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突现论与心身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现论是事物形成发展的一种普遍模式,达尔文的解释范式是其思维范式的基础,生物突变论是其产生的现实根源。突现论的心身理论一方面坚持心理现象与生理现象的同一性,属于同一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强调前者对后者的依赖性,有不同于后者的特殊本质。这一理论比较清楚地揭示了意识活动的本质,但有欠缺,只有从系统论、唯物史观以及发生学的角度才能更好地阐明意识活动的本质;这一理论提出了意识的反作用问题,但未能对之作真正的解决。为此,本文从功能对结构发生反作用的机制的角度来探讨意识的反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2.
科学理论的结构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问题,基于公认观点的理论还原观与基于库恩范式理论的突现观展示了截然不同的科学进步的途径。对比两种观点可知,单纯的还原观和单纯的突现观都不能客观地看待科学的发展,从静态分析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理论并非完全可还原,而是部分可还原;从动态(社会历史角度)分析科学理论的演变,科学理论具有突现的特征,但范式间并非完全不可通约而是部分可通约。范式的部分可通约可借助公认观点的对应规则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3.
意识主体是近代哲学的基本范式。黑格尔之后的哲学活动逐渐从这一范式中突围出来 ,使得对近代意识主体原则的批判成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主题。而马克思则是对近代意识哲学范式进行思想突围的先驱。可以说 ,正是马克思把意识主体归结为由劳动的异化决定的意识的异化 ,通过揭示意识的感性本质和社会本质消解了近代的纯粹意识和自我意识 ,实现了哲学范式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美学的转型:从美的本质探求到艺术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学演变历程,有一条若隐若现而又内在地存在着的逻辑主线,这就是从美的本质的争论到实践美学的论证再到艺术或审美的文化研究。这一学术转型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变化:一方面是理论观点的演进,即从美的本质的理论方位论争,到以人的本质为理论定位的实践美学理论建构,再到把艺术或审美的文化阐释;另一方面是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形而上”的理论推论到“形而下”的事实阐释。从中国当代美学学科发展角度审视,这一变化体现的是学术研究的推进与深化,若将其置于当代世界美学乃至于人文和社会科学发展态势观之,这一变化呈现出了中国美学向国际学术旨趣的趋近或接轨倾向。  相似文献   

5.
唯识学的“五心论”与胡塞尔后期的“被动综合分析”均是从发生论或生成论的角度,亦即从认识活动产生过程的角度出发对认识产生机制的阐释,二者之间存在颇多相合之处。唯识学“五心论”所说之“五心”相续的过程共包括两类意识活动:即一般意义上的认识,也就是感知外界对象并对其产生明确了解的过程,以及形成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及各类情感或行动意愿。其中,前者包括“率尔心”“寻求心”及“决定心”,这三心分别是“认识活动的触发阶段”“认识对象的构造阶段”以及“认识活动的完成阶段”;而后者则包括“染净心”与“等流心”。二者之中,前者是基础性的意识行为,后者须奠基于前者之上。通过对唯识学“五心论”与胡塞尔现象学的比较可以看出,意识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与反映,在认识过程的各个阶段上都存在着复杂的意识活动,即便这些意识活动是在主体未曾主动参与其中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意识并非如同镜子一般简单地映照对象,而是通过复杂的活动构造对象。  相似文献   

6.
库恩的范式论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家对范式论的关注则意图为心理学找到一个统一的理论范式,从而把心理学推进到成熟科学的行列。本文试图从库恩范式论与心理学的相互影响的角度,探讨范式论于心理学学科发展之意义。  相似文献   

7.
突现论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三种基本理论类型,即自然科学突现论、哲学突现论和复杂性科学突现论。自然科学突现论主张物理主义本体论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哲学突现论则对性质突现、附生、下向因果等基本概念做出了明确界定;复杂性科学突现论则注重关于突现系统描述的方法论问题。三种类型突现论在理论上相互依存,发展呈现出协同进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朱光潜“思想就是使用语言”的命题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传达论,很可能吸收了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暗含着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康德先验主义的自觉克服,显示出对意识哲学的主体间性改造之趋势.遗憾的是该文未曾引起足够的关注,错失了在其引导下,中国美学本该早就进行的“语言学转向”,从而后者一直未能从“意识哲学”范式进入“语言哲学”范式.如果从日常语言哲学和哲学解释学及阿佩尔等人先验语用学出发,阐释朱光潜美学的“语言学转向”如何可能,又将产生何种后果,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哲学在本质上是对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之道的理性把握,在本体上是理性地把握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之道的思想理论系统,在实践上表现为把握世界万物统一性存在之道的理性思维或理论活动。所有这些都决定着,物道主义是其终极的理论或思想范式,并且,这一范式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历史上都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言意论在清代文论视野中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意主辞宾论;二是言意相互依存、相互消长与相互生发论。在第一个维面,清人从整体推进的角度将其理论内涵极大地拓展开来。在第二个维面,清人则从不同角度对其维面论题的阐说进一步深化开来。清代文论在甚为深广的层面上深化、完善了古典言意构合之论。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历史反复证明;每当经济模式和经济活动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人们的道德观念势必发生震荡和转换,反过来,道德观点一经成为人们自觉的意识,必然影响经济模式和经济活动.根据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本文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应的道德原则应是:互惠互利的功利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解放个性、发展个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能力假说对知识论证的反驳在认识论层面解决了现象意识引发的问题,但是它并没有在本体论上对现象意识进行物理主义说明。这一点使能力假说代表的先天物理主义立场遭到后天物理主义的质疑。刘易斯同一论是一种心物类型同一与功能主义相结合的观点,它基于因果功能角色解释现象意识与相应的物理状态之间的同一关系。刘易斯同一论不仅是基于科学理论的演绎推理,而且能够对现象意识的物理主义还原提供合理有效的本体论理论基础,从而解决先天物理主义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罗素曾经说过,哲学是由两方面的内容构成的,“一方面是关于世界本性的理论,另一方面是关于最佳生活方式的伦理学说或政治学说”。这两方面的内容,前者是事实问题,后者是价值问题。存在于西方哲学中的这两方面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则以“天人”合一形式表现出来。本文拟从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角度,对先秦“天人合一”论作一审视。  相似文献   

14.
哲学在其本性上是思考人类生活及其世界的“价值问题”的理论。哲学范式的转换,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对自身生存发展、生命本质的意义、实现方式和内容的改变,体现人类对自己生存命运的关注,对理想境界及本性完善的价值追求。纵观西方哲学形态演变的历史,可以认为是从“实在论”范式向“价值论”范式转变的历史。当代价值论范式转向的实质,就是要从“实在论”思维范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立足于人的价值性活动的哲学思维,进入价值论所面对和关注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创造人与社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所需要的当代哲学。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语义理论如指称论、观念论、使用论等,分别从指称、观念、使用等角度对意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们各自含有或多或少合理的因素,但也带有或大或小的片面性。与以上探究进路不同,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布兰顿以推理为切入点彰显了对意义问题的不同理解,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意义问题研究的范式转换。值得深思的是,由于过分强调概念推论实践的中心地位,在某种程度上,也致使他无法真正地将逻辑的形式主义纳入其理论考量。  相似文献   

16.
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是译者相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权力的角度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会发现权力和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权力决定着译者文化身份构建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另一方面,译者的文化身份又借助翻译反作用于权力。此项研究意在唤醒人们构建文化身份的意识,以促进文化更好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能否兼容?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这类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和亟待加以解决的问题,是因为它们关乎我国经济能否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能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笔者认为,耍合理地解答这些问题,必须对公有制和市场经济作出新的界定,一方面揭示其共有的本质,另一方面指出其特有的规定性,并且找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之间客观的和内在的联系。中国近20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就是遵循了这一方法论原则的,其结果便是有中国特色的公有制产权体系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一个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不仅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还从方法论的角度解决了如何从本质上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学习和运用邓小平同志这一认识社会主义的新方法.对于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人性问题是个最为源远流长、争论不休的难题。作为一般科学术语的人性概念与伦理学范畴的人性概念并非同一概念;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概括不能否定伦理学意义上的性善、恶论的理论价值;从德性上探讨人性与人的本性对国家制度设计与国家治理模式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术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有两种维度:一是横向的开拓延伸;一是纵深的钻研挖掘。前者往往带来一个新领域或课题,筚路蓝缕,自是厥功甚伟;后者则可以带来一个新的研究境界,它不仅需要深考精研的功夫,更依赖于“问题意识”的重构。程芸博士的《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一书无疑属于后者。阅读该书,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在于其强烈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