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陵二号铜车马(照片见封三)是1980年12月在秦始皇帝陵现在封土西侧二十米的地方发掘出土的。共出土一组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每乘车前有四马,车上有铜驭官一件。铜车、铜马、铜驭官的大小为真车、真马、真人的一半。车马系驾齐全,装饰豪华富丽。这是我国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车制,提供了唯一完备的实物资料。 这组铜车马坑是秦陵西侧一个大型陪葬坑的一个过洞。过洞东西长十一米,南北宽三米,深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有一匹骏马,他特别珍爱,养于宫中,精料金鞍,时时赏玩。一天,这匹骏马突然无病暴死,太宗大怒,要杀养马宫人。长孙皇后听到这件事,便在后宫给太宗讲了一段故事。她说:“齐景公有一匹骏马死了,他怒而要杀养马人。晏子当着景公的面,厉数马伕三大死罪说:‘养马而死,是你第一大罪;你惹得君王  相似文献   

3.
由于礼书及其他先秦文献记载零星、散乱,使两周时期宗法制度下的贵族马车驾马数问题成为千年讼案。自汉至清,经学家各自依据不同的文献而提出两种不同的驾马制度:一是《王度记》中的"天子驾六,诸侯与卿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驾一";二是古《毛诗》中"天子至大夫同驾四,士驾二"。研究者围绕两周贵族的驾马问题、特别是"天子驾数",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为自己的立论寻找依据。两千年来,先儒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气力,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近代以来史学家考古家虽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进步,但是仍然没有走出经学研究的巢臼。综观二千年来的研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有关文献记载把握和认识的差异,以至于影响到对考古发现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不争气的马     
参观完一场精彩的赛马会,在回家的路上,主人感叹地对座下的马说:“我的马呀,今天的比赛你可都看见啦,那一匹匹腾云驾雾、追风撵月般的骏马,多棒呀!可你呢,走起路来慢慢腾腾,一步三摇,活像一头老驴!要不是熟马难舍,我真想把你卖了。唉!你就不能给我争争气吗?”  相似文献   

5.
春正月初六傩人班演戏老规 田坑班,下马米一筒,子一个,开台米一筒,子一个,起马米一筒。进门吃饭一二碗,水豆腐四碗,时菜四碗。中台点心饭,小菜碟。下台酒饭,鱼二碗,子二碗,糕二碗,水豆腐四碗。时菜四碗。出门酒饭,鱼二碗,水豆腐四碗,糕二碗,时菜四碗。  相似文献   

6.
1969年甘肃武威发现汉代的铜制奔马,系国宝级的文物,其形象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图案,影响极大。但是这一宝贵的文物始终没有一个正确的命名。最近年轻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张崇宁先生撰文,解疑释惑,力纠诸说,以缜密的考证为铜奔马科学定名为“飞燕骝”,堪称考古界一大幸事。武威铜奔马出土以后,引起学术界极大兴趣,轰动一时。关于此文物的命名,起初名之为“马踏飞燕”,后又有名之为“马超龙雀”、“飞马奔雀”、“天马”、“飞廉铜马”等,众称不一,多是以形象推断,而于文献无征。年轻学者张崇宁先生秉承家学,细心钻研,博考旧籍,撰文(发…  相似文献   

7.
《文物》1964年第7期发表的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陕西省记寿县武功县出土西周铜器》一文,介绍了武功县南仁公社北坡村出土的三件西周青铜器。其中两件师簋盖,各有铭文一百另一字,铸造时代断定在共王初年。 从该文的介绍和所附的拓本图象看,两件簋盖的铭文内容虽然相同,但其形制和花纹却不同,特别是在铭文书体的风格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我在初看到这篇介绍文章时,曾怀疑一号簋盖可能是一件赝品。鉴于它和另外两件  相似文献   

8.
亚丁神山     
《中文信息》2004,(5):10-14
班车摇晃了一整天,终于停了下来,整整十三个小时,才从康定城晃悠到了稻城县。一天的时间就都在车上度过了,摇摇晃晃地看着满山点点的牛羊,黑壮的康巴汉子骑着一匹匹骏马炫耀般的一闪而过;摇摇晃晃的看着深谷中紫红色的灌木丛,湍流奔走的小河……看来,不是坐了十三个小时车,而是用十三个小时看了一部风情长篇,这时才知道,为什么说最美的往往在路上。  相似文献   

9.
"面缚":古代投降仪式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考古资料、文献资料、礼俗制度等方面考察,古代投降仪式及请罪中的"面缚",其含义既非少数人所说的缚双手于胸前面前之意,也非个别人所说的"系颈或缚首"之意,而是指反训的"背缚"或"反缚",其具体做法是既系脖颈,又缚双臂、双手于身背之后.作为古代投降仪式的一个动作,"面缚"多发生于改朝换代或战乱之际,至三国两晋十六国时期,"面缚"的使用更加频繁,这分为四种情况:一是与其他动作一起构成投降仪式,二是单独构成投降仪式,三是用于大臣向国君的请罪,四是成为"投降"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0.
巴彦乌拉古城位于呼伦贝尔南部鄂温克族自治旗辉苏未西北17公里处。一片孤城遗址座落在辉河今昔河道之间空阔的河谷平原上,东距今辉河主流10多公里,西距辉河旧道2公里。古城近似方形,南北长410米,东西宽440米,周长1700米。城墙土筑,残高1.3至2米不等。四角有角楼,高约2.5米,四面正中各有一门,门宽约18米,无瓮门。城壕痕迹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武阳传舍”铁炉“传者,若今之驿”,我国古代交通制度,其房称传舍,其车称传车,专供外出官吏食宿与乘坐。“传”的历史悠久,甲骨文载“传阳”,《周礼》云:“凡急事速行,乘车曰传曰驲。”至战国秦汉,传便遍布全国。汉代的传分四种:“四马高足为置传,四马中足为驰传,四马下足为乘传,一马二马为轺传”。使用传车必须持尺五寸木传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汉代九律中有关“厩置”的规定,即是管理传舍车马的法律。汉武帝降夜郎,平南夷置牂柯之后,欲保证中央王朝与边远民族地区之联系,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南夷始置邮亭。所谓“自焚道、南广有八亭,道通平夷”者,即汉晋以来沟通川南、滇、黔之古道,北接犍为,行经贵州赫章,南联平夷。1958年,赫章可乐出土之“武阳传舍”铁炉,即汉代“传”制的文物。武阳在今四川彭山,曾为汉犍为郡首府。“武阳传舍”用具,被带到汉阳都尉治下使用,说明汉代传舍制度,已  相似文献   

12.
沈阳故宫博物馆院内陈列着一基石经幢,(以下简称“沈阳石幢”)它以“大十面”的俗称,在东北各地人民群众中流传着。沈阳石幢从清道光九年何汝霖所见在沈阳故宫前东华门南侧,已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沈阳解放后,为保护文物,一九五二年将这基石经幢移存于沈阳故宫院内,作为广大群众研究、鉴赏沈阳地方史和佛教史的重要资料。沈阳石幢为八面石柱形,由天盖、幢身、幢座三部分组成,天盖上的顶部早已无存,形体不明。现存三部分全高二·一米。天盖为八角亭檐式,上以瓦垄纹为饰,下为檐枋。转角处为一斗二拱的斗拱  相似文献   

13.
乾陵简介     
乾陵在陕西省乾县城北梁山上,东距西安市80公里,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为唐陵中规模最宏大的一座陵墓。墓建于梁山主峰下,南有二小峰,峰顶各建阙楼一座,造成以山为阙的雄伟气势。墓道两旁分列许多大型石刻:华表、朱雀、翼马、石马以及戴冠束带握剑的侍卫将军十对。近朱雀门处竖有两座通高6.3米的巨碑,西为颂扬唐高  相似文献   

14.
前言 1957年的“文物参考資料”第四期(四月廿七日出版)载着季長庆、田野二君所作“祖国历史文物的又一次重要发現”一文,附題是“陕西郿县发掘出四件周代彝器”。里面談到:1955年三月,农民发現这批銅器,其出土地点在县城东二里許李家村北的半塬上,本是一个古代人类和周、秦、汉人居住的遺址,面积很大,情况复杂,但未发現墓葬痕迹。方彝二个,除略分大小外,形制全同,器盖都有銘文。小彝腹隔为二,故銘文分作兩段。方足尊一个,口內有銘文。牺尊象騾子,胸前有銘文,背上有兽系盖可以启閉,也有銘文,另有一盖出于腹內,銘文略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历史时间的排比和历史地理的考证,肯定汉武帝时渥洼水出天马的史事并非发生在敦煌郡,而是发生在武威郡."渥洼水"为武威郡媪围县"媪围水"的异译,"天马"是月氏马中的骏马,其体质和形象与武威市雷台东汉墓中出土的铜马式相似,为世界上特有的走对侧步的"走马".  相似文献   

16.
曹廷杰在其所著《西伯利东偏纪要》中,记述了他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进入被沙俄强占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考察时,曾在双城子(今苏联滨海省乌苏里斯克)发现古石碑一通。据曹氏描述,该碑“字迹剥蚀,仅存‘其台’二字,必有缺文。相传原文有‘宽永十三年湖北进马三千匹’二语。谛视之,惟‘宽永十三年湖北进马’九字尚彷彿可识,三千匹  相似文献   

17.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位于济青高速公路临淄段淄河大桥东岸后李古文化遗址上,是我国首家内容最丰富、最系统、并以考古发掘现场与文物陈列融为一体的中国古车博物馆。陈列分为古车陈列馆和地下秋殉马展厅两大部分,主体建筑以传统木结构覆斗为造型,设三个展厅。陈列以时代先后为序,通过大量的文物实物、模型古车复原、照片、图片和文字,  相似文献   

18.
1990年春天,淘金农民在湖北省郧县五峰肖家河处发掘了一座古墓,出土的随葬器物计有铜二件,铜鼎二件,铜缶二件,铜盘一件,铜一件,铜剑一件,铜箭簇三件,玉鱼二件,总共器物十四件,铜器纹饰主体以蟠螭文带和细密的蟠纹带组成,上下边缘以陶索纹界之。铜鼎深腹高腿,三足细高,中部向内弧,足尖外撤,足跟饰浮雕兽头。这里原是春秋时代麋国都城所在地,古称锡穴,因此认定这是一座春秋麋国贵族古墓。在一个青铜篮的上盖和下底均有铭文,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古文字专家张亚初先生辨识,上盖铭文是:“缰王之孙叔姜,自乍食,其眉寿无…  相似文献   

19.
盖鼎(春秋)     
<正>1975年莒南大店春秋墓出土。通高35.7厘米,口径29厘米。鼎部平唇、直口、口外有一周宽凸棱以呈盖,深圆腹,圜底,三蹄形足细长、外撇。两附耳微外敞。覆盘形盖,盖面稍隆起,中央有一圆环,边缘有三个兽形钮。器身、盖饰极简化的蟠虺纹。足跟饰凸起兽面纹。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20.
公簋(春秋)     
<正>1977年山东沂水刘家店子出土,同出7件,形制相同。此件通高35.4厘米,盘径24厘米,圈足径17.7厘米。形似盖豆,簋身大口,方唇,折沿,浅盘,底略平,喇叭形圈足。器、盖饰鳞纹、蟠魑纹、三角鳞纹,圈足饰镂孔鳞纹。半球形盖,盖顶有八瓣镂孔莲状捉手,盖沿有四枚兽首小卡纽。盘内底有"公簋"二字铭文。现藏于山乐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