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从《资本论》及其手稿来看,自由个性所指的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要实现之,既离不开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也离不开作为权力关系的生产关系的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对立与对抗,使得少数人垄断了自由时间即发展的空间,而劳动大众则处于畸形和片面发展状态。共产主义实现了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统一,把人的发展确立为财富的尺度和生产的目的,使得自由个性从可能转化为现实。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贯彻和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而重要的理论资源和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2.
古典政治经济学由于囿于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只能在资本主义社会框架之内探讨社会财富增长的机制原理.马克思的《资本论》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不可逾越的界限——阶级关系,从而实现了科学术语的革命,将单纯的经济学范畴上升为存在论范畴. 《资本论》揭示了物掩盖下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并找到了一条解放何以可能的现实道路.《资本论》不仅破解了资本的秘密,也破解了存在的秘密.因此,《资本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超越并非一种经济学超越,而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存在论超越.  相似文献   

3.
王卫华 《理论界》2020,(7):46-52
现代性主要发轫于英国的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人对自然的宣战,现代性凭借于工业革命的推进一路凯歌。但是到了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这里,对现代性进行深度反思,把现代性的本质把握为二律背反,他们都力图解决思有同一的问题,也即现代性的分裂与和解问题。马克思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深化对现代性的认知、揭示、批判与扬弃,而《资本论》就是一本浓缩版的现代性的读本,通过对劳资关系对立与冲突的揭示以及资本自身内在否定性辩证运动的解剖,马克思深刻地揭示出现代性的本质就是二律背反。同时进一步说明,一方面,在当代资本是不能被抛弃的;另一方面,资本又不断地生产两极分化、不断地生产异化与幻化、不断地生产人类精神上的内在否定性。  相似文献   

4.
对于马克思学说性质这一问题,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资本论>这部著作独特的内在结构和建构原则表明:马克思的学说既不是纯粹的科学(经济学)著作,也不是纯粹的哲学著作,而是对于"资本"的批判理论.在<资本论>中,哲学反思和科学研究完美地融为一体,构成了关于人类自由解放的学说.  相似文献   

5.
自由是中西思想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坛经》认为,人的本心、本性原本自由,因为他秉承了自由的佛心、佛性。但在现实世界中,人的本心、本性却容易遭到污染和遮蔽,从而产生了不自由,所以我们要重获自由就需要通过否定去除遮蔽,让本心、本性显现,即得自由。对《坛经》而言,这种自由是一种敞开的自由、现实的自由、全面的自由,它让人成为了人,让物成为了物,也让禅宗从宗教走向审美。所以,禅宗所揭示的是自由的本性。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的认识论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式的直观,相反,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产物,它是建筑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反思.《资本论》反思方法的全新性质奠基于历史实践原则,反思方法的最高成果则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的前提批判.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胡适受约翰·密尔《论自由》的影响相当大,《论自由》是胡适自由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五四时期的胡适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借个人主义、个性主义来冲击中国传统的家族主义;中晚年的胡适则极力强调容忍与自由的关系,认为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不可否认,胡适不同时期的思想中都存在《论自由》的影子,都受到《论自由》的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6,(9):59-64
《资本论》不仅是关于"资本"的"资本论",而且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存在论。《资本论》之所以能够超越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局限,内在地澄清资本主义的经济运作机制,正是因为它切中了现代人真实的生存境遇:"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现代社会依托资本这个"物"解构了传统的价值整体主义而强调个人自由,但由于它所理解的人仅仅是"孤立的个人",所以它不仅没有使得个体获得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反而促使个体由于失去"最高价值"的支撑而陷入价值虚无主义的深渊之中。这就是现代性的价值个体主义的深层困境。《资本论》触及到了现代人这一价值困境的现实根源——资本,所以它最终破解了资产阶级自由观的幻象,为现代人的未来指明了实现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福利国家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本所具有的革命性也随之减弱和消退。为了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阿尔都塞展开了对《资本论》的激进政治解读。阿尔都塞通过回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理论"提示",寻找资本主义体系的先天"脆弱"点;通过续写《资本论》的"结尾",建构了新阶级斗争理论;通过发掘《资本论》的"政治实践",发现了"偶然相遇事件"诱导革命的可能性。阿尔都塞认为,被剥削阶级应该以资本主义体系的先天脆弱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保障其再生产的国家机器——为革命对象,展开"新阶级斗争"和"偶然相遇事件"的双重革命策略。实际上,阿尔都塞并没有在马克思原有的自身逻辑延展上续写《资本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结尾处指出要追溯阶级形成的根源,而阿尔都塞的续写则是对阶级斗争和革命策略的描述。只有在深入挖掘阶级形成根源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实际,才能真正激活《资本论》的洞察力和批判力。  相似文献   

10.
依照马克思的看法,表现形式必须置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真正理解事物本身;表现形式不断发展最终构成了统治人们生活的抽象形式并获得了永恒性的外观。反观德波在论及景象时无疑承接了表现这个概念。马克思指认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被德波再次颠倒,即将物推导到外观形象的层面。景象自身构建了一个伪世界,人们在其中以奴为主,德波对此批判与变革的方案最终求助于日常生活的艺术实践,这显然是过分夸大了从占有到显现的过程,从而否定了当今社会依然需要从资本—阶级的关联来建构革命主体。  相似文献   

11.
龙飞  戴昌钧 《兰州学刊》2006,(6):109-111
意识形态资本作为现代经济发展与企业竞争中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长期以来,在主流经济学理论分析中一直处于缺位状态。本文在明确提出意识形态资本这个经济范畴的基础上,运用广义的生产者-消费者效用函数模型对意识形态资本的形成机制进行数学表述,并对意识形态资本投资的均衡条件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任何历史表述都存在叙事问题,即从特定的认识论、审美和道德结构来表述对历史的理解。叙事问题也即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科学,它坚持现实与理论之间的辩证法,并因此保持对自身意识的自我批判,从而借由历史叙述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张力通往历史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叙事问题的解决方案,亦应构成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反思的基本依据。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进行检讨,需要从学科、理论和现实取向三个方面审理我们对这一历史进行表述的传统模式,从叙事角度提高我们的方法论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3.
自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与以往西方思想家相比,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中的人作为历史的前提和理论的出发点,创立了唯物史观,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科学的自由观体系,并对历史上特别是阶级产生以来人类遭受的种种不自由现象进行了揭示和剖析。为了摆脱被奴役被束缚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扩大社会交往和消灭旧式分工与私有制等重要思想,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梳理了以严复和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转型时期的自由观念和文学实践,指出严复和梁启超宣传的近代自由观念偏重于国家而轻视个人,他们的文学观念也是一种实用的功利的文学观念。因此在严复和梁启超手中没有能够产生出自由主义文学,真正的转变要等到以胡适周作人等代表的五四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四有新人”是现阶段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界定,这一新人观是对马克思关于“世界 公民”思想的高度深化和创造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欧洲近代主体论哲学自由观肇端于笛卡尔的主体论哲学,期间经由康德先验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强化,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开始瓦解,并最终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中被终结.此种梳理虽然并没有将这一时期出现的同类哲学自由观涵盖殆尽,但我们仍可藉此而把握到一个大致的逻辑走向.  相似文献   

17.
陈菊 《齐鲁学刊》2013,(4):75-79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方法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自下而上,即从实践出发去说明观念;另一个层面是自上而下,即将一般规律运用于社会实践。这两个层面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前一个层面是后一个层面的前提和基础,后一个层面是对前一个层面得出的结论予以运用和检验的途径。二者统一的基础在于社会实践、生产劳动。这两个层面构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它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既超越了原子论的思维方式,又超越了整体论的思维方式;既超越了经验论,又超越了唯理论,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有制形态的演进问题一直存有较大分歧,而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因而以文本为依据再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所有制形态演进的本真思想势在必行.从文本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是以分工和分配为依据,将人类社会所有制形态演进描述为“部落所有制”形态、“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形态、中世纪“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形态与现代“纯粹私有制”形态.  相似文献   

19.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和异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分工出发,唯物主义地说明了异化或私有制的起源问题,因而,分工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分工理论中隐含着两条使人的生存状况异化的理论线索,一是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另一则是生产的技术方式层面上的.这两个方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未被清楚地分开,但却是以后马克思这方面思想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基础,因而值得给予更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着丰富的城市思想,其从生产方式角度论证了城市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并明确指出城市因人而存在,"现实的人"是城市存在的前提,"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城市发展的动源;同时强调,城市起源于社会分工,资本是城镇化的加速剂,城乡关系是城市发展中的基本关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城市思想的论述所蕴含的基本原则,对于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而言,无论是在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方面,还是构建城市分工格局、解决城镇化的资本问题等方面,都应该坚持和遵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