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瑰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民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沙漠的边缘,汽车比较颠簸,我正在车里坐着,昏昏欲睡。突然在我的后座就传来一阵苍老的、悠长的歌声。我回头一看是一个维吾尔族的老农民。这一段路程,当时车里大家非常安静,他突然就唱起来了。他为什么会唱呢?因为他看见了车外的沙漠、荒滩、山川……  相似文献   

2.
1他说:孔繁森、吴登云都是汉族人: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少数民族的孔繁森和吴登云呢?他说:我一生的理想就是要成为这样的一个人。……我突然感觉一丝悸栗,从握笔的手底传来;心底里慢慢渗出一句话:“一个过了时的理想!”这是在江西采访的最后一个夜晚。夜色包围他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先生于5月16日上午猝然故去,我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这是真的。汪老前不久还去四川宜宾参加创作会,而且还写字、作画,并为我写他的一篇文章起了标题,怎么会突然就走了呢?我心情忐忑地给汪老的密友林斤澜先生打了电话,林先生说:“其实也不突然,他的肝硬化早就查出来了,这次又加上食道出血,12号住进友谊医院,本来说病情已稳定,但没想到会这么快。定于5月28日在八宝山为汪曾祺先生开追悼会。”  相似文献   

4.
八月里的一天下午,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敖林西伯公社诺尔一队蒙古族牧民谢福顺的家,走进了几位客人。其中的一位中年干部,面带笑容,和蔼可亲。人们一眼就认出来,并高兴地说:“这不是何书记吗?!”对!他正是县委书记、蒙古族干部何经伦同志。今天他是专程赶来看望全县第一个承包集体黄牛的专业承包户谢福顺的。何书记进屋时,正赶上谢福顺用酸奶子泡饭,招待来串门的亲戚。一听说何书记来看望自己,小谢心里激动得一个劲直跳,不知道该咋办才好,但当他一听到何书记用熟练而亲切的蒙古话同他交  相似文献   

5.
正当接到担任武陵山片区联络员任务的刹那,我的内心是激动的、惶恐的、纠结的。激动,是因为长期在高校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对基层工作的体验和对实践经验的积累充满向往。惶恐,是因为对基层工作不熟悉,对联络员工作不了解,担心自己能否完成好组织交给的任务。纠结,是因为这一年将没有了习惯的寒暑假,不能回家乡看望年迈的父母,内心是有些忧虑的。  相似文献   

6.
我小时候做过许多好事和聪明的事,也做过许多傻事和愚蠢的事,给乡亲们留下许多回忆和笑料。我每次回到家乡,有一个汉子必定要到我家来看望。他来后先看我一眼,憨憨地笑一下,然后只说一句话:“老肥,你转来啦。”每回都是这样。由于他的语言很少,因而也就越发显得珍贵。说完这句话后,他就不再同我聊天,也不像别人那样向我问这问那。然后,他就自己搬了一把小板凳,岔到老良或是兴华中间,一个劲地抽烟。他抽的是当地的草烟,自己身上一般很少带,到谁家就抽谁家的。他抽烟往往不用纸包,随便从板壁上挂着的烟帘中扯下一皮来,放在嘴…  相似文献   

7.
白至德 《回族研究》2005,(2):175-176
时间飞逝,又是那样无情!父亲白寿彝离我们远去已是5年了,他的好学生、助手和同志马寿千又于春节前归真,离我们而去。我在外公出,意外接到中央民族大学李松茂先生打来的移动电话:“至德,马寿千先生去世了!葬事已办过,当时通知电话他们打到你们家里,家里没人接……”噩耗传来,令我心碎。我没能亲自送走寿千先生,是终身遗憾。想起去年春节期间,两个姐姐与我(在京的,也只有我们姐弟3人)相约,一道去看望寿千先生。他那时身体还算可以,只是比过去消瘦了许多,行走举足困难。他看到我们,又异常地高兴,又是十分亲切!我们称他为大哥,的确他的为人处事…  相似文献   

8.
10多年前,因与马颖生先生共同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课题《近代昆明城市史》而相识、相熟。那时,他还是一个30多岁的青年人,热情、认真而又谦逊谨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年以后,他晋升为正高职(编审),然而他除了显得成熟、成果更多以外,其他的东西似乎没有多少变化。在这10多年的时间里,我与颖生的交往始终没有间断,除了出席一些共同参与的会议以外,就是对史志中的一些学术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他对学术问题的执著探讨,敢于坚持自己认准的意见,也能虚心接受他认为比较正确的意见,都是难能可贵的。近日,颖生把自己公开…  相似文献   

9.
我想看望你     
我想看望,我想着望,我想看望你,首都—北京,想看望你,温馨慈爱的北京城,想看望你,气势磅礴的天安阴。兄着你,枯萎了的心灵会舒熨滋谓,雕榭了的花朵又变得婿艳包盈。钝津爽朋的姑娘,小伙子,我想看望你们,我的亲少、。我永远铭尧着见你的日子,在怀仁堂被接侍的幸福的时反,一想起我就激动得不能入睡,律大的领袖,我渴望再一次把您亲吻。国家的心朦在你胸怀里跳动,神里的主地屏护着昔日受难的人民,律大的镇袖毛泽东所在的地方,我想看望你,哉无不胜的威力的中心。我想看望摩肩接踵的前阴大街,韵烂多采的百货大楼、王府井,西山上肃穆葱郁的皇陵,还…  相似文献   

10.
西藏有很多寺院,寺院里有很多喇嘛,喇嘛在寺院怎样修习?从早到晚如何安排?这是我很感兴趣的问题。1995年深秋,我到拉萨西郊岗德林乡看望朋友强巴朗桑,不巧他开着拖拉机到当雄牧区买牛去了。他的舅舅、哲蚌寺还俗喇嘛伊西唐桑热情接待了我。我们坐在其新盖的藏式小楼上,喝着酥油茶,光洁的大玻璃窗外,太阳正在西山缓缓沉落,哲蚌寺的白色建筑群和红墙金瓦,沐浴着落日的余晖,显得神秘而静穆。于是,伊西唐桑用一种低沉的语调,讲起了自己往日的喇嘛生涯……  相似文献   

11.
(一) 面对宋仕平先生这本和他本人一样朴实而庄重的新著,我如一个在广袤的北方荒野中悄然夜行的孤独的旅人突然看见远处地平线上亮起一团温暖的火光,被繁琐沉重的现实生活磨损得了无形迹的一些记忆刹那间整个复活了起来.我知道,就在那一刻,我已经通过阅读这本书而走进了人类精神进路的某一个瞬间.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论坛》2011,(3X):36-41
<正>和陈铮的接触,始于两年前。那时候我是他的员工,对于这缘分我对老天不胜感激,因为在佐佑我感受到了很多,那是关于态度和追求的。再次见到他,换了一种身份,我们之间不再是老板与员工,而是记者与被采访者。也还是那么亲切,但这次的交谈,我了解到了曾经我所没有了解到的他。最近我在看《弟子规》,看得似懂非懂,并非不了解其中含义,而是不知如何与现代社会结合,并更广义的去学习它。  相似文献   

13.
白鸟芳郎     
那是在他即将出发赴欧、美访问的前夕,正当行色匆匆之际,抽出宝贵的时间接见了我。虽然他的研究工作极端纷繁,但是他还是亳不厌烦地接受了担任日本民族学振兴会理事长等学术界的重要职务。他对任何一件细微的事情都毫不忽略,细心认真地妥善处理。他的态度亲切和蔼,平易近人。当我问到他为什么喜爱民族学这一学科时,他说:“我成为民族学者,并没有很长的历史。我在维也纳大学正式学习民族学基础课时,已经年过四十,在  相似文献   

14.
<正>(一)面对宋仕平先生这本和他本人一样朴实而庄重的新著,我如一个在广袤的北方荒野中悄然夜行的孤独的旅人突然看见远处地平线上亮起一团温暖的火光,被繁琐沉重的现实生活磨损得了无形迹的一些记忆刹那间整个复活了起来。我知道,就在那一刻,我已经通过阅读这本书而走进了人类精神进路的某一个瞬间。  相似文献   

15.
怀念亮中     
去年1月5日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随即一个惊人的噩耗从电话中传来,把我击倒:“白老师,那么早就把您吵醒,很不好意思。可是,亮中他、他于昨晚半夜突然去世……”接着是马倩泣不成声的呜咽。肖亮中走了,这、这、这怎么可能? 亮中呵亮中,他才刚刚研究生毕业,他才刚刚步入32岁的英年!就在一个月前,我才从一位朋友处听说他已经就职于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学  相似文献   

16.
关于这篇文章,我想一改以往的写作模式,不发表过多评论,只是呈现一个个真实生活的片段,让大家用自己的感悟去体会这个人物,我不会说他有多么伟大,因为他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出生在贫寒的家庭,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两岁患上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在他的语言里你听不到任何华丽的辞藻,甚至偶尔还会因为羞涩而无法把话说流畅,在他从小的概念里活着的意义就是不要饿死。  相似文献   

17.
奉献在湘西     
我出差到湘西,看望了花垣县我幼年时的同学马桂英同志。说也凑巧,我去的时侯正好是她从北京下放湘西工作25周年。因为事先我没给她去信,当我突然出现在桂英面前时,她是那么惊讶、兴奋,长时间说不出话来。她1938年出生在北京牛街一个普通回族家庭,祖父是个伊斯兰教职业者,是牛街里有名的“花儿马”阿訇。五十年代马桂英在北京幼师毕业后,分配在国家民委幼儿园工作。她积极肯  相似文献   

18.
正11946年开始,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1966年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可惜全给弄得没有了。沈从文在解放后,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沈从文和他的作品在人间却正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9.
焉耆的时间     
杜剑 《回族研究》2002,(3):27-29
1985年,初识张承志老师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也许是一种缘分,抑或是真主的安排,1985年秋,我和承志老师在焉耆相遇。初识承志老师前,我就从来没有想过这一辈子能见到他,更没有奢望过能与他一起生活。我只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他作品的人,一个狂热的崇拜者,一个死心塌地的追随者。在那个年代,承志老师的文学作品《黑骏马》、《北方的河》陪伴着我度过了我美好的学生时代。  相似文献   

20.
不知道什么时候,黄河就锲进地球的表面,哺育着一个古老的文明.也不知道是哪一位先人开始依恋起黄河.而且从她开始,这些黄肤色的东方人再也没有离开过黄河.黄河,母亲之河!"宁夏,唯黄河而存在,唯黄河而发展,唯黄河而兴旺."这是一位现代人的思想,他叫黄璜,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黄璜","黄河",多么相似.一个人名,一个地名!"我很早以前就想到黄河,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放下.后来,我去美国考察.那是1988年.我走遍美国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岸.也到了美国中部的密西西比河,当时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日本利用海洋、美国利用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