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析日本的东亚地区秩序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在新的东亚地区秩序的形成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日本的地区秩序战略主要围绕着构建其主张的东亚共同体展开。在简要分析了日本"东亚共同体"战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后,本文对日本的具体实施政策从安全和经济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尽管日本抱以厚望,由于采取的政策路径和战略选择存在一定的误区,日本对东亚未来地区秩序的塑造作用将面临着不小困难。  相似文献   

2.
日本进入律令时代(7世纪中期至10世纪)以后,根据天皇的统治与教化所及与否,设定了化内化外身份秩序。在化内身份内,按礼的秩序建立了良贱身份秩序,其中良民包括在礼的秩序之内,贱民则被排斥在礼的秩序之外。在良贱身份秩序中,通过调整旧有的氏姓身份秩序,不断完善了良民身份内部等级的划分。  相似文献   

3.
华夷秩序原本是以古代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以周边国家向中国朝贡为特征。但自明朝与幕府断绝往来之后,日本便从华夷秩序中游离出来。随之,传统的华夷观念动摇,涌现出一批鼓吹建立日本型华夷秩序的思想家。但想象的或观念的日本型华夷秩序及其理念并不意味着现实的、体系的日本型华夷秩序的存在。从近世日本与周边国家的交往状况来看,很难说建立起了真正的日本型华夷秩序,它是一种虚像的存在。在构建东亚地区和平发展的价值体系和组织模式的今天,克服想象及观念上的盲点、误区将是东亚思想史领域的重要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19世纪至今的近两个世纪中,日本的东亚秩序观伴随着世情及日本国情的变化经历了多次的变化,主要有三次变化,即亚洲主义-大东亚共荣圈-东亚共同体.亚洲主义-大东亚共荣圈-东亚共同体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是却一脉相承,都有一种亚洲联合的思想在里面,大东亚共荣圈只是对亚洲主义的一种扭曲.了解日本东亚秩序观的变化及其实质,利于东亚各国在东亚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采取积极行动.  相似文献   

5.
村庄的秩序     
王玉玺 《社区》2010,(32):46-46
村庄原本是和农人们一起沉睡的。一个村庄的苏醒是从第一声犬吠开始的,其实比村庄醒来更早的应该是那个引犬而吠的庄稼人。于是。村庄从苏醒到入睡的秩序便这样开始,而且,村庄的秩序不需要维护。一切井然有序。和谐安详。这时候村庄睁大了眼睛.洞悉他怀抱之中的每一个细节。  相似文献   

6.
媒介秩序与法律秩序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社会,法律秩序与道德秩序是约束、规范人们日常言行举止的两大秩序范畴,而道德秩序最有力的武器便是通过社会舆论建构起来的媒介秩序。媒介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法律秩序,但它更主要地是体现道德秩序。分析媒介秩序与法律秩序的冲突和协调,可以充分体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社会发展思路,也可以充分促进人们的道德水准提升及法律意识增强,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秩序微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果将秩序的应然目标视为秩序与自由的和谐,那么对强调人的社会活动、行为具有一致性、连续性、确定性的秩序观所可能带来的法律负面的担心就绝非多余。以“一致性、确定性”为核心内容的秩序伤害自由与社会,无论从形而上的价值观或功利主义立场都可以得出这一结论。秩序问题不纯粹是个理论问题,也是具有很强实践意义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讨论应该放置在相对确定的文化背景下。因此,从抽象意义上或许很难对“集体本位的刚性秩序”和“个人本位的柔性秩序”作优劣比较,然若将其放置于中国乃至东方文化传统中,则“柔性秩序”的建构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法律意义,即强化扩大私权,弱化规范公权,激活自律机制,鼓励私力救济。  相似文献   

8.
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决策过程相当复杂,影响因素很多。这其中既有长期的近代以来大陆政策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膨胀的侵华野心,也有七七事变必然性和偶然性并存的特殊性。但根源还在于日本错误的对华认识及国际秩序观。这一错误集中表现为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的国家意志,但它的构成却是来自不同的影响国家决策的集团和个人。本文选取了军部特别是其"中国通"、政府首脑、智库三个样本,分析了他们的对华认识及国际秩序观是如何影响侵华战争的。轻视甚至蔑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中国政府及人民的抗战决心、建立以日本为霸主中国为附庸的东亚新秩序,是日本把七七事变扩大为全面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也是日本对华认识的主流和影响日本对华决策的主要因素。日本虽然也存在一些抱有对华客观认识的智库和明白人,但始终没能成为国家对华认识的主流,没能起到制止或中止日本对华侵略战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唐纳德·特朗普在总统任期中采取了一系列以单边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为基础的对外政策,动摇了支撑当代国际秩序的一系列规范和价值,引发了学术界关于"自由国际秩序向何处去"的理论争论。自由主义学者倾向于认为当代国际秩序是建立在各国共同接受的规则和制度、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公共物品供给基础之上的,因而特朗普政府的行为从内部动摇了这一秩序的基础,削弱了美国的全球领导力。现实主义学者则认为所谓的自由国际秩序不过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内在运行逻辑就蕴含了不可避免地导致这一秩序走向终结的因素。一种正在浮现的融合了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合理成分,但又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混合型秩序将既有利于各国维护自身利益,又可以保持国际秩序总体稳定,因而将是未来国际秩序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0.
日本于17世纪30年代构筑起自己的华夷秩序——大君外交体制,日本型华夷秩序以与中国华夷秩序相对抗为特点.实际上,日本型华夷秩序是否真正存在,至今仍无定论.分析江户时期日本的对外意识变化和华夷秩序观,可以说明,日本的华夷意识和华夷秩序观是存在的,但不能称之为“华夷秩序”,称之为“日本型华夷秩序观”会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1.
对秩序的追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在于 :秩序和混乱、清晰与含混 ,现代性的历史就是社会存在与文化之间紧张的历史。现代实践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根除矛盾 ,压制秩序的他者———混乱 ,因此 ,典型的现代实践有一种不宽容的倾向 ,它的基本模式是几何学。但追求秩序本身需要混乱 ,两者的对立和互补关系构成了现代性的展开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贡布里希在其《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一书中,从生物体进化的角度出发,对知觉和秩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而饶有趣味的研究。与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知觉趋于简单形式不同,贡布里希强调秩序感是有机体在长期的生存中获得的,它是知觉活动的框架,用以作为规则中划分偏差的参照。它利用预期和外推的原则以保持知觉的连续性,同时在延续和中断中保持平衡。对“秩序感”的探讨,不仅为装饰艺术形式的形成找到了心理学依据,同时为美感的产生和视觉的机能探讨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4.
网络秩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世界扩张。与此同时 ,各种破坏网络安全与秩序的非道德行为、违法行为泛滥成灾 ,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构成了现实威胁。因此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 ,增强防范意识 ,完善网络安全措施 ,重视网络执法组织和队伍建设 ,是当前维护正常网络秩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现存的国际旧秩序阻碍了全球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将催生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构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新秩序 ,应遵循共同发展、国家平等、互相尊重主权、多样性等原则 ;应充分发挥联合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核心作用并改革联合国和当今世界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国际新秩序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16.
揭示了格网的表现语言和操作图式 ,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格网设计法在不同流派中的特殊表现。格网设计法以其科学化、秩序性以及丰富的创作空间超脱于众多的流派而经久不衰 ,对中国建筑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法律秩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法律秩序多被作为一个法律术语使用,而将其作为法学的一个研究对象,则备受冷落。其实,法律与秩序的联姻完全符合社会演进的逻辑:组织——规则——秩序,法律秩序在中西法学著述里还存在着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的概念分野,法律秩序内在结构包括行为秩序和关系秩序,法律秩序的变革必然是从稳定完善的秩序到民主自由的秩序  相似文献   

18.
悲剧与秩序     
悲剧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认知形式。所有的认知必然都要遵循一定的秩序,悲剧需要按照一定的秩序来展开叙述,并形成一定的叙述秩序。悲剧在遵循叙述秩序的基础上,既顺从一定的道德秩序,也遵循一定的情感秩序。但悲剧在塑造秩序的同时,也塑造了秩序的对立面,即对秩序本身的反叛,由此引发人们对悲剧的反思,而这恰恰是悲剧在当今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秩序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人们普遍地感受到了社会道德秩序的非良性运行对社会生活的冲击,理论工作者们也为此而困感,提出了矫正社会道德状况的种种策略和措施。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许多伦理学工作者依然把对社会现实道德状况的研究局限在社会风气的范围内,通常用社会风气这个概念来表述社会道德状况。风气是比道德低一层次的概念,用社会风气状写社会道德状况,是把道德和道德研究降低到风尚和风尚研究的水平。把道德问题纳入社会秩序的范畴,用社会学方法,从秩序的角度研究道德问题,将会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把对现实道德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秩序感"的理论基础是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赫尔姆霍兹和吉布森等人的心理学成果,以及信息论和洛伦茨的生态学研究结论.其工作机制为:人们在欣赏装饰纹样时会主动地在延续中寻找中断,而具体的制作程序则是构框、填补和连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