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儒学大师,在儒学发展史上,他的理论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的著述,除了《汉书》本传所载的“天人三策”外,现在留传的只有《春秋繁露》十七卷八十二篇(中有阙篇)和《董胶西集》二卷。他的新儒学思想基本集中在《春秋繁露》一书与“天人三策”中。“天人三策”的内容比较可靠,而对《春秋繁露》一书,历史上曾有一些争论,我认为要论证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与意义,首先要对《春秋繁露》一书作些简要的考辨,证明它固真是董氏思想的集粹,然后方可讨论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2.
《野火》是日本战后著名作家大冈升平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在客观上对日本法西斯军队毫无人性的残暴行为作了深刘揭露,但作品主观上却还充斥着作家对战争罪责的辩解。对这部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战争态度应以批判的态度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整个南朝时代都公认《长门赋》是司马相如所作.宋代从讨论《长门赋》赋序的不实开始,最终发展为对赋本身真伪的怀疑,但宋以后对《长门赋》的这些疑问大都是捕风捉影,并无确凿的依据.此赋当作于司马相如为孝文园令之后,以陈皇后为蓝本,抒发离宫宫人之忧.赋文内容不违背西汉史实,构思朴拙,文辞古奥,押韵也合乎西汉和司马相如文章辞赋押韵规律,现有论据不足以否定司马相著作权.  相似文献   

4.
写于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的著名组诗“三吏”、“三别”,是作为“诗史”的杜诗的重要篇章。其中的《石壕吏》,对于了解安史之乱期间的唐代社会、时政和民瘼,更是不可多得的优秀篇什。是故,历来的杜诗研究者对此无不给以格外的注意,且有许多深刻、精辟的分析。然而,在某些著述中,对本诗的人物、主题和诗人思想倾向的论说,还有值得  相似文献   

5.
现存《李太白全集》中的部分诗歌的真伪,由于资料缺乏和复杂的历史原因,一直是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突出问题。这一情况无疑给我们今天整理研究李白的作品带来了困难,我们毋须埋怨既成事实而必须正视它。关于李诗真伪,从五代、宋迄至今天乃争论不  相似文献   

6.
《易经》最初书名为《易》,而非《周易》。后人将古籍文献中的"周易"二字添加上书名号所带来的误解,导致易学界长期以来将《易经》、易经、《周易》、周易四个概念混淆使用,造成概念混乱。其结果是,不但使学术科研的基础被破坏,而且使《易经》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科学价值被贬低。学术研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的不同表述,都应有各自严格的定义,各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世说新语>一般被认为是小说,然而也有人认为它是史书或史料,出现这种争议的原因主要是:<世说新语>本身所特有的文体特征和古今对小说、历史概念的不同理解.对待<世说新语>既应尊重其小说地位,又要科学分析其史料价值,而不能偏重其中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醉翁事记》是一篇因“治滁政绩”而“乐民之乐”且“能达于进退究通之理”的精美游记。“乐其乐”,从表象看是“官民同乐”“与人共乐”,而从深层次看则是“乐民之乐”。“爱其俗”,不只是爱自然形成的民俗,而是经欧治滁而生成的社会风气和滁人原有民俗的融汇。全文以一“乐”字作线索贯穿始终。这个“乐”是作者能保持为人大节,处穷通临祸福而无愧于古君子的光辉精神境界,而不同于历代迁客骚人的寄情山水。  相似文献   

9.
《论衡》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同义词在语义、语法、修辞诸方面表现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差别。其中名词同义词之间的差别表现为 2 1种情况 ,动词同义词之间的差别表现为 2 2种情况 ,形容词同义词之间的差别表现为 9种情况  相似文献   

10.
《墨经》是我国先秦逻辑思想之集大成者。近十余年来,我国对《墨经》逻辑思想的研究、挖掘更趋深入,可谓成果累累。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有些墨学研究者以西方传统逻辑的框架和术语诠释的“墨经逻辑”,是否反映了《墨经》的逻辑原貌,是令人怀疑的。本着光大里学的目的和百家争鸣的精神,我们将自己的疑惑提出讨论,以求正于逻辑界同仁。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兼名”、“一周而一不周”和“三物论式”诸项给予辨析。一、关于“兼名”《墨经》本无“兼名”之说,而只有“兼”、“体”之论,这当属事实。由于苟子对“名”有“单”、“兼”之…  相似文献   

11.
<正> 《山有枢》是《诗经·唐风》的第二篇,距今两千七百多年。古今学者对此诗的种种解说,归纳起来可分为刺君、行乐、刺俭三大派,现在正趋向于及时行乐说。笔者认为《山有枢》本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政治讽刺诗,是刺晋昭侯之作。全诗之意,在于说明一切财物终将归于他人所有。借以忠告晋昭侯,曲沃桓叔将要伐晋,希望他高度警惕。此诗表现了晋人对国家的关心和热爱,而不是劝人及时行乐或讽刺悭吝者的作品。让我们先看原诗,再看诸家之说。  相似文献   

12.
樊毓霖 《阴山学刊》2009,22(2):14-17
《长恨歌》主题历来颇多争议,在教学过程中亦常有“主题之辩”等疑窦。不管是暴露说、讽喻规正说还是爱情说,总觉得有失偏颇;双重或多重主题,尽管中庸,但又太过笼统。不妨在双重或多重主题的前提下,偏重情爱,偏重伤感,采用“讽婉”或“讽劝”等概念,就可较为准确地揭示《长恨歌》动之以情、婉转以劝并以帝王切身之痛而达到的基本价值取向,这将会更加切合诗的原意,而且还可以弥补或者中和学术界在定性李隆基和杨玉环关系方面存在的分歧进而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前人对《六韬》书名的解释有误。“”(韬)章是古代军队的九章之一,它标志着军事行动的开始。所谓六韬,即是以六种不同的兽皮制成的其上绘有不同纹章图案的武器袋。其涵义一是示军威,二是别行伍。历史典籍中先后著录的《金版六》、《周史六》、《太公六韬》与今传本《六韬》,实际上是同一部书在不同时代的称谓。无论书名、作者名怎样变化,具有军事象征意义,反映此书内涵实质的武器袋一词始终没有改变,文、武、龙、虎、豹、犬的基本框架也始终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4.
明末刊刻的凌■初本《西厢记》,是最有重要价值的版本之一,凌本之体例,在今存众多明刊本之中,与元杂剧尤相契合,凌■初在“凡例”中说:“此刻悉遵周宪王元本,一字不易置增损,即有一二凿然当改者,亦但明注上方,以备参考,至本文,不敢不仍旧也。”这是说凌■初所刻之《西厢记》本文,即可完全视作是周宪王本《西厢记》;若此,又可视作是今存最早完整的明代《西厢记》版本。但是“周宪王本”是否存在,意见未能统一,即便时至今日,仍是学界颇为敏感的一个问题,对此存在不同的观点。郑振铎同志在《西厢记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一文…  相似文献   

15.
<正> 从明代开始,有人怀疑《老子指归》不是西汉严君平(严遵)的著作,从而影响了后代学者对该书的重视,近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中,亦没有论及此书的。实际上,这部书出自严君平之手,是中国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现就其真伪问题考辨如下。一、古籍对《老子指归》的记载及其考辨《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载:严君平“依老子、严周之旨,著书十万余言”。《三国志·秦宓传》载:“严君平见《黄》、《老》,作《指归》”。晋常璩《华阳国志》载:严君平“著《指归》,为道书之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载:“《老子》严遵注二卷(字君平,蜀郡人,汉徵士;又作《老子指归》十四卷)”。《隋书·经籍志》载:“汉徵士严遵注《老子》二卷”。唐玄宗《道德经疏外传》载:“严君平《指归》十四卷,汉成帝时蜀  相似文献   

16.
署名李贽的《四书评》一书,究竟是真书,还是伪书?作者是李贽还是叶昼?这是明末以来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近几年来有人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四书评》不是李贽的著作,而是叶昼的伪作。我们认为主张《四书评》是“叶昼假李贽之名作”的意见,很有商榷的必要。本文也想谈谈《四书评》的真伪问题,就正于同志们。一、周亮工之说不可轻信主张《四书评》是伪书的人认为,“周亮工之说不能否定。”他们说:“《四书评》是李贽的著作,还是冒牌的膺品?谈到这个问题,大家都会首先想到周亮工在《书影》卷一的一段话:‘坊间种种借温陵(按,李贽号温  相似文献   

17.
《二十四诗品》一般认为是晚唐司空图所撰,近年来其真伪问题引起学界热烈讨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有关《诗品》文献的辨析、《诗品》的版本源流、司空图与《诗品》诗学思想的异同这三个方面,由《诗品》真伪的讨论还引起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如对古籍版本的重视,对《诗家一指》的研究等。本文综述了这场讨论中正反两方的意见,以见这场讨论的概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孔丛子》是继《论语》之后儒学的一部重要文献。该书自宋代以来,学家根据书中有关记事内容,对该书的作者、成书时代持否定态度,进而怀疑其为伪书,因此《孔丛子》的价值得不到重视。尤其近代以来,一些史学家从考史角度出发,对其中的一些记言记事等进行质疑,故《孔丛子》伪书之说,几成定论。文章在梳理其成书年代的基础上,以诸家"伪书"说为对象,分别从其立论角度、立论根据、考证方法、古人撰述习惯及文献流传特点等几方面进行辨析,论证《孔丛子》不为伪书,此书历代流传,经久不没,实乃为一部思想内容丰富,且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传世文献。  相似文献   

19.
自六朝以降,学者普遍认为《同声歌》为张衡所作,或托于君臣美人兴寄说,或言此为张衡突破汉代经术藩篱的爱情诗,观看《同声歌》之诗文,内容行文露骨,描述一位女子初为新妇的艳情诗作,然而考就两汉道德束缚与张衡性格操守,此诗不大可能为东汉之人所作,亦不可能出于张衡之手。近来宇文所安与木斋先生,对古诗之作者与创作年代皆提出怀疑之新说,此诗应为甄后写给曹植的情诗,而此诗最有可能作于建安二十一年曹操东征孙吴之期。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在《铭箴》等十余篇中讨论和分析了《韩非子》及其文学特点,广泛涉及了《韩非子》的思想特点、辞采风格、言说方式、寓言运用等.刘勰以“弃孝废仁”评韩非“五蠹”说,以“华实过乎淫侈”论《韩非子》的文体和语言风格,对《韩非子》总体上评价不高.但同时,《文心雕龙》对《韩非子》辨正义理的言说方式,循名责实的判断标准,以及“著博喻之富”的表现手法等多所阐发和肯定,同时又大量引叙和容摄了《韩非子》中的义理范式、逻辑方法、文体文学实践及学术成就等.《文心雕龙》的《韩非子》批评,为后世的韩非研究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有益文学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