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及规范化程度均有所欠缺。网络政治参与动机、政治表达意识及参与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要扩大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必须对大学生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在动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意识;加强网络监管法律体系建设,保障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加强各级电子政府建设,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效能感。  相似文献   

2.
张苏平 《南方论刊》2007,(12):70-71
高校既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认知能力,又要探索实践活动的多样化模式,提高政治参与意识培养的效率;既要加强大学生政治心理调适,引导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政治参与意识,也要改进和完善高校自身作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培养主体的民主管理环境,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培养的鲜活性。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政治参与是一个国家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表相特征,目前,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普遍存在参与认知不明确、治分析能力低、利化趋向明显、治参与效能感偏低等问题。在充分分析上述现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体制机制完善、政治文化建设、学校教育改革、拓展参与渠道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推进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高速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河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方式调查,笔者发现当前大学生在政治参与方式上呈现出对政治评价较为积极、客观,关注政治更加务实,参与政治方式更加多样化,在了解信息途径上以通过主流媒体和知名网站为主等特点.但也存在着政治热情不高,对整体关注多、具体参与少和政治理论课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等问题.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政治参与方式在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中重要地位的认识,要加强对"政治生活化"方向的教育和引导,要进一步加强对第二课堂政治理论学习和参与方式的指导与建设,进一步改革政治体制,拓宽大学生参与政治渠道.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在逐渐走向成熟,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开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和差异性并存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些追求功利、追求名利等模糊性价值观开始在大学生群体中萌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现阶段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进行网络政治参与被受到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立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在全新的阵地进行系统性的全面教育。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以北京5所高校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信息时代,人们开始借助网络获取政治信息、表达政治意愿、维护自身利益,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参与政治活动的新方式。大学生文化水平高、网络知识丰富、民族意识强、参与政治热情度高,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对北京5所高校469名学生进行统计调查,分析得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基于此,探索性地分析了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并从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角度,提出完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网络政治参与:内涵与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公民的政治参与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当代社会,网络化政治参与已成不可逆转之势.网络背景下的政治参与是柄双刃剑,它可以提供有效的政治训练、加速公民政治社会化进程,也可能因为无序、非理性的参与而影响到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及其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8.
政治参与是政治合法化的重要基础和治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回顾和审视建国以来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变迁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历史时段。以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应然"形态来评判"实然"状态,当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已初具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民主进程的不断扩展,要求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有效的行为投入。通过加强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强化法制教育,有效预防大学生无序性政治参与事件的发生;完善制度设计,疏通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发挥党团组织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等一系列措施的相互配合,是培养和引导大学生群体有序政治参与的一条切实有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郑泽萍  王亮 《理论界》2013,(5):197-199
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各种合法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以及政策过程的行为。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一个规模较大的弱势群体,他们健康的政治态度、端正的政治立场,也积极地推动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贫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特点呈现出跟其他大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他们更加理性地参与政治生活,增强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时代给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健康、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带来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境遇。研究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又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紧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扬优汰劣,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政治参与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在此背景下,积极建设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能够有效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平衡网络舆情导向,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言论责任感。建设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基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背景来整合资源,从选拔机制、培训机制、管理机制和去“污名化”机制等四个方面着手,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3.
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当代大学生权利观念、法治意识和自我发展理念在新时期的迅速张扬,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冲击和挑战。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旗帜下,探索和形成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蒙  王明生 《学术界》2012,(2):29-37,282
当前,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日益高涨,社会政治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正在持续进行中。借鉴用来考察后发国家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的"亨廷顿公式"中的制度化概念,结合中国的本土政治经验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出"再制度化"的新观点,以其作为考察当前中国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关系的中介。可以看到,政治参与促进了"再制度化"过程,而"再制度化"则是中国政治稳定发展的保障与特征。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形成因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这种新兴的传媒方式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接触外界信息及进行政治参与的主要平台。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人,对政治事件的普遍参与很容易影响他们的政治观和政治价值取向。因此,对青年人政治心理进行规范,引导其正确分析判断政治事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高度重视网络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抢占网络阵地,积极探索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河北工程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抗挫折能力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现状调查,使用SPSS 26.0软件,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相关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和应对方式的总体现状,探讨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常用的应对方式。结果表明:(1)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程度;(2)积极应对方式与消极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当代大学生倾向于选用积极应对方式来抵抗并战胜挫折,同时一些消极应对方式也被选用;(3)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影响因素包括:6个内在因素分别为性格、适应能力、主观信念、自我评价、责任感和情绪表达;14个外在因素分别包含家庭、学校、外部刺激和身体状况4个方面。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据不同影响因素在不同个体或群体上的差异,针对性的进行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实操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建立系统、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以大思政观为视野,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在宏观方面需要具备大局的战略眼光、全面的系统思维和科学的测评意识,在微观方面应当就测评指标体系的完善和测评工作的具体运行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9.
徐徐 《学术探索》2013,(4):24-27
科技的发展日益拓宽了政治的表现形式和民主的渠道。当前,“微博参政”已成为推动90后新生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走向实效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对浙江大学生利用微博进行政治参与情况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大学生微博使用现状、“微博参政”现状和主要特点,并从国家、社会、高校、大学生主体自身多层面出发,对影响大学生“微博参政”的主要因素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