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世界是复杂的,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世界发展的规律主要是非线性规律。从自然界揭示出的非线性及其规律同样适合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线性表现在:历史结果是众多因素非线性交互作用的产物;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相互作用使历史发展呈现出中轴线上下波动运动;历史是客体条件制约和主体选择活动相互作用构成的分叉与合流的运动;历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可能的“内在随机性”的混沌状态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2.
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正确遵循和运用历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由之路。一、正确理解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历史决定论,就是承认在历史领域,具有和自然界一样的客观规律性、必然性的哲学理论。是否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长期斗争的焦点。历史上不少思想家,虽然提出过许多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是片面夸大主体,特别是人的精神作用,否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历史大量现象的研究,揭…  相似文献   

3.
研讨历史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唯物史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所谓统一性,即指历史的共性,所谓多样性,即指历史的个性。由于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历史就呈现出带有规律性的共同因素,由于历史发展的多层次和不平衡性,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历史在共同规律制约下就呈现出各自独特的个性。历史的共性总是寓于个性之中,个  相似文献   

4.
历史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在考察历史规律时,既从客体运动方面,又从主体活动方面,从二者之辩证统一中来把握和规定历史规律。但在我国,人们长期以来往往单纯从客体方面来研究历史规律,因而未能全面地揭示和把握历史规律的本质和特征,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历史规律与主体活动和人的自由的关系问题。本文力图摆脱上述机械倾向,深入到以活动和环境为中轴的历史深层,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规定的视角剖析、规范历史规律,唯物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的本质和特征,从而真正为主体选择和人的自由确定理论前提和现实规定。  相似文献   

5.
学科建设是学科知识的生产性活动,它受科学演进规律和主体选择逻辑的双重制约。学科建设既要遵循科学演进规律,又要尊重主体选择逻辑。其科学演进与主体选择的矛盾运动,贯穿于学科建设的始终。这一矛盾运动也派生出学科建设的目的性与工具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理智化与制度化的矛盾。在学科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剖析资源禀赋,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既要推进范式建构,又要强化知识契合;同时还要反思工具理性,恢复价值理性,以优化学科制度,促进其理智进展,正确处理学科建设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6.
探究“历史主动精神”的深层哲理,推动了对规律研究中重大问题的再次讨论。第一个问题,历史规律是否遵循自然规律?这一问题关系到探寻社会规律的方法。长期被忽视的自然规律可能性这一视域可以用来解释历史规律的条件性和主体选择性,也可用来把握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具体道路的选择性的统一。第二个问题,规律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关系到规律与事物基本要素的关系,其解答有助于厘清社会规律孕育、产生、发展的条件。第三个问题,主体能否创造规律?其涉及科学的可能性与选择性、历史活动的“为我关系”“从它关系”、历史活动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历史活动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等层面的关系。第四个问题,主体如何认识和掌握规律?一些掌握规律的路径值得重视,如从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到可重复的规律、从心理动机到“背后的决定因素”、从个体之力到“社会合力”。  相似文献   

7.
社会历史规律产生的机制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以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为基础的人的主体能动性活动是产生社会历史规律及其规律层次的实质内容;而个别体现一般、个别转化为一般,偶然体现必然、偶然转化为必然是社会历史规律产生机制的表现形式。社会历史规律起作用的机制可以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客观的和主观的。不能把社会历史规律起作用的主观的成主体的机制当做社会历史规律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8.
编辑的选优汰劣与社会传媒的优胜劣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的选择具有绝对性,他能够决定一篇文稿的取舍;但同时,编辑的选择又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这是因为编辑的选择最终还要服从于社会对传媒的选择.社会对传媒的选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编辑的选择行为,是对编辑行为的潜在制约,并促使编辑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加深对社会文化缔构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了解社会,了解受众,增强选择潜能,减少选择的误区,以最为精美的精神食粮奉献社会.  相似文献   

9.
公民个人政治及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民个人政治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基础 ,它有着与社会政治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公民个人政治发展的状况反映着一个社会和国家政治制度发展的水平及状况。公民个人政治的选择对社会公共政治权力的产生、分配及实施有着直接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公民个人政治行为及选择则是复杂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它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 ,又具有一致性和整体性 ,从而形成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公民个人政治与社会政治差异性与统一性的并存。本文就公民个人政治的内涵、行为选择的动因及对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给予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历史规律既不是预先存在的既定东西,也不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东西,而是在人民群众的革命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历史规律起作用的主体机制之运行经历了历史主体从自发到自觉的自主选择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历史过程,否认主体选择活动在历史规律运行机制过程中的作用,就会把社会主义历史规律神秘化、绝对化,导致无主体的历史宿命论的产生,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批判西方传统法律正当性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劳动哲学为基础的法律正当性理论,强调法律正当性应该建构在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个人与社会以及历史与现实辩证统一的基础上。法律的正当性在于,法律既要反映社会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实际情况,也要契合大多数社会成员特别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者的主观价值观念,法律既要充分保障社会成员的个人权利也要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稳定。马克思的法律正当性理论较之自然法学派和实证主义法学派的法律正当性理论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历史规律外在于人吗?——评波普对历史决定论的诘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波普哲学无论在方法论上、本体论上 ,还是在具体的规律观上 ,都存在可析之处。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盘“终结” ,最终促成的是双方思想精粹的世间展现。二者在对严格决定论的置疑 ,对人的价值关注等许多方面 ,事实上是一致的。马克思的规律观 ,并非如波普所言 ,是教条式的和无人的 ;历史规律 ,在本质上 ,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 ;历史规律的展现 ,是以可能性空间的形式出现的 ;历史的发展 ,是规律性与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法律责任是法学理论的经典论题之一.我们应立足于社会,更应立足于生活对法律责任理论作批判性研究.法律责任存在的伦理上的先决条件为个人自由,它以个人存在意志自由为前提,以保障个人自由发展为归依.个人自由乃法律责任归咎的道德限度,是法律责任归责中主观性要件存在的伦理根据.然而,从实证角度来解读法律责任的历史及其流变,我们发现法律责任产生的动力及确立何种归责原则的理由是社会团结的需要,而非对上述伦理基础的实践.社会团结成为法律责任归责中客观性要件存在的现实根据.故合理的法律责任应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最终根据为社会团结与个人自由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从哲学认识论层面来看,劳动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它自身所蕴涵的矛盾属性及其辩证统一。首先,劳动具有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双重特征,是主体性活动与物质性活动的统一;其次,劳动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双重特征,是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统一;再次,劳动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双重特征,是劳动系统和劳动过程的统一;最后,劳动具有继承性与创造性的双重特征,是重复劳动和创新劳动的统一。劳动的这四对矛盾特征及其辩证统一,在不同的维度上展示着劳动的本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主客一体”范式是当下环境法范式变革的主流话语,它试图通过伦理基础、人性假设和法学调整观的相关改变为环境法提供新的方法.它与“主客二分”一样,仅具有认识论意义.环境法需要建立一种以人为逻辑起点,以社会世界为发生场域,以社会技术为媒介工具,以系统性思维为实践论范式.实践论范式的核心理念是承认并坚持环境与人、社会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破坏了以相似性为基础的社会机械团结,但创造了以差异性为基础的社会有机团结。但是,社会分工和有机团结本身,必须借助法律的确定性才能实现,法律是社会团结的主要形式。发掘法律的社会团结功能,就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目的性关系的问题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研究领域一个重要课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历史,他们正是从讨论人的目的性出发来论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同时,人的"理想的意图"无论是提出还是实现都不是纯粹主观的结果,而是始终与外部客观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矛盾运动的历史。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人的目的性关系问题的讨论,其现实意义和价值在于: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社会最优化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论犯罪着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犯罪着手是认定犯罪未遂形态的重要标志,但究其定义,理论上存在多种定义的方式。文章在对其具体分析后认为这些观点都有片面之处,很难揭示其本质特点。犯罪着手作为具有刑罚可罚性的行为,既要明确其区别于犯罪预备行为的本质特征,又要坚持主客观的有机统一。对犯罪着手的合理定义应该是,犯罪着手是行为人为实现特定犯罪目的而实施的能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产生直接侵害的行为起点。  相似文献   

19.
纯粹法理论是否科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凯尔森在法律思想史上的伟大功绩是以"片面的深刻"廓清了法学研究的三大论域规范、价值、事实。凯尔森坚持科学的法律学只能叙述对象不能评价对象,没有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认知对象的区别:前者的认知对象本身就已经承载了价值和意识,因此凯尔森只对法规范进行逻辑的结构的分析不能保证纯粹法学的科学性;凯尔森没有看到,对社会科学而言,价值并非一种主观任意,而是检验理论是否为科学的标准之一;笔者指出:法律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三大犯罪构成体系虽然在构成要件与思维进路上迥然各异,但是在犯罪认定的实质内涵上却几无差别.三大犯罪构成体系均囊括全部犯罪成立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涵摄证明犯罪人主观心态的诸种客观方面,明晰主观方面是犯罪认定的核心,洞彻客观方面佐证主观方面的功能,旨在为犯罪认定提供统一的抽象模型.同时,犯罪构成体系的生成又与一国的传统文化、社会情势、刑事诉讼法和刑事实体法的交互作用休戚相关,紧密相连,意在关照个性基础上的公允认定.犯罪构成体系是指导犯罪认定的思维方法,理解相关法律规范的过程,并无孰优孰劣之分,而仅有适正演绎之别,需要在把握犯罪构成体系的共性特点及甄别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予以刑事一体化的方法考量.具体而言,犯罪构成体系的选择和适用应恪守犯罪主观方面认定的中核地位,秉持犯罪构成体系与公众逻辑思维过程的趋同性,凸显控方举证责任的增加,着力犯罪构成有机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