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后现代主义以其碎片化、无深度感以及各种解构范式流通以来,文学批评和阅读也似乎离文学自身的本真状态越来越远而深陷批评者和读者自身的理解和接受之中,出现了各行其道的理论和批评思潮,但唯独忽视了文学自身的生态环境。笔者提出"阅读的生态"这样一个概念,以期回归文学自身的生态环境,进而提倡"生态的阅读",以期回归文学中物的本真面貌,探讨以物为本体的文学的生态阅读。  相似文献   

2.
"读者反应理论"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理论依据是"输出体验(efferent transac-tion)"和"美的体验(aesthetic transaction)"。"读者反应理论"视觉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写读书日志的方式把自己和读本结合起来。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能更清晰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在日志里自如地表达他们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学教学模式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也为我们广大教师提供新的教学理念和视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生产一消费理论是读者理论出场的学理基础.读者反应批评中无历史向度的读者本体论本身具有超越读者本体和实现批评的整体化、动态化、历史化的理论趋向.马克思主义美学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读者反应批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阿尔都塞、马歇雷和托尼·本尼特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重新解释读者与文本的概念,打破了读者主体自律的幻象和文本内部自足的幻象,并动态性地解释了阅读活动发生的机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论阅读的政治性与审美规律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李健吾的感悟式批评建基于赏析品评,融合了中国古典感悟式批评与法国印象主义批评,形成了个人特色鲜明的批评旨趣与审美追求.其理论特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倚重审美直觉和感悟.兼采并用系统分析与实证的科学思维,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化并与西方印象批评形成了对接;强调批评主体的深度介入和情感体验,既重视阅读作品的主观印象、情绪体验,又兼顾创作主体的心路历程;文本形态和话语呈现灵动自由,以饱蘸情感的诗性语言在对批评对象的意象化表达中凝定了曲致微妙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中伊瑟尔的文本审美阅读理论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又是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沃尔夫冈·伊瑟尔,他的现象学文本阅读理论,主要关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另外,他还提出了"隐含的读者"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论思想,深刻影响了美国读者反应批评.文本与读者在阅读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成为伊瑟尔审美反应阅读理论的中心内容与核心理念,而具有鲜明现象学色彩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和"隐含的读者"则共同构成了伊瑟尔阅读理论的独特知识建构.作为对读者一极关注的文学理论,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界、美学界刮起了一股强劲的理论风暴,并实现了文学批评研究第三次重心的转移,即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到读者中心,并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中产生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前文学批评模式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不顾文学的审美特性,代以道德、政治为标准的道德判断或政治判断;不顾文学阅读的感性体验,采用某种理论对作品进行技术分析的智性判断.这种判断批评模式与文学的想象力创造特性相悖,扼杀了文学创作与阅读的活力.要摆脱文学批评的判断模式,就应回归文学的审美特性,提倡想象批评,让批评成为一种文学阅读的本真体验,成为一种想象力的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7.
尽管在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红字>的时候,作为读者反应批评的一支的接受理论并未形成和发展,但是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却能看到接受理论的一些特征.霍桑的创作非常强调读者对作品的参与:一方面,他在塑造主要人物--尤其是海丝特的形象时,有意使读者经过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等一系列反应,对海丝特的形象进行解读和体验;另一方面,他展现意义不确定性和空白,比如野玫瑰、夜空异象及丁梅斯代尔胸口的烙印,向读者发出一种召唤与邀请,吸引读者去想象、去填补.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思考、分析、推理、想象等意识活动而得到美的娱乐,这个过程也正是<红字>的意义建构过程及其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刘俐俐  田淑晶 《学术研究》2005,(10):121-125
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应批评,不仅注意力的最终对象是文学文本,而且缺失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本文在借鉴海德格尔存在理论的基础上,以“人本位”视角,提出人因为与世界进行有效对话的话语受阻而导致自身存在无法实现,所以萌生了文学阅读欲求的观点,并以此为阅读理论的逻辑起点,将文学阅读活动划分为前阅读阶段、阅读阶段和后阅读阶段。我们试图通过论述这三个阶段及在各个阶段中主体角色、文本样态的动态转变,在整体观照中把握文学阅读活动,从而揭示文学之于人的存在的价值,并对文学本体予以反观。  相似文献   

9.
批评主体必须忠实自己的阅读体验与生命体验,这是文学批评的伦理底线。对于健康的文学生态的呼吁与呵护,是当代文学批评最为重要的使命,也应当是批评实践的自觉追求。批评主体在与批评对象的对话中,不仅是发现对象的过程,也是自我发现的过程。发现“可能性”,是文学批评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意识形态批评,其次是道德批评;上世纪初及80年代以来,引进西方各种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出现了运用各种理论来演绎批评作家作品的分析批评。这几类批评都不是从直接的作品阅读体验出发,而是从作品外在的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或是某种抽象的理论形态出发,用作品来验证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或某种理论,文学价值附属于意识形态价值、道德伦理价值或是某种理论形态价值,忽略了批评家的阅读快感与想象力的创造活动,扼杀了文学批评活动的生命与活力。对此,应改变现代批评的外在判断属性,回归文学作为人生体验、想象创造与语言媒介的本性,重构想象批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论由于偏离民族文化的源流,在欧美文学理论的强力挤压下近乎"失语".本文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探讨新世纪中国文学与文论的发展策略和前景展望,即立足民族传统文化基石,批判性借鉴外国文学理论,兼顾全球化语境文化氛围,以民族性、原创性和现代性原则、以宽容的文化心态和普世性价值观重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体系,重塑民族文学新形象.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末,世界文坛经历了一次文学理论大潮的冲击,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适逢其时,是当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其理论产生的影响极为广泛.今天,重读伊格尔顿,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文学观和文学批评观是基于一种政治上的"压抑--抗争"的心理情结而产生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它更多的是伊氏"泛政治观"的衍生,是他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情绪化之结果.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现代和后现代两种范式.两种范式在一系列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上有所冲突,因此形成了对立的理论立场和价值观.现代范式建立在启蒙精神的基础之上,强调普适价值和理性原则,彰显文学的语言审美功能;而后现代范式则更偏向差异性的价值观,更关注文学的政治意义.两种范式相互纠缠抵牾构成了文学理论的不和谐音.反思这一范式的冲突,如何超越现代/后现代的对立,探寻文学理论发展的未来路向,乃是当下理论界需要思考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口头文学作为口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口头文学进入文学史叙述经历了持久的讨论.实证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各种文学史学彼此之间存在分歧。20世纪文学史学在口头文学与文学史学的结合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学史学理论体系。口头文学与文学史学的关系是复杂的,也是不可分割的,口头传统研究虽然挑战了文学史观、文学史上的既定结论以及文学史叙述方法,但是口头文学与文学史学的结合仍然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学史学应在价值判断、真实性、艺术性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变革,真正揭示口头文学作为历史存在物的价值、意义和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学研究的特征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作为学科是针对文学的,没有文学作为对象,文学研究便是无米之炊.文学研究作为后于文学现象的认识,它主要体现为对文学现象的追踪,对文学规律的追寻,以及对文学秩序的追认.这样几个方面相互联系,同时也体现了和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的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文学以乡土之外的观念对农村和农民进行文学想象和叙述,它造成了真实农村图景的遮蔽和放逐,而赵树理的创作是个例外。他既是知识分子又不完全认同“五四”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既倾向于农民的价值观又不是纯然的农民。他的农村书写与农民、革命意识形态之间一度形成良性互动,故其作品被奉为文学经典。后来因他执著的写实立场与当代文艺规范发生摩擦而产生裂隙,最终导致其文学命运的坎坷。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是文学时空的再现,其变动主要源于文学观念的改变;1980年代中后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出台本意是对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干预文学史书写的反拨,它带来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历史转型与巨大飞跃,这在文学史书写中具重要历史意义;站在21世纪的今天,从时间的视角进一步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会发觉它照样建筑于意识形态之上,这是一个带矛盾、悖论的文学观念,它所深具的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积极意义与消极性相伴相生.  相似文献   

18.
如何实事求是地评判、估价近年来我国学创作中出现的时尚化现象,的确是需要讨论清楚的一个重大问题。所谓“化”,就是渐成风气的意思。时尚化既然已经成为“现象”、“趋向”,所涉及的就不是个别作家、个别作品,而是一批作家、一批作品。此外,这个问题所以重大,是因为在“如何评判”后面还紧艰着一个今后”如何对待”的同题,也就是说,这场“学时尚化批判”不仅包含了形式、内容、话语、体裁、题材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关系到新世纪中国学的创作走向、发展格局以及我们的对策,关系到繁荣学事业的战略思考与选择。学界必须给出一个科学、正确的结论,否则我们就有可能窄化作家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9.
以文学网站为载体的网络文学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来巨大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目前文学网站上作品分类情况较为混乱,缺乏统一的编辑分类标准和方法,给文学作品类型界定?读者检索阅读?编辑分类加工?网站建设等都带来不便?鉴于此,对主要文学网站作品编辑分类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为网络文学作品有序分类和文学网站编辑建设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20世纪中国家作家的小说创作为考察对象,纵观近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形式发展变化,论述20世纪中国作家的形式感追求、小说创作实践、文学表现形式在新世纪的发展可能性,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特点与得失,以及作家在艺术探索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和走过的漫漫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