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世界文学"在西方的实践表明,它实际上排除了现代时期以前的写作文本以及英语之外的写作文本。思考世界文学时,秉持一种"道德的以及理论理想化的包容性世界文学"观念是必要的。这样的世界文学观念将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把非西方世界的文学包括在内。如何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把非西方文学包括在世界文学中,可以考虑如下三种富有成效的方法。其一,以印度、中国、日本为中心或其他非西方的观点去看待世界文学;其二,通过东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来看待世界文学;其三,在东方学习西方、西方学习东方的过程中来看待审美循环的结合点。这种世界文学观念将不仅更加准确地反映世界的组成,并且还将以一种更加平等的方式看待世界。  相似文献   

2.
孔子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末世在"文"、"质"原始独立、简单粗糙形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文质并举,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必然的历史进程.有了人类就有了"文" ,在某种意义上,"文"比"美"等概念更能准确地说明中国人特有的积淀着丰富民族历史的审美意识.春秋时代人们对"文"十分重视.在"文"过分发展时,强调以"质"弥补,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异于西方文化之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和"为美的.  相似文献   

3.
明代中期以降,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列强,随之产生直观认识、情感判断和理性思索,这种认识、判断和思索,最鲜明地表现在对西方列强汉译国名所作的更改和确立过程中.大致说来,中国人对英、法、德、意、俄、美等西方列强的认识,经历了直观感受、情感贬斥和理性承认三个阶段.与此相应,在对西方列强国名的汉译名称上,也经历了谐声描摹、贬词诋斥和褒词榆扬三个阶段.西方汉译国名的褒化现象,表明了西方所代表的以商战和富强为特征的近代文明,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审美趣味和伦理观念,使国人将"美"、"英"等审美概念和"德"、"义(意)"等道德概念,以及褒化了的"法"、"利"等传统概念,一起奉献给了西方列强.这一欧美汉译国名的褒化过程,证实了中国人从狂傲虚幻的天朝上国立场向正视现实的态度的划时代转变,这是对世界发展大势和国际文明秩序的深刻体认和正确把握,虽浸润被迫转变的艰辛和屈辱,但更饱含主动融入世界的信念和决心.  相似文献   

4.
<西游补>的时空向来让读者费心劳神,行者到底回到了哪一世界,这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戏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西游补>从第二回起,就紧锣密鼓地进行空间大腾挪.它一改取经队伍"走上西方"的"西游",转而让行者"走下东方来",实质上是从渐趋西天"佛国",转向东方"青青世界"--世界被还原为"俗世".在"青青世界"中,空间的腾挪变换,使时间也随之扭曲变形,而时间的扭曲变形反过来赋予空间以独特的意义--世界被还原为迷情辛苦的"俗世".  相似文献   

5.
美在淡雅与静寂——东山魁夷绘画之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山魁夷是著名的日本风景画家。他的绘画既反映民族的审美情愫,又具有现代的艺术风格。如果说,川端康成是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那么东山魁夷同样也是东方美的探索者,只不过一个在文学领域,—个在美术领域,他们都是孜孜不倦地在探索着东方的美、日本的美,彼此有着心灵相通的意境。东山魁夷与川端康成一样,是从抱着怀疑日本传统、憧憬西方文化的心情开始他的创作的。东山虽先志向日本画,但从年轻时代起,他就开始对西方和西方文化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选择了留学德国、学习西洋画的道路,其后又一次次地遍访欧洲,在最富西方色  相似文献   

6.
张建华 《学习与探索》2008,1(1):232-236
19世纪以来、尤其在克里米亚战争惨败之后,俄国不得不在同时面对强势西方和袁势东方的背景之下,小心翼翼地寻找着自己的国家定位和发展方向.在文化寻根和历史反思过程中,俄国知识阶层对东方文化基本上采取了彻底否定的态度.在俄国知识阶层的视野中,东方与西方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文化和两条道路,并且最终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和归宿.缘此出发点,他们不仅在谈到俄国落后的原因时,而且在谈到俄国未来命运时,要么是将落后原因归结于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恶劣影响,要么是把东方和中国列为"野蛮的"、"落后的"、"污秽的"、"黑暗的"、"没有前途的"代名词,从而具有强烈的"东方罪恶意识"和"反东方情结".因此,在19世纪乃至20世纪初的俄国思想文化界中,"东方罪恶意识"和"反东方情结"较为流行.它不仅表现在持极端立场的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思想之中,也表现在持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立场的一些学者的思想之中.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精深认识实属罕见,并彰显其弥足珍贵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7.
技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只有不到半个世纪的历史。最早运用技术美学这个术语的是著名捷克艺术家和设计师佩特尔·图奇内。他在使用这个术语时,所指的仅仅是劳动工具和生产设施的艺术设计的理论。50—60年代,这个术语传入苏联,意义逐渐扩展,泛指关于工业艺术的一般理论。所谓工业艺术,按照某些学者的说法,是“人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目的是按审美要求组织人周围的对象环境,按审美要求改造人在生活中所使用的劳动工具和物品。”①实质上,工业艺术的涵义同迪扎因有某些颇为接近的地方。迪扎因是指用工业方式按照美的规律掌握世界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作者认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与邓小平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实行社会主义变革中的东方落后国家,必须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这既是前者的理论要点,也是后者的理论支柱。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只有全方位对外开放,充分利用西方文明成果,才能抓住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9.
朱军 《浙江学刊》2013,(1):66-71
清末民初转型时代是乌托邦主义流行的时代.中国文学建构了一个独特的儒家乌托邦世界.一方面,文学作品意图唤起借助政制和科学实现外在超越的热情;另一方面,它始终提醒道德的君子追回那失去的黄金时代的文化,并以文学所勾勒的文明境界作为把握、衡量乃至批判现实的一个重要尺度.从最初借助政制民主科学求得“外在超越”,进而展开了对于西方文明最初的反思,最终,晚清文人依然归附于传统天理世界观指出的路径,以内心的良知唤醒了“内在超越”.在东方和西方之外,晚清文人试图建构出以仁义治天下的普世的儒家乌托邦,以此表达文化保守主义者道德救世的承担与使命.  相似文献   

10.
丹尼尔·F.武科维奇(Daniel F.Vukovich)所著的《中国与东方主义:西方的知识生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书,是对中国研究领域进行的元学科反思。在考察和分析了西方中国研究界对毛泽东时代、大跃进运动、中国电影等的研究状况,以及西方大众媒体、文学作品和理论体系常引用中国作为参考的现象之后,武科维奇认为,当前中国研究领域的主流话语体系是"汉学东方主义",西方有关中国所进行的知识生产主要在这一框架下实施,因此难以避免对中国产生偏见和错误认识,中国研究领域亟须对该话语体系的自我意识和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