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化自觉要求人们正确认知、理解和解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和谐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自觉。因此,必须从文化自觉的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和谐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认知经历了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的转变,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中国面临着文化认同危机,解决这种文化认同危机的理论表现即为中国如何处理"古今中西"关系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中国发展的备受瞩目,中国逐渐走出文化危机开始真正意义的文化自觉,有了这种文化自觉才得以应对文明冲突,实现文明的对话,最终构建一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3.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精神为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谐文化建设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创新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创造更多更好的和谐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觉是当代中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性前提。无论是现实意蕴,还是学理价值,都内在地规定了文化自觉的丰富内涵,具有辩证性结构:文化自觉的自在性和自为性,文化自觉的一元性和多元性。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在于: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的思想前提,文化自觉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张力,文化自觉是文化国力的理性支撑。  相似文献   

5.
和谐世界理念的基本价值指向是平等、公正、多元。和谐世界理念与国际私法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国际私法追求和谐的第一重境界是力求实现各国法律体系的平等共存。国际私法追求和谐的第二重境界是实现对不同国家当事人的公正保护。这两重境界的和谐诉求由于国际社会现实和调整方式的局限难以实现。现代国际私法追求和谐的第三重境界是对传统国际私法的价值目标和调整方法进行融合,以求实现更高境界的和谐,即对当事人的正当利益的有序调整。  相似文献   

6.
电力企业和谐文化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科学管理发展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二次飞跃和必然趋势。电力企业作为我国支柱性能源产业部门之一,业已率先基本完成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电力企业需要居安思危,主动求变,依据电力企业特性,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管理,打造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其关键与基础在于以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为指导实施文化管理战略。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的一种理性选择,是一种价值观自觉。在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在合并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实践过程中,文化自觉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路向选择,同时又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改造进而塑造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比单纯塑造一种全新的校园文化更难。合并高校,因其"合并",建设和谐校园文化需要更多的文化自觉。在具体的实践中,文化自觉的程度决定着合并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宽度和厚度;凸显大学文化以人为本的育人功能,主张积极建构一种先进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建设自己的个性文化都是文化自觉在合并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文化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追求。由于和谐文化建设可以为提升中国软实力提供文化基础、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因此,进行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文章同时探讨了通过建设和谐文化,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9.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最基本单位,是学生生活于其中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群体。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班级文化界定为班级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特的班级生活方式,并进一步创建了独特的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模型:在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班主任与学生“双主体”合作共建,形成和谐的班级文化。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建设大学和谐文化的任务,阐述了大学和谐文化的特质,唤醒大学文化自觉;还探讨了建设大学和谐文化的六大要素:大学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包容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组织文化。  相似文献   

11.
和谐文化是人们在对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及其表现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文化构想。当前,和谐文化的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构建和谐文化,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文化整合与文化自觉创新促进文化统筹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是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无法回避的客观趋势,它给文化界带来的一个重大影响就是引起了多元文化不断地冲突与整合,整合的结果应是多元文化的趋同趋势,时代的任务就是对多元文化及其冲突进行整合,整合的方法应遵循"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3.
论和谐文化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内核,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和谐文化要体现人文关怀。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是人类解放与自由追求在和谐文化中的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确立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人文关怀习惯,正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了在和谐文化中追求人文关怀的重大现实价值。和谐文化要体现人文关怀就应该做到:追求正义公平;坚持以人为本;承认主体主义;重视心理疏导工作;实现人文关怀制度化。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主体承担者的角度看,文化是主体对客体的注意和理解的过程、结果及其外在表现形态;大学文化是大学文化主体对大学文化客体的注意和理解的过程、结果及其表现形态。大学文化主体有自己文化的特殊客体,大学文化主体的不当关注会导致文化客体的"缺位"或"错位"。大学文化是学术性与育人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独立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试论和谐文化的建设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每一种社会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和谐文化。从狭义的"文化"概念即观念文化出发,和谐文化至少应该包括法治、制度观念、公平观念、诚信观念和美德意识四个方面。和谐文化的建设主要有三个基本途径: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时公平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强化人们的法治意识,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复兴中国传统中的"和"文化意识,延续"和而不同"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6.
和谐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观念,它具体化为慎刑思想、无讼价值观和情理法特征。小农经济、宗法社会是这种观念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传统法律文化的和谐观念具有合理精神,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法律文化和谐观念应当实现从民本到人本、从一元静止到多元运动、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对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高等院校的教师是大学生的引路人,当代大学生又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教师与大学生是否具有爱心,他们对爱心的理解与践行,将关系着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从探索"爱"、"爱心"入手,对爱心培育的途径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和谐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认为和谐文化内在地包含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建设和谐文化要求实现上述两种文化的融合。提出了几条促进两种文化融合,建设和谐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