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是主观性极强的诗人,而不是哲学家。他纯任天心,不耐拘束,自然亲近尚自在,讲空有的道、释宗教哲学。唐代君王倡道举释,仅为他准备了哲思驰骋的外界氛围。李白视人生为审美的历程,欲在有生之年,赏尽海内名山仙境。对于老、庄审美的自然哲学,禅宗追求瞬间永恒存在的审美愉悦,李白很欣赏,可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道、释教义,蕴成李白诗歌的深层意识,与李白旺盛的生命意志力融为一体,诗意哲学在此感性化为哲理的诗。  相似文献   

2.
段继红 《晋阳学刊》2011,(6):126-128
清代知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有所提高,生活圈子也相对宽泛,女性之间交往增多,尤其是结社唱和之风的兴盛,使得她们有机会在同性之间建立一种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友谊,使之成为家庭之外不可或缺的情感寄托。她们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诗词唱和中切磋文学艺术的技艺,共同抵御来自男权社会的精神压抑,从中获得情感的慰藉和审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3.
李炳海 《学术论坛》2007,30(8):95-99
先秦两汉散文出现的梦境,在许多是个体生命之间进行沟通的情节.有的是人和天神在梦中进行沟通,天神受到人的感应而进入人的梦境;有的是由于血缘、政治或地域的关联,各类鬼魂进入人的梦中;有的梦境体现的是生命一体化理念,梦者变为其他生灵,或某种生灵进入人的梦中.这类寄托生命一体化理念的梦象,《庄子》写得最为夸张.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与刘禹锡,在中唐时期,是两位有名的诗人、文学家、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基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两人结成金兰之谊,在中国文学史上流传有一段嘉话,辉映千古。柳史称“河东人”(《旧唐书·本传》),是称其祖籍,其实柳生在长安,长在长安;刘史称“彭城人”(《旧唐书·本传》),是称其郡望,其实刘生在苏州,长在浙右一带。  相似文献   

5.
祁志祥 《殷都学刊》2010,31(3):125-130
《周易》的美学思想要言不烦,集中体现在《易传》中。《易传》提出"仰观俯察"的审美观照方式、"立象尽意"的审美表达方法、"参伍错综"的文饰美规律、极饰返素的形式美理想、"美在其中"的心灵美追求、"刚健美利"的人生态度、"生生为美"的乐生传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共鸣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审美变异,星星点点,琳琅满目。由于《周易》"群经之首"的地位,这些思想对后世中国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晚唐体"与张籍诗的共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唐体”是唐代诗坛一个比较大的流派。因时代浸染 ,“晚唐体”诗人以“苦吟”为创作手法 ,形成“轻浅纤微”的风格。整体把握唐诗风格流变 ,发现“晚唐体”诗风和中唐张籍诗有共通性。张籍在中唐儒家思想演变中得风气之先 ,其心态与晚唐诗人相似。他以“苦心觅句 ,专意为诗”为近体诗创作方法 ,诗歌风格具有哀婉纤柔色彩。张籍与“晚唐体”诗人“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乃“晚唐体”之始作佣者。这一现象表明 ,我国古典诗歌风格的形成和流变有其内在的承传关系 ,而不是断然孤立的。  相似文献   

7.
在声学发声体之间产生共鸣时,存在一种:“共振频率”,文艺欣赏中读者与作者之间出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境界,是否存在着一种“类共振频率”?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别林斯基说:“有一种共性,它使诗人的作品既属于自己,也属于全人类;就是基于这种共性,凡是具有人的素质(也就是精神与心智的素质)的人,郡可能在研究艺术作品的时候和作品发生共感.”①这种“共性”究竟存在于内容中,还是存在于形式中,抑或程度不同地存在于二者当中呢?为什么在美的艺术的接受中经常出现共鸣?科学著作  相似文献   

8.
“生命共同体”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思维的全新理念,它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判断,又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命性与整体性的现实肯定。“生命共同体”一方面是从生命的有机性、生成性、活动性和系统性来描摹人与人的对象世界的,超越了人与自然对立二元思维对自然或人的单一肯认;另一方面更是基于社会历史的现实与中华文化的优秀理念表达出来的全新生态哲学理念。因此,“生命共同体”既是生命反思生态问题中的哲学理念,强调从生命视野出发去考察生态问题;又是追求生态和谐的实践理念,强调自然内部各要素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建三者的有机统一;更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以实践作为构建原则,以具有“生命”属性的自然存在物作为对象,以共同体的方式,为解决当今人类生态问题以及实现生命繁荣所提出的现实方案。  相似文献   

9.
处置劫持人质案件,应当摒弃"以暴制暴",这种不合时宜的处置理念,确立"生命至上"的处置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处置活动中必须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包括人质、行动区域内的人民群众、参战民警的生命安全,在一定条件下,还包括保全劫持者的生命.零伤亡的处置效果是"生命至上"理念最充分的体现.为争取零伤亡的处置效果,必须把与劫持者谈判作为首选的处置措施.反劫持谈判所表达的是警方和政府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包括对劫持者生命的尊重.在劫持人质案件的处置活动中贯彻生命至上理念,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对警方依法、有效地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在劫持人质案件处置活动中确立这一理念,将大大降低这类案件的处置成本,提高处置活动的人性化水平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生命至上:处置劫持人质案件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置劫持人质案件,应当摒弃“以暴制暴”,这种不合时宜的处置理念,确立“生命至上”的处置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处置活动中必须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包括人质、行动区域内的人民群众、参战民警的生命安全。在一定条件下,还包括保全劫持者的生命。零伤亡的处置效果是“生命至上”理念最充分的体现。为争取零伤亡的处置效果。必须把与劫持者谈判作为首选的处置措施。反劫持谈判所表达的是警方和政府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包括对劫持者生命的尊重。在劫持人质案件的处置活动中贯彻生命至上理念,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对警方依法、有效地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在劫持人质案件处置活动中确立这一理念,将大大降低这类案件的处置成本,提高处置活动的人性化水平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传统山水画艺术在其肇始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建构和积淀成为以“通天人之际”为最高境界、主体与自然相融合一为表征的艺术范式。画家视自然山水为生命存在的对应物,以主体自身的精神拟态于自然山水,从主体对生命运动的深刻理解去认识和把握自然山水。所以,画家笔下的自然山水,作为对宇宙自然和主体生命的全方位关照的表现形式与媒介,具有深沉的宇宙感与强烈的生命意识,是画家自己内心宇宙的外化,从而使传统山水画的范式结构成为记录或承载画家内心世界中带有某种观念性的形象与外界自然相吻合、相感应即“天人合一”的境界所留下的印迹  相似文献   

12.
从气类感应的观念来看,"气"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一切生命体因气相互感应,生发联动效应。"情"以"气"为中介,通过诗人与物色之间的感应生成,具有跨时代的共通性。人们对山水之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逐渐从云气缥缈的仙灵之所剥离出来,回归山水体势之美;从玄理神气的同类感应走向内在的生命感应。对山川的神圣性体验与感物兴发的人情、性理,都建立在气类感应哲学基础之上。对山川的神圣性体验引发主体对山水内在的超越性的审美价值的感知。正因为如此,无论是诗人笔下耳目之娱的游观之物、仙灵聚集的神山,还是理论家探讨的气韵生动的情、理之象与气势相生的物象,它们都在一次次的转变中实现美学转换。  相似文献   

13.
闫辉 《学术探索》2013,(8):145-148
生命是教育的本质。在人本主义的生命哲学视角下,教会大学生敬重生命、热爱生命、呵护和珍惜生命,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其教育内容涵盖生命知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和生命挫折与死亡教育等多个方面。但当前高校生命教育中诸多问题凸显,如教育意识淡漠、教育内容弱化和教育活动缺失等。为此,应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对生命理念的体认;坚持以人为本,形成主体间性教育教学模式;以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升生命教育理念,提高生命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4.
1787年美国宪法在强化联邦政府权力的同时,为防止行政或立法部门权力专横而导致暴政,又实行立法、行政及司法三个部门分权与互相制衡的体制。随着社会的变迁,美国分权体制不断发生演化,大致经历了权力相对平衡、国会居权力主导地位和总统居权力主导地位三个时期。分权体制对防止专制暴政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不应过高评价,因为它仅是美国法治制度的一部分,还有其他一些原则和体制与其同声相应,相辅相成,并且它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15.
死亡恐惧是西汉赋家生命焦虑的心理动因之一。他们在继承先秦时人的生命观和努力适应新时代生命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不遇”主题赋张扬了自己的生命理念。由此可以大体勾勒出西汉赋家的生命观衍变历程:汉初的自恋情怀、盛汉时期的自抑意识、西汉末期的自隐倾向。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浙东新生代诗人尽管其创作题材取向有异、艺术个性各殊,但在感应时代律动、绍承诗性文化上却形成了共同的精神内核,由此构成了众多诗作的普泛性意识和表征化母题。表现在众多诗作中的创作母题便是流浪情怀、生命意识和返乡情结。同时,诗人对生命存在的个性化审视在对有意味形式的创造性发掘上对当代诗艺作出了富有启示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个体的自然生命有限,而道德生命可以走向无限。中国古典传记里,围绕"生命"的问题,体现出多种思想和行为:或建功立业,或珍惜生命,或牺牲生命,或尊重他人生命,或预设生命的结束,等等。生命活动实际上是人的自身活力的释放,在释放过程中由生命激扬出灼热的力量,这种力量往往是最动人心魄、最具审美意义的。社会条件对活力的释放总会起作用,或促进、或束缚,乃至于压抑。而活力的释放是由于有充沛的内在激情,这种激情主要来源于时代使命、信仰力量、前代楷模、家庭教育、个人修养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着新的高校道德教育理念--生命道德教育.生命道德教育是真正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文章在论证将生命纳入到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依据和界定高校生命道德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对高校生命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原则等进行了探讨,以期从理论上科学地阐述构建高校生命道德教育体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东方世界对现代化道路向往追求之时,西方则对现代文明开始质疑反思.应对此一矛盾,东方国家既不能追随西方文明之旧路,专注于现代化;也不能拒绝现代文明,回归东方传统.而是应探索不同于西方、切合东方国家自然需要的现代化道路.其中关键是构建东方现代文明核心价值理念,即拿东方传统的"自然生命"理念与西方盛行的"自觉生命"理念相结合,以"自然"为本原,以"自觉"为主导,通过两者之间的协调,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命理念.  相似文献   

20.
"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汲取中华文明丰富生态文化的基础上,在我国生态环境和全人类生存问题面临危机的时代背景下生成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内在蕴含"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统一的精神实质。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不仅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而且对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均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