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诚信思想的发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重要的规范之一。对传统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经济上的经营之道,政治上的为政之道及伦理道德的养成之道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前的上古时代就开始萌芽了。它起源于人们日常活动及人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自律。而“诚”与“信”又是两个有着不同含义、相对独立又可互训相通的字。“诚”与“信”最初是单独使用的。从先秦开始,“诚”与“信”即开始连用,意义无太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间故事《当“良心”》十分典型地表现了儒家商业伦理的道德价值判断,体现出“诚”与“信”的原则。这种诚信精神在中国当代市场经济建设中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诚信"的"诚"和"信"之间包含了内在与外在(以及德性与规范)、高级与低级(以及提升与普及)这样两种基本的区别。在当前中国市场经济中道德建设对于企业的影响、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把"诚信"中的"诚"和"信"拆分开来,暂时避开"诚",针对企业建设广泛的社会道德征信制度以确保其"守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由"信"到"诚"和由"诚"到"信"两条不同的道德建设路径实现"诚"与"信"建设的互动,或许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的道德水平,从而促使中国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诚""信"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诚"指向的是天人关系,"信"主要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传统道德的"诚""信"要求人成为一个道德主体;现代诚信基于契约关系,并且契约关系中的人被理解为具有平等权利的利益主体。过去的道德人变身为现代的经济人,经济人的逐利本能致使利益主体的失诚无信,逼使国人发出"重建诚信"的强烈呼声。重建现代诚信既要打破熟人社会的潜规则,又要以制度建设推进道德善恶因果律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儒学史上,儒学家对“诚”、“信”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诚”被认为具形而上意义;“信”,则更多地被注意到它的工具性价值。儒学史上被这样理解“诚”、“信”大体上可以归为法理学家富勒所说的“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两种道德类型。按“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的道德二分法来领会传统儒学中的“诚”和“信”,对我们思考当前诚信道德建设的理路不无启发:第一,“信”作为“义务的道德”提示以公共法规提供现代诚信道德的制度保证,第二,“诚”作为“愿望的道德”提示以私人信仰提供现代诚信道德的心理源泉。  相似文献   

6.
"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在起初是分离使用的。后来,二者被人们结合在一起,形成"诚信"这一道德范畴,即传统诚信。其基本内涵主要是:诚实信仰、忠实信奉;诚实信用、诚实守诺;忠诚信义、真诚负责。今天,我们探究传统诚信思想的历史源流和挖掘传统诚信思想的基本内涵,对批判继承传统诚信道德的精神遗产、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传统诚信观之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诚与信可以互训,但从伦理学的角度,两者在内涵上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异。“诚”有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从根本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本体论的概念,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第二个层次的含义是在本体论的指向下修身养性的道德意识。“信”相对于“诚”,更多的是在“诚心”的价值导向下为人处世的具体道德要求。受中国特殊的血缘文化、家族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诚信观表现出自律性、重义轻利的特点;诚信在西方文化中可以追溯到两个源头,一个是基督教文化中的诚信观,另一个是古希腊文化延伸出来的契约伦理。与中国相比,西方诚信观产生起便与法律制度、交易关系紧密联系,更多的表现出一种他律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诚信的含义及关系,提出其在道德建设理路中的重要意义:第一,信。义务的道德要求建立外在行为规范,为诚信道德提供制度保证;第二,诚。愿望的道德要求加强内在修养和社会激励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诚"作为道德范畴,其涵义由自然本体之"诚",而发展为人的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信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也被认为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品德。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内容也很丰富,主要体现在人际诚信、政治诚信、商业诚信、军事诚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儒家经典《中庸》中论"诚"为"天之道,人之道"。"诚"也用"信"表现出来,历史上依"诚"成功者,非"诚"败亡者屡见不鲜。从"诚"与仁、义、礼、智、信等品德的关系来看,"诚"应为一切道德的根基。时至今日,诚信仍是自我约束的道德规范、处世待人的基本方式,从政治国的重要法则。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活动市场化的今天,更加需要"诚信"。应加强法制和教育,唤回诚信。  相似文献   

11.
论“信”德     
“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重要的道德范畴,有其自身的形成、演变过程,在维持人际平衡与维护统治者统治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人应努力修养、实践“信”德,只有批判地继承“信”德,才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论“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是主体自我确证和人与人、人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得以维系的重要道德范畴。吸收中外伦理学史中关于“信”德研究的优秀成果并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以增强全社会的诚信观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诚信问题多维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问题研究 ,现已成为我国学界和社会热点问题研究之一。对诚信问题的研究 ,是从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维度进行的。伦理学是所研究的诚信问题领域 ,主要揭示诚信问题的性质及其发展的规律性。在中国伦理思想中 ,诚信是作为道德基础备受重视的。诚信中的“诚”与“信”最初是两个分立的德目。清华大学哲学系万俊人教授说 :“诚”与“信”最初是两个分立的德目。“诚”首先是一种个人美德。《周易·乾》云 :“修辞立其成 ,所以居业也。讲的是君子要以诚立业。后来孟子进一步地‘诚’撮升为‘道’ ,将‘诚’之意识撮开为‘人道…  相似文献   

14.
论诚信与制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西文化对“诚信”有不同的理解:中国文化更强调诚信中“诚”对“信”的形上意义,西方文化则因契约论传统而更看重“信”的理性价值。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和市场经济初建时期,重塑诚信必赖制度基础。制度的普适性本质确保了制度对诚信保障的一般功能;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也各自发挥着对诚信的保障功能,其中体现了诚信与制度深刻的内在关联。诚信缺失与制度的供给失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在多元文化价值体系的纷争中,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儒家的“仁”、“信”观念入手,针对目前社会上日益突显的信任危机问题进行探讨,意在指出传统儒家的“仁”、“信”观念对于今天个体道德品格的塑造,乃至社会价值系统的重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诚信是一个社会得以平稳运行的重要道德基础。围绕个体诚信的培养,传统中国儒家和法家分别提出了“以徳促信”和“以法促信”的主张,其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则分别对应于名声(誉)感和奖惩措施两种机制。采用社会学经验分析手段考察两种诚信培养机制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适用情况,发现:(1)个体的名声(誉)感和对于法院的信任度都显著提升个体诚信,因此儒法两家的主张都能够在当代中国社会得到经验支持。(2)给定变量测量下,相比于法家的“以法促信”,儒家的“以徳促信”在提升个体诚信感方面展现了更强的效果。(3)一种机制的实现会对另外一种机制形成“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诚、信思想是朱子理学中重要的哲学理念,朱子诚信观对传统儒学的诚、信思想既有所继承,亦有所发展,并对诚信的伦理意义和方法论意义作了进一步阐发,建立了以诚为本体、以信为工夫的道德哲学。朱子诚信思想内涵丰富,在现代商业社会的发展中更有其恒久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春秋初“信”为祝史职守之“道”。春秋末老子、孔子共同开启中国哲学“信”范畴的历史篇章。“信”范畴在道家有一个从“无为之信”到“逍遥之信”的演变,在儒家则有一个从“仁信”到“诚信”的演变。老子“无为之信”作为一种言说道德,以“言由乎道”或“言法自然”为本质特征;庄子将老子政治哲学的“无为之信”发展为处世哲学的“逍遥之信”。但两者均以“守中”“不辩”为共性特征。孔子之“信”属于“仁”范畴,为“仁爱之信”,其以“言必信”为体、“言不必信”为用,具有“信”的经常性与权变性辩证统一的特点,更以其立基于“智”的特点,与排斥“智”的道家老庄之“信”形成根本区别,又别于以“诚”为“天之道”的孟子之“信”和继承并发展了孟子“诚道”思想的荀子之“信”。孟子之“信”属于“诚”范畴,为“诚意之信”,是“仁”“义”“礼”“智”的共同根据。荀子之“信”作为具体表现“诚”的“信”,与“忠”处在同一层次,具有“诚意之信”与“实言之信”双重意义。虽然和孔子一样以“信”作为言说道德,但荀子更以“诚意之信”作为手工职业道德,是其区别于孔孟之“信”的一大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义”德蕴含了“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导引人们的正向价值目标”以及“体现侠义道义精神”等。传统“义”德的伦理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何处理义与利、义与忠、义与孝等人伦关系实践中。自春秋以来,“义”德在社会中不仅是统治者治国的纲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亦是正人君子结交的原则,涵育个体人格的依据。传统“义”德不仅可以指导个人价值选择,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宝贵资源,同时也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价值理念。弘扬传统“义”德,须与时俱进,弃糟扬精,并与道德建设相结合,将其纳入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构建和时代新人(特别是青少年)培育的实践中,丰富其时代内涵,方能赓续其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商人的诚信传统与当代商业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中,"诚"、"信"是做人和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诚信伦理渗透于中国古代商人的经营活动中,具体表现为诚实不欺,遵守承诺的商业道德。道德因素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继承和发扬古代商人的诚信传统,对当代商业道德建设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