一方面使世界不断人化,同时又使自身的目的不断对象化,从而使分化的世界在以实践为媒介的交互作用中呈现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物质生产作为人类社会基本的实践活动,不仅具有客观物质性,而且具有精神特性。物质生产的精神文化特性既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是有利于人的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精神的教育观念及模式,是造成道德滑坡、价值标准失范,物质与精神文明失衡的重要原因。加强对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增强国民精神,提高民族创造力、凝聚力,是保证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振兴中华的重要教育环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把学校教育与美术馆教育相衔接的高校美术教育的一点经验, 尝试利用美术馆艺术活动配合课堂教学, 变社会物质资源为教学物质资源, 探试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普通高校美术欣赏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物质和相互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有物质就有相互作用,在自然力的作用下,物质总会凝聚成自在实体,这是不需要人参与的自然过程,人参与的过程即是自在实体转化为现象实体的过程。“自在实体”与老子的“道”或“无”属同类概念,但比“道”、“无”概念精细。道可道,非常道。现象实体是可道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