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90年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历程可以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政党外交发展的新时期等三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政党外交原则;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政党外交政策;妥善处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理顺政党外交与政府外交的关系;为党的自身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维护执政安全。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89年的风雨历程.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其政党外交的实践也由初创阶段一步步发展到了制度化阶段:由独立自主、平等互利、求同存异,到坚持党际关系四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使党际关系服务于国家关系,再到不扛旗不当头、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使政党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致力于构建和谐世界,致力于以人为本、外交为民,致力于树立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3.
政党外交是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政党外交工作,将其作为党的事业关键战线.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兴起包含了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背景,而其在长期的发展中起到了国家关系的推进器、政府外交的有益补充、展示党和国家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以及多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等重要作用.未来在基于"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背景下,为使政党外交更好地服务于总体外交,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将呈现有重点和阶段性开展外交工作、进一步淡化和超越意识形态以及外交主体拓展与客体延伸三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9):72-76
政党法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关键之举和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政党法治建设的历史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政党法治建设阶段;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法治建设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政党法治建设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包括:在思想认识上明确政党法治建设的战略地位是前提条件,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政党法规制度体系是核心要求,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关键环节,真正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是根本保障,在全社会范围内努力培育与建设法治文化是重要条件支撑。在全面依法治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马克思主义"法治型"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政党法治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政党法治建设历史发展问题得出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5.
政党外交是指主权国家合法政党的对外交往活动.它既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党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特性要求政党外交既要遵循国家外交的基本准则,又要体现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政党外交应遵循四大原则,即尊重并遵守当代国家外交的基本原则、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超越意识形态的原则和互利共赢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政党外交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时代主题的转变,确立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开辟了政党外交的广阔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依据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拓展交往对象,丰富交往内容,使政党外交更为全面、立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将政党外交纳入到不断提高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一重大战略课题之中,发展了政党外交思路。  相似文献   

7.
时新华 《天府新论》2010,(3):18-21,86
随着外交形式的丰富,政党外交的作用日渐突出。国际政治形势、经济全球化、政党自身发展的逻辑、中国共产党对不同时期自己不同身份的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视野与宽广胸怀,都是影响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8.
政党外交在推动构建中尼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对尼泊尔政党外交已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局面。在实践中,对尼政党外交积累了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对外工作的重要论述,创新政党外交方式增进尊重和认同,把握政党外交的双重属性以及深化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左翼进步力量的友谊与合作等宝贵经验。未来对尼政党外交仍需要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互学互鉴的原则,着力打造中尼政党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尼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实践的日益蓬勃发展,呼唤创新的理论视角对其进行考察。为理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如何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借助议程设置理论构建一个“提出政党外交议题—以政党外交渠道传播议题—推动政党外交议程制度化”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是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提出议题、主导创建政党外交机制传播议题、参与国际议程设置竞争的重要渠道和手段。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既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外交过程,也是一个可划分为数个有先后顺序、有彼此关联步骤的过程,更是一个可过程化、多维度考察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重温党的辉煌历史,对中国共产党80年的基本经验进行了多方面概括.这对于加深对党的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政治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伟大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推动政治发展的创新,始终坚持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上推进政治发展,始终坚持运用渐进改革的方式逐步推进中国政治发展,始终坚持在推进政治发展过程中保持政治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政治发展的主要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深入推进我国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提升我国政治文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化与外交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以不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积极吸收西方政治文化的合理成分而形成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其根本特征是追求和谐。和谐孕育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而中国外交从传统的双边到多边,从政治外交到经济外交与公众外交均体现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他民主党派是被领导者和同盟者。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这种关系,既是历史必然的选择,也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党内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性工程”。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有着互动的关系,这种关系当今特别凸显在党内民主与基层民主的互动上。促进这种良性互动是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七一”是中国共产党诞辰的重要纪念日,“七一”纪念活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成长轨迹。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七一”纪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为借助“七一”纪念活动加强党的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以及进行政治动员,体现出“七一”纪念的独特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思想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体现了党百年来对捍卫国家安全的实践探索,历经一个逐步生成、深入发展和持续完善的伟大历程。党的国家安全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思想内容,都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价值旨归。文章通过溯源党的百年国家安全演进历程,彰显了坚持党的科学领导、坚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坚持走正确发展道路、统筹发展与安全等宝贵经验。推动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事业的现代化,要坚持党的科学领导,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助推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坚定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安全事业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多党合作制度在我国的实际运行中,先后经历了确立多党合作格局、成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三个大的阶段。“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思想和方针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和体制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颁发,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基本形成,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制度建设的意见》的制定,则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得到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政党政治进化与政府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杰  付明喜 《河北学刊》2007,27(1):70-74
从政府政治生产力的角度看,政府绩效应包括政权规范性构成原理,即宪法精神的贯彻程度和政府在行政执行中的效率与经济性。按“政党系统分裂程度”和“政党间在意识形态上的差距”为标准将政党体制分为六类,进而从政治生产力的角度出发,以政党制度对宪法与宪政的影响为视角,探讨了不同政党体制对政府的政治生产力的影响,考察了当今世界政党政治的进化对政府绩效的影响。从政党在政治改革的主要方式“修宪”运动中的主导作用,论证了政党政治的进化趋势是推动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最有效的动力,通过政治的发展而利于优化政府体系的配置模式,以达到对政府绩效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中国共产党在五指山解放区的执政经验。  相似文献   

20.
张浩 《学术探索》2010,(2):31-36
政党信任是社会公众对政党在执政或参政、议政过程中体现的能力、素质、品性的主观评价、心理反映和价值判断,主要表现为对政党目标的信心,对政党理念的认同,对政党行为的认可。政党信任从客体结构、表现层次、区域范围和历史形态四个维度构成不同的结构体系,并具有合法性功能、秩序维护功能、政策执行功能和社会资本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