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6 毫秒
1.
正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未来15年世界各国发展合作勾勒出了宏伟蓝图。2016年7月,李克强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共同主持第十八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时,谈到中欧合作前景时提到,围绕2017年中国-欧盟"蓝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二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几次重大变化,探讨了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巨大挑战的深层次原因,同时分析了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提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所需满足的几个前提条件,并从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进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计划;加强与金砖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合作;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中国通过援助和投资并举的方式推动中拉合作减贫,主要特征为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经济增长与"能促型"减贫相结合,国有资本主导和市场参与相结合。中国援助与投资整体上有助于拉美国家减贫,但不同类型援助和投资的减贫效应有所差别。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拉合作开发潜力较大,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拉美国家政府治理能力、市场效率、援助和投资碎片化以及中国对外合作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影响了中拉合作减贫的持续推进。对此,中国需要不断完善多渠道合作融资模式,平衡基础设施建设与"能促型"减贫之间的关系,加强中拉政府治理能力和市场制度建设交流,构建"弘义融利、开放包容"的对外合作开发体系,持续推进中拉合作减贫。  相似文献   

4.
城市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使其成为了全球治理中的重要行为体之一。当前,《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城市的自身治理以及参与全球事务提供了机遇。一方面,议程为城市参与其中提供了制度性空间,议程目标之一即是城市与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本土化治理中,城市针对经济、社会与环境领域的政策需要不断实现创新,以达到相关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已经成为促进国际合作的有效渠道,是支撑和扩散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核心理念与最佳实践的重要平台。作为全球性的纲领文件,这一议程需要在城市外交与城市治理中不断内化。可以说,城市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已经成为联合国所试图构建的多元多层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5.
正6月6日-7日,为期两天的2017亚洲媒体峰会(Asia media summit,简称AMS)在青岛举行。本届峰会以"媒体新时代、全球共发展"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亚太地区各国以及丝路沿线参与国家之间的媒体交流。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强调要强化媒体责任,促进媒体合作,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多"正能量"。刘延东指出,媒体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公共利益、促进跨文化  相似文献   

6.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被写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球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部分国际组织和沿海国家已率先启动了相关研究工作。本文总结了海洋经济的范畴及全球研究进展,提出了影响2030年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七个主要因素,即全球经济的增长前景、技术创新与进步、人口增长及城镇化和老龄化问题、世界能源结构变化、地缘政治风险、气候变化与海洋的相互作用和海洋经济政策的实施;分析了未来全球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五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经济注入发展新动能,也为南南合作提供新思维。中拉产能合作自提出以来,在项目建设和融资支持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国和拉美国家之间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循环。中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成熟的制造业生产能力转移到拉美地区,帮助拉美国家建立更加完整的工业体系,提高其加工和制造能力,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选择重点国家和重点产业是推进中拉产能合作的关键一步,本文以全球价值双循环背景下的南南合作新范式为理论基础,通过比较要素供给侧和产品需求侧的不同指标,对中拉产能合作的国别潜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地区大国可作为中拉产能合作的重点国家;投资是扩大中拉产能合作规模最重要的方式;特定政治和经济风险仍然是中拉产能合作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全球海洋治理供给现状入手,结合治理困境和挑战,基于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分析蓝色伙伴关系及相关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对全球海洋治理的贡献。当前,全球海洋治理面临来自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用海强度增加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的严峻挑战,受到不利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治理能力和水平无法匹配不断增长的治理需求。面对复杂的治理问题和碎片化的治理行动,伙伴关系,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模式,成为构建国际、区域、国家、地方多层级联动的,政府、非政府主体积极互动的一体化海洋治理的关键途径,是补充、联合和加强政府主体责任和政府间主体责任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提出的蓝色伙伴关系倡议,具有开放包容、具体务实和互利共赢的特点,符合国际可持续发展潮流,与全球发展纲领文件《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理念和精神高度契合。构建蓝色伙伴关系是在海洋这一全球治理的具体领域践行构建全方位伙伴关系总体思路的有力举措,也是促进在海洋领域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推进全球海洋治理联合行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张良  易伶俐 《新华文摘》2022,(2):116-119
为解决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压力、不可持续的经济生产与消费模式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切实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教育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深入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教化功能与育人价值,进而推动世界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2014年成立至今,中拉论坛机制建设日臻完善,引领中拉整体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助力中拉合作从经贸引领到多轮驱动。中拉经贸关系的“跨越式”发展是中拉论坛建立和发展的原动力,战略上的相互借重是中拉论坛成形及推进的根本保障,“一带一路”倡议则为中拉论坛持续推进注入新动力。然而受到拉美区域一体化水平提升难度大、地区形势更趋复杂多变以及美国对中拉合作干扰和破坏不断加码等因素的影响,拉美国家推进论坛建设的制约因素日趋明显。中拉论坛应适应新形势,在不断完善自身机制建设基础上,以第三届部长会议相关成果为行动指南,适时适度调整工作重点,持续推进人文交流、民间交流,切实提升对中拉合作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潘家华  陈梦玫  刘保留 《阅江学刊》2024,(1):60-70+172-173
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推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对目前可持续发展进程进行了评估,可持续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很多目标进展不足,其中就包括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向国际社会宣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围绕“双碳”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双碳”战略与SDG13(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精准呼应,并与其他SDGs密切联系,其关系大致可以分为靶向对应、协同对应、权衡对应三种。因此,在二者落实过程中,应强化靶向作用机理,放大协同效应机理,弱化拮抗效应。“双碳”战略推动落实SDGs,在认知层面,应进一步强化社会各界对“双碳”战略的正确认识;在实践层面,要针对“双碳”战略与SDGs重叠的重点领域大力开展工作;在落地层面,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因地制宜开展零碳转型的试点工作,为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中拉能源合作是中拉经济合作的重要环节,其前景广阔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构成诸多挑战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特朗普当政后,其能源政策与上届政府相比有较大转变,这些转变主要包括:促进能源产业发展,解除能源行业管制,修订能源贸易条件和缩减能源相关预算等。这些政策变动影响到美国和拉美能源关系中的贸易、投资、一体化、清洁能源及减排合作等关键领域。在全球能源格局变革不断的大背景下,中拉能源关系目前正处于高峰期后的一个调整阶段,而当前美国的能源政策转变将在一定程度上为深化中拉能源合作提供一系列新的机遇,包括增加拉美对中国的能源供应,促进中国对拉美能源产业投资和金融的多元化,以及为中拉能源外交和在全球气候治理议题上的合作创造新空间等方面。中国应该把握时机,利用美国能源政策变动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中拉能源合作。  相似文献   

13.
李萌  张联君  潘家华 《阅江学刊》2024,(1):83-94+173-174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面临的重要议题,可再生能源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可再生能源资源还有很大的未利用空间”与“消费端的用能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的悖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产消一元化范式的基础是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为导向的新质生产力,核心是生产工具的技术突破,重点是生产对象的转变,必将根本改变生产关系。在《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人类、地球、繁荣、和平、伙伴关系的“5P”目标维度中,可再生能源产消一元化范式的发展有利于增强能源供给、减轻能源贫困,降低高碳比例、助力气候治理,催生缝隙创新、解除高碳锁定,弱化能源战争逻辑、保障长期和平,培育共同利益驱动国际合作,从而推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4.
博鳌亚洲论坛2006年年会于4月21~23日在海南博鳌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亚洲寻求共赢:亚洲的新机会”。分主题是“经济合作的新远景、新模式;在亚洲构建世界一流的资本市场;创新和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来自亚洲及世界多个国家、地区的领导人及企业界人士、知名专家学者等,共同就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开放进程、国际能源市场走势、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住房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合作的新远景和新模式、国企如何走上创新成长之路、亚洲企业的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与联合国的作用、互联网在中国的未来、加强两岸经济合作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美拉供应链“近岸外包”合作保持缓慢但稳定的发展节奏。拜登政府政策的“近岸外包”色彩更加明显,对拉美国家的吸引力不断加大。墨西哥占据美拉“近岸外包”的优先位置,但拉美其他地区的重要性正逐渐显现。美拉供应链合作有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的趋势。美国是美拉供应链“近岸外包”的主要推手,拉美则是“近岸外包”的积极推动者。美拉供应链合作机遇在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大国地缘博弈的加快和全球经济绿色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挑战在于拉美尚未做好充分准备、实操层面存在现实困难以及美国存在“近岸”和“回流”两种相对声音。美拉供应链“近岸外包”发展前景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并存。  相似文献   

16.
自2015年联合国发布可持续发展目标14以来,国际社会对海洋经济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如何实现可持续的海洋经济是当前国际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联合国、欧盟委员会、经合组织、海洋行动之友等国际组织发布的海洋经济相关行动和倡议以及美国、英国和挪威等沿海国家发布的海洋经济相关法律、战略规划和最新研究成果等,本文总结分析了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创新举措。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和面临的国际形势,提出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四点建议:一是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中国落地实施,研究制定建设可持续海洋经济的中国行动方案;二是加强金融引导和支持,着力解决海洋经济发展融资难题;三是创新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和监测评估方法,构建海洋经济数据库,并加强信息共享;四是加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和经验分享。  相似文献   

17.
数字     
正79岁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均预期寿命较2015年的76.34岁继续增长,达到79岁。92位2016年9月21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工作组联合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份关于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的研究。这份研究报告评估了各国在实现联合国健康福祉目标的进展,中国因为在多个健康指标中得分较低,仅排名92位,排名低于巴西和印度尼西亚,高于阿曼。  相似文献   

18.
拉美国家开始对接"一带一路"。习近平主席指出,拉美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是"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方。拉美地区正在加速推进以交通、能源、通讯为重点领域的互联互通,这与"一带一路"的设施联通有较高的契合度。南美洲基础设施一体化倡议、中美洲一体化和发展项目、加勒比石油计划是拉美地区3个较为重要的次区域互联互通合作机制,其项目可分为国内互联互通、次区域互联互通、洲际互联互通3个层次。中国-拉共体论坛是深化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推进中拉整体合作的重要平台,中拉双方可以通过该平台,以互联互通为优先领域,以3层次互联互通为基础,以10条两洋通道为洲际互联互通优先项目,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一带一路"对接与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数字"一带一路"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应对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实现各自发展战略目标的创新实践,也是双方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东盟走深走实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东盟数字"一带一路"合作既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又面临相关合作的顶层设计不完善、数字治理滞后于合作需要、存在巨大"数字鸿沟"和其他国家激烈竞争等挑战。为此,中国与东盟应以"2020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为契机,加快各方政策深度对接,共商数字经济合作规划,创新数字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区域数字治理,防范和对冲其他国家干扰,提升双方数字"一带一路"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东盟东部增长区合作是深化中国—东盟合作新的增长点,也是推动构建更加紧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有利抓手。中国与东增区在成为合作伙伴的十余年中,双方资源上的互补极大地带动了双方的经贸往来;中国与东增区在基建交通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合作不仅改善了地区对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吸引力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增进了双方人员往来。但与此同时,双方的合作也面临着其他合作伙伴竞争、原生性发展困境束缚以及地区安全冲击的挑战。未来,双方需要通过深入对接各自的发展战略、强化双方的安全合作与人文交流、逐步完善合作的协调机制,保障中国与东增区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