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奋斗的目标。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就是目标模式、战略步骤和动力来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模式、战略步骤、动力来源等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发展和创新 ,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2.
建国六十年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单一的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从“一个中心”到“两个文明”、“三大文明”再到“四位一体”,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提出了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这一新的发展理念 ,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制定了“新三步”战略 ,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提出要以崇高的精神为支柱 ,以创新为动力 ;强调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把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经济发展"两步走"战略发展为新的"三步走"战略,把单纯的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全面现代化的目标模式.与这一探索过程相伴随的,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两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 ,是为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对区域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实践这一战略构想 ,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实施西部大开发 ,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依据“两个大局”构想作出的战略决策 ,为此 ,必须采取新思路和新措施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共同选择。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我党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总结我国现代化历程的经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对中国现代化问题进行的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从毛泽东的初步探索到邓小平的成功实践 ,再到江泽民的继往开来 ,是一个统一的历史过程 ,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80年来坚持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新世纪我们党肩负的三大任务之一。80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并以自己的艰苦探索与实践,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 ,审时度势 ,结合时代特点 ,提出了继续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确立了全面、整体协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观 ,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化理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中,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集体围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这个主题,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我国100年左右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形成过程是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把第三步目标细分为新"三步走";从小康目标的实现,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深化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关系的理解。也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中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根本要求上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立场必须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一立场来源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史观,在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不同内涵。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改革开放的评判标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总体社会发展理念,这些具体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反映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思想表现更具时代性、导向更具目标性、需求更具多样性、落实更具艰巨性。这就要求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我国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以增...  相似文献   

12.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和探索性事业,从西方现代化进程遭遇的困境及其反思来看,它需要从“家”的微观处着力以奠定持久稳定的发展根基。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来看,对“家”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对“家”的解构与建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对现代化的认知和探索,对“家”的现代重构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中,应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条件和价值目标,构建“主体—家”的共同体范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复兴,为“家”的现代重构奠定伦理基础和文明根基。  相似文献   

13.
论江泽民现代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这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将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从中国国情出发 ,精心设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模式 ,即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政党现代化的战略思维、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实践的逻辑归宿 ,也是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理念所赋予的方向性规定。中国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是从国情出发的内生型发展方式、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初级阶段的根本出路。可以说 ,加快城镇化进程 ,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这一精神既是党的十六大为中国人民在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率领下开辟的一条不同于“西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 ,也是 2 1世纪中国经济建设与改革发展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6.
论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现代化模式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其现代化模式经历了由革命型现代化模式—改革型现代化模式—理性整合型现代化模式的历史嬗变,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必然逻辑,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理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内蕴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并从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现实条件出发,提出“以俄为师”的战略策略。但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这个策略改变为“以苏为鉴”,毛泽东开始带领中国探索符合自己特点的工业化道路,并最终确立了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从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条件、道路和模式比较的角度对这一过程进行探讨,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得失成败及其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最新论断,是中国现代性话语的最新表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三重超越”性质,既具有现代化的普遍性特征,也蕴含现代化的“新”特质,与西方现代化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共享的现代化、人民民主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民性、民主性、共享性、正义性与和平性,是有“根”、有“魂”、见“人”、见“物”的现代化。消除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阿碦琉斯之踵”,做好共享发展共同富裕的“大学问”,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新”向度。  相似文献   

19.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党的历史任务,开创了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形成了系统的现代化思想。研究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特别是他的“四个现代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的继承和深化,对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这一目标是由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第二代领导集体确定,第三代领导集体又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的.三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不断探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三代领导集体又提出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战略重点等.他们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发展关系.他们的共同探索,构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